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咽部催吐法治疗脑科呃逆的疗效与机理浅析

2014-09-04詹煌金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枢咽部神经

詹煌金

咽部催吐法治疗脑科呃逆的疗效与机理浅析

詹煌金

目的 探讨咽部催吐法治疗脑科患者呃逆的临床疗效与机理。方法 脑血管意外及脑外伤患者中临床出现呃逆患者101例, 将48例使用传统的肌内注射药物(盐酸氯丙嗪、硫酸阿托品、甲氧氯普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咽部催吐法53例作为治疗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与起效时间。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 起效时间在5~30 min, 平均时间20 min,显效率为39.5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91%, 起效时间在治疗动作完成后, 显效率为60.38%;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咽部催吐法治疗脑科患者呃逆安全有效,起效时间快, 操作简单, 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 患者治疗依从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呃逆;咽部催吐法;肌内注射药物

膈肌痉挛又叫呃逆, 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 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呃逆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 也是脑科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呃逆可加重患者饮食困难、疲劳和精神萎靡, 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缺乏、水电解质紊乱、身体质量下降、抑郁等, 使患者的恢复期显著延长[1]。呃逆的反复发作, 患者的呼吸功能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可导致气体交换异常, 引起脑缺氧, 使脑水肿加重, 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 有效控制呃逆对治疗原发病起着重要作用。本科自2010 年6 月~2013年6月共治疗101例呃逆患者, 其中53例使用咽部催吐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1例, 均为住院期间出现呃逆患者, 男62例, 女39 例, 年龄17~78 岁, 平均年龄(45±6.5)岁。其中脑血管意外42例, 脑外伤59例。将48例使用传统的肌内注射药物(盐酸氯丙嗪、硫酸阿托品、甲氧氯普胺)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将咽部催吐法53例作为治疗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组使用钝头棉签轻轻刺激患者舌根、咽壁及悬雍垂, 使患者产生呕的反射, 以连续快速引出2~3次呕吐反射(不出现呕吐胃内容物)为1次治疗。对照组使用药物肌内注射1次。对照1组使用甲氧氯普胺10 mg肌内注射17例, 对照2组使用硫酸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13例, 对照3组使用盐酸氯丙嗪25 mg肌内注射18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起效时间。

1.3 疗效判断 自定标准:①显效:处理10 min内呃逆停止, 且停止间隔2 h以上;②有效:经处理后30 min 呃逆缓解,缓解时间0.5 h以上;③无效:经处理后30 min不缓解或缓解时间<30 min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53例, 显效32例、有效13例, 无效8例(其中2例未能引出呕吐反射)。对照组中甲氧氯普胺组显效7例、有效5例, 无效5例;盐酸氯丙嗪组显效7例、有效5例, 无效5例;硫酸阿托品组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计对照组48例, 显效19例、有效13例, 无效16例。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与对照组相比,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咽部催吐法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显效率明显要高。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咽部催吐法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见表1。

表1 咽部催吐法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n (%), %]

3 讨论

呃逆是膈肌阵发性痉挛或不自主突然收缩, 随后声门突然关闭, 引起气体的内流受阻, 发出特征性的声音[2]。有关呃逆中枢目前尚未发现其确切的解剖学局部定位, 但呃逆的神经反射弧已经明确。呃逆的反射弧由三部分组成: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传入神经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感觉支以及胸6~12节段背侧的交感神经链的传人纤维;传出神经主要为膈神经, 还有可能有声门神经和副神经, 以及支配三角肌前部和肋间肌的躯体神经, 在这反射弧上的任何病变均有可能引起呃逆。脑科患者引起呃逆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 多由于中枢性病变影响脑干网状及网状脊髓束致呃逆中枢受激惹, 使其兴奋性增强, 从而引起的反射性膈肌间隙痉挛[3]。

呃逆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如注射药物法、针灸、神经阻滞法及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等。目前的治疗手段多采用传统的肌内注射药物治疗或针灸治疗。药物治疗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针灸需专业医师操作, 且操作较繁琐, 效果不甚理想,患者治疗依从性欠佳。本研究通过比较咽部催吐法和传统药物治疗脑科患者的呃逆发现, 咽部催吐法治疗脑科患者呃逆较传统法更安全有效, 起效时间快, 可重复操作。咽部催吐法治疗呃逆的机理可能为多种机制作用的结果。①直接刺激下颌神经分支的舌神经, 反射性地刺激三叉神经而降低迷走神经的张力有关。②呕吐反射及呃逆反射中枢有重叠, 异常呕吐反射(咽部刺激所致)刺激中枢, 发出负反馈, 抑制呕吐反射, 同时也抑制异常膈神经反射弧。③咽部催吐法产生呕吐反射引起膈肌强烈收缩, 近强直状态, 起到类似除颤样作用, 消除膈肌易激状态, 进而使膈肌恢复正常状态。④引出呕吐反射时出现短暂屏气, 使血液中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反射性地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干扰呃逆的反射活动[4]。⑤由于膈肌强烈收缩反馈大脑中枢, 使下行神经冲动减少、抑制膈肌异常兴奋性收缩的反射弧, 进而恢复正常膈神经冲动节律, 使膈肌恢复正常状态。

咽部催吐法治疗呃逆是有效的对症治疗手段, 本方法安全有效, 起效时间快, 操作简单, 反复操作仍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同时本法仅为对症治疗, 治疗呃逆还是要对原发病因如脑出血、脑水肿、电解质紊乱[5]、消化道出血等进行积极的治疗。

[1] Kumar A, Dromerick AW.Intractable hiccups during troke rehabilitation.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8(79):697.

[2] 粟秀初, 吴保仁, 黄远桂.新编神经病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9:201.

[3] 吴涛, 吴志敏, 袁先厚, 等.开颅术后昏迷患者中枢性呃逆的临床处理.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24(4):397-398.

[4] 曾金.中枢顽固性呃逆的病因及其治疗进展.医学综述, 2008, 14(3):365-367.

[5] 何成.顽固性呃逆的治疗进展.中国综合临床, 2003, 19(1):11-12.

2014-04-05]

514400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猜你喜欢

中枢咽部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常吃辣能防口咽部肿瘤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文化中枢和遗产链:丝绸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咽部不适或是消化道疾病
颏下岛状瓣修复老年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
“神经”病友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的影响
咽部催吐配合辨证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8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