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眼朦胧看敦煌

2014-09-03银笙

延安文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术士王道士鸣沙山

银笙,陕西宜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范仲淹延州御敌》《狼烟》《啸傲长天》,散文集《我心最辽远》等。

一脚踏进敦煌莫高窟,我确实醉了。博大、精美、迷人、宏阔、壮观、震撼……我挑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对它进行描绘。

许久都想到敦煌一游,却总找不到机会。从新疆返回的路上,有幸小住一夜,终于半生夙愿于此得偿。那天上午,本是晴空万里,一下飞机直奔莫高窟,心儿就像碧空一样晴朗。当我随着导游踏进洞窟,凝望着一尊尊神情整肃、法相庄严的佛像和千姿百态的飞天,几乎迈不动步。沉醉、踉跄、飞旋……我忘却了自己。我的家乡曾有“醉酒四部曲”:开始欢声笑语,继而豪言壮语,接下来胡言乱语,最后不言不语。莫高窟的艺术魅力一下就把我推到“胡言乱语”的境界。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3),一代一代,凿窟造像,香火不绝。到唐代武则天时已有窟穴1000余个。至今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735个,窟长1600多米,高低参差,上下五层。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巨型画廊。用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说:“敦煌石窟却叫我发现到多元的人类文化缤纷的因子,并惊异于它们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的奇观”,“仍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宝库,一个天高地远的谜,一座永具魅力的人类宝藏。”

远眺莫高窟,禅窟、中心柱式、覆斗式和方形佛殿式的建筑如蜂巢一般密密麻麻。最大的16窟,面积为268平方米,最高的96窟,从山脚开到山顶,高40米,外观像九层楼,成为莫高窟的象征。窟内的佛像有常见的三世佛,也有另一佛教世界的二世佛,高约百尺的,小不盈尺的,个个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十分逼真。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不少佛像非常精美,有的笑意含蓄,恬静温和,似看破世间万象;那座几十丈高的北大像,恬静慈祥,俯看着漫漫红尘,据考证是由敦煌镇守使元荣依照武则天形象塑造的;那座由敦煌望族李大宾供养的卧佛,虽没有缅甸勃固的卧佛大,也有几十米长,静静睡着,脸上露出微笑,再现了佛涅槃的温馨祥和的姿态……正像郑振铎老先生游云冈时所写的:“每一个石窟,每一尊石像,每一个头部,每一个姿态……都值得流连观赏,仔细地远观近察。”走进佛窟,漂浮的心、烦躁的心、怨恨的心……霎时都平静下来。佛窟有这样魅力,真的是佛法无边么?望着一尊尊或微笑或沉思的佛像,我终于认识到,作为包罗众多信徒的世界三大宗教,自有它存在的基础。

莫高窟最壮丽的是壁画艺术。那些至今没有留下姓名的艺术大师们将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如表现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朝夫妇出行图》,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若把窟内的佛像和绘画按2米高排列起来,可长达25公里。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据说在古印度,飞天是插着翅膀的男士,传入中国后变成极富民族特色的美女。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6000余身飞天以特有的曲折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闻名遐迩的藏经洞,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巧生前修禅的禅窟。随着导游的手电筒照射,我看到禅床上端坐着洪巧的泥塑像,墙壁上画有菩提树和比丘尼,后来变成敦煌人藏经的地方。看到藏经洞,自然联想到王圆箓道士。人常说“盖棺论定”,没想到在王道士60多年后,围绕他的功过竟弄得纷纷扬扬。

事情得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名篇《道士塔》说起。他在文中把倒卖敦煌文物的王道士说成“敦煌石窟的罪人”,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王道士死后,他的弟子将他葬在大泉河东岸,并为他修了一座很有气派的白塔,有人把塔称为“耻辱柱”。

王道士出身湖北农家,从小在穷困中度过。后来逃荒来到酒泉一带,在巡防营为兵勇,退伍后出家为道人。清光绪23年(1897)他云游来到莫高窟,发现这里藏有许多石窟,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槃窟……看到残破的石窟中居然有不少佛像和壁画,可惜这么多的宝库,却被风沙掩盖,没有一人管护。自己虽不是佛教徒,但作为道士,怀里揣着一颗仁慈的心,自愿担负起守护人的重任。他省吃俭用,四处化缘,积攒钱财清理洞窟中的积沙,并用香火钱修建了莫高窟的道观“三清宫”。当他无意中发现洞内藏有10个朝代,500多年间的大量经卷、文书、帛书、绘画、织绣、铜像、法器后,看出了其中的价值。为了得到修缮莫高窟的经费,他也曾求告官府,但没人理睬, 他只能将各种方式得到的微薄收入,用到了“修缮”莫高窟上,即使他这种“修缮”实质上是对莫高窟的一种破坏,但也只有他做了,那些收了他文物的各级官员,那些文化程度绝对高于他的官员,却无一例外地漠然。那些在运输途中及运到北京后被偷、损坏、遗失的文物呢?特别是那个负责运送的可恨的甘肃藩司、代理巡抚何彦生,将经卷运到北京后,将所有经卷写本翻了一遍,择其精好悉数窃取。为凑够数目,将长卷撕开充数。这些人的罪恶比王道士不知重了多少倍!

如果没有王道士,也许……

令人痛心的是,还是这个王道士,为了岌岌可危的洞窟修缮,昧着良心去换洋人们手中几块银元,将洞中的文物或送或卖或被骗,造成了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面对着大泉河畔的那座白塔,我能说些什么呢?怨恨、同情、痛惜、愤怒……功也罢,罪也罢,逝去的王道士躺在大泉河畔什么也不知道了,任凭后人去聒噪。endprint

这天下午,团内分为两拨,几位来过敦煌的同伴去游阳关,剩下的去看鸣沙山。多少年来,我被“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迷恋,很想去阳关体验体验,可惜车内坐不下,只好去鸣沙山。

鸣沙山,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山高数十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的沙粒堆积而成,山形美观,峰如刀刃。《旧唐书》载:“鸣沙山又名沙角山。天气晴朗,沙鸣殷殷有声,如雷轰响,闻于城内。”传说,古代有位将军率军出征,在这里安营歇宿,一夜狂风,风沙铺天盖地而来,几万将士全部埋于沙底,从此这儿就有了鸣沙山,时闻金鼓号角之声。百姓认为这是出征将士不甘寂寞,向行人哭诉“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惨情景。

登上山顶,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涛汹涌澎湃,气势磅礴。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的作用,当静卧沙上时,风动沙移,沙鸣声如泣如诉,如箫如笛,凄婉低回。当滑沙而下时,沙粒向下翻卷滚动,相互摩擦,声波振荡,沙鸣声如同飞机从空中掠过,隆隆作响,可惜我因身体之故没有领略到其中的美妙,只远远看着同伴中的年轻人在长长的沙坡上手舞足蹈地滑沙,也算过了虚拟的瘾。

如果说鸣沙山是一位身着铠甲的武士,山下的月牙泉就像一位少女,依偎在武士的怀抱之中。

月牙泉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粮。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这里所记“沙井”即今日之月牙泉。自此之后,关于月牙泉的记载便屡见史籍,并与鸣沙山紧密地连在一起。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与月牙形的泉水相映。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月牙泉的奇就奇在无论多么大的风沙都掩埋不了它。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请教当地的同志,他们才告诉我,因为鸣沙山属于月牙形沙丘,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向上滚动,沙子不会刮入泉中,沙山也不会越来越低。月牙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泉南岸台地上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有诗赞曰:“一弯明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

关于月牙泉的形成,也有一个与佛教紧密相关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只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湾清泉,术士则变成泉畔一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至今,鸣沙山下依然有雷音寺,泉边依然有顽石屹立,并被冠以“天下第一石”的称谓。

令人忧心的是,前些年月牙泉渐渐枯萎,水面仅剩8.3亩。从2002年起,甘肃省投资3700多万元进行治理,使水面有所升高,让中外旅游者松了一口气。endprint

猜你喜欢

术士王道士鸣沙山
唐代前期的星变、术士与占验
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
Glubbdubdrib and Luggnagg
王道士的笑
敌人来了快退位
鸣沙山
何以归罪王道士?
鸣沙山
国之不幸,庶民何辜
游鸣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