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价
2014-09-04马书献黎敏
马书献 黎敏
血浆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价
马书献 黎敏
目的 探讨血浆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川崎病患儿29例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9例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儿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 对照组在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冠状动脉内径上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浆脑利钠肽(BNP)指标上,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急性期患者(P<0.05), 但与恢复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脑利钠肽可为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血浆脑利钠肽;川崎病;临床诊断
川崎病, 又被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多发于婴幼儿, 属临床常见血管炎综合征, 可引发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 为导致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1]。据相关研究显示[2], 血浆脑利钠肽(BNP)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可为川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为探讨血浆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就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29例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9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实施治疗的川崎病患儿29例(观察组)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9例(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17例, 女12例, 年龄6个月~4岁不等, 平均年龄(2.05±0.37)岁;其中急性期患儿15例, 恢复期患儿14例。对照组男16例, 女13例, 年龄7个月~4岁不等, 平均年龄(2.13±0.35)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入院后, 对所有患儿的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进行测定, 并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另抽取静脉血2 ml, 并注入真空采血管内(含EDTA), 以3000 r/min的转速离心后, 将其保存至-70℃的冰箱内, 后采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血浆BNP浓度进行测定。
1.3 观察项目与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CRP、ESR、血浆BNP及冠状动脉内径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指标水平对比:观察组急性期患儿的CRP、血浆BNP及冠状动脉内径等指标与恢复期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期患儿的CRP及冠状动脉内经与急性期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ESR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急性期与恢复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浆BNP为心室(特别是左心室)肌细胞的神经内分泌激素, 于机体心室扩张或负荷过重时分泌明显增多, 其升高水平与机体心力衰竭程度有较强相关性, 可作为临床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指标。川崎病为目前儿科常见获得性心脏病, 因急性期患儿多存在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使血浆脑利钠肽水平明显升高, 从而为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与川崎病患儿(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水平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显示对照组在CRP、ESR及冠状动脉内径上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浆BNP指标上,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急性期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与恢复期患者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田红等[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表1 两组指标水平对比( x-±s)
研究表明, 血浆BNP在川崎病急性期急剧上升, 于恢复期明显下降, 可为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 杨晓东, 李锦康, 张泓, 等.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在不完全性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临床急诊杂志, 2010, 8(02):68-70.
[2] 王德胜, 李薇, 陈就好, 等.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医药导报, 2011, 11(25):83-84.
[3] 田红, 李志波.血浆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3(07):1183, 1185.
2014-04-21]
471003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东方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