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2014-09-04郭辉原立新
郭辉 原立新
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郭辉 原立新
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收集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传统治疗, 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基础上, 早期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结果 6 h后观察组患者心率(HR)、呼吸率(RR)、平均动脉压(MAP)、二氧化碳分压(PCO2)、脑钠肽(BNP)明显下降, pH、PO2升高,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7.62%, 对照组71.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可使伴有呼吸衰竭的急性左心衰竭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操作简便、安全, 成功率明显提高。
急性左心衰竭;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
伴有呼吸衰竭的急性左心衰竭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 常规传统治疗方法难以迅速缓解症状, 2年来本院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伴有呼吸衰竭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84例患者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3.8岁, 基础心脏病为高血压性心脏病28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32例(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2例, 扩张型心肌病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 给了常规传统强心、利尿、扩血管及高流量吸氧, 去除诱因等治疗;观察组42例中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或降压药等治疗, 同时控制诱因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端坐位、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吸氧, 明显酸性中毒给予5%碳酸氢钠静脉推注纠正酸中毒。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尽早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采用S/T模式, 压力支持从低水平开始, 吸气相气道正压(IPAP)8~16 cm H2O(1 cm H2O=0.098 kPa), 呼气相气道正压(EPAP)4~6 cm H2O, 视患者耐受情况及监测潮气量每5分钟各逐渐上调2 cm H2O, 压力范围IPAP 8~16 cm H2O, EPAP 4~10 cm H2O;氧浓度从100%开始, 患者症状及氧合改善后逐渐下调至40%,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 病情稳定后试行脱机, 改为间断无创呼吸机治疗。
1.3 疗效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6 h后判断疗效。显效:呼吸困难症状缓解, 咳嗽、咳痰消失, 肺部听诊哮鸣音消失或湿啰音局限于下肺, 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达正常;有效:症状减轻, 未完全缓解, 肺部听诊湿啰音分布中下肺或哮鸣音减少, 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接近正常;无效:症状未减轻或加重, 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无改善或恶化。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或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2例, 其中显效19例, 有效22例, 无效1例(改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42例, 显效11例, 有效19例, 无效12例(其中2例治疗中出现意识障碍, 直接给予气管插管行有效通气), 总有效率71.43%。治疗后, 对照组各指标变化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 h观察指标对比( x-±s)
3 讨论
早期应用无创呼吸机可形成胸内正压, 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降低左心负荷及心脏前负荷, 缓解肺瘀血, 升高肺泡内压, 改善肺泡膜水肿。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优势体现在:通过改善肺泡通气, 增加功能残气量, 可纠正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 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且持续气道内正压, 可以降低肺泡、肺间质与毛细血管之间压力差, 减少液体渗出, 甚至促进肺泡及肺间质渗出液重吸收回血[1]。
经过以上治疗, 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及血气指标、血清BNP都明显较对照组好转,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创呼吸机具有无创伤, 风险性小, 操作简单, 起效更快等优点, 对意识障碍加深、呼吸明显变慢或渐停的重症患者或不能耐受无创通气者, 应紧急插管机械通气。
[1] 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2.
2014-03-11]
453000 河南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