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2014-09-04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心源性尿激酶肝素

张 丽 李 良

分析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张 丽 李 良

目的 分析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46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23例, 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1.30%(21/2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5.22%(15/23),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源性脑梗死主要依靠临床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辅助检查等确诊, 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心源性脑梗死;诊断;治疗

心源性脑梗死(CCE)是脑梗死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疾病复发率、致死致残率均较高, 疾病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为探讨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提高疾病诊治水平, 特对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46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6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46例患者中男29例, 女17例, 年龄44~83岁, 平均年龄(61.2±2.6)岁, 其中因风湿性心瓣膜病引起的脑梗死患者35例, 因心肌梗死引起的脑梗死患者4例, 因心房黏液瘤引起的脑梗死患者7例, 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23例, 观察组2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依据 多数伴有心脏病病史, 且在再次入院时, 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现象;在发病期间, 骤然出现脑动脉闭塞性综合征, 表现为身体局部偏瘫、感觉麻木或无感、肢体麻痹或瘫痪、意识模糊等。经影像学等相关的辅助检查后,均符合心源性脑梗死病灶表征。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组织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 4000~6000 U/次;治疗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4~6万U/次, 1次/d, 连续治疗1个星期。

1.4 疗效标准 ①治愈:患者自主运动能力完全恢复, 可独立生活, 意识清醒, 深浅感觉未丧失;②显效:患者行动能力较弱, 但生活可自理, 意识可保持清楚, 深浅感觉未丧失;③有效:眩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有明显好转, 意识较为清醒, 需在家人协助下生活, 深浅感觉基本存在;④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1.30%(21/2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5.22%(15/23),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结果可见表1。

2.2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 对照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为(30.2±10.6)分, 治疗后(61.2±15.4)分,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为(31.3±10.8)分, 治疗后(86.4±16.2)分, 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死是指由心脏或主动脉产生的栓子形成动脉栓塞后所致的脑梗死, 为脑梗死最为常见的类型, 疾病病因复杂, 栓子形成动脉栓塞后可引起脑出血, 造成脑供血不足,导致患者出现口歪眼斜、意识障碍、无法自主行动等一系列的症状[1]。与脑梗死其他类型相比, 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更重, 疾病复发率、死亡率均更高, 预后差, 是临床治疗中难度较大的病症,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心源性脑梗死目前尚无完善的诊断标准, 诊断的依据主要是存在明显的心源性栓塞证据, 且缺乏合理的其他病因,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辅助检查等确诊。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主要为[2]:突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且在短时间(5 min)内达到高峰;感觉性失语或混合性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多发生意识障碍;发病后症状体征可较快缓解。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及辅助检查手段为心源性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有效检查手段。

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以溶栓为主, 根据脑梗死的原因,早期及时给予溶栓治疗能够再通血管, 减少血管壁损伤, 降低脑梗死再发生率。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剂, 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 增加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其抗凝血活性高于普通肝素, 不仅保持了抗血栓的作用, 降低了出血危险, 且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 是目前抗血栓治疗中的常用药物[3]。尿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 可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激活血管ADP酶活性, 预防血栓形成, 同时还可改善心脏冠脉血流情况, 增加心脏供血, 有预防心源性脑梗死发生的作用[4]。从本院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单一的低分子肝素治疗, 表明在心源性脑梗死治疗中, 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吴银侠, 宋少武, 王淑媛, 等.青年男女脑梗死相关因素对比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6):718-720, 727.

[2] 于灵灵, 王德俊, 杨芳, 等.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8):1807.

[3] 麻友兵, 高英玲, 陈飞, 等.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河北医学, 2013, 19(9):1397-1399.

[4] 熊殿辉.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评价.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7):513.

2014-02-21]

461000 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心源性尿激酶肝素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