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学习情况实证研究
2014-09-03夏丽萍
夏丽萍
【摘 要】本文旨在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学习情况即大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课堂学习、 课外学习以及课后实践活动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结果显示,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教师应该鼓励、敦促学生加强课后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交际实践活动即语言输出唤醒学习者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做出反思,最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英美文化 学习情况 实证研究
1引言
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1] 在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本科用)》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2] 这里主要强调了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并没有提到语言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实际上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在2004年,教育部宣布,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取代了过去沿用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此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发布三年以后,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指导性文件,既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要求,又为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王斌华也说,“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适应和习得这门外语赖以存在的文化,也就是说,语言习得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习得的过程”。[5]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跨文化交际展开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以“一般论述和思辨性文章居多”[6]“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学者在定性研究上比较成熟,研究成果带有显著的‘内省特征,而缺乏基于大量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7]刘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大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情况。对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183 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英语文化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试整体的跨文化交际知识非常欠缺。造成上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受试学习英语主要是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基本作用;受试跨文化交际的经历普遍较少;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英语文化知识的量不够多等。建议英语教师更加重视英语文化的教学,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增加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输入量,加大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力度。[8]胡超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校学生深层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普遍薄弱;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跨越”层的交际水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主要在于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影响。[9]在文化意识没有被充分唤醒的情况下, 对“文化特征”的过分强调可能会使学习者误以为这些“特征”便是事实本身, 从而在交际过程中生搬硬套, 忽略具体的交际情境和个体。这样, 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所建起的不是沟通文化之间的“桥” , 而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墙。[10]老师们对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已经由来已久,那学生方面是一个什么情况呢?笔者就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课堂学习、 课外学习以及课后实践活动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2研究方案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从普洱学院的专科和本科的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抽取了30人,总共120人。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去除一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总共119份。
2.2 问卷调查内容
对大学生英美文化学习情况调查的内容包括15个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要求学生从所给的五个答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答案,选一的是1分,选二的是2分,选三的3分,选四的4分,选五的5分。从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到最符合依次升高等级。将问卷中的15个题目按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对应q11、q12 、q15)、课堂学习(对应q3、 q4 、q6、 q7)、课后学习(对应 q5、q8 、q9、 q10、 q13)、交际实践(对应 q1、q2、q14)进行分类,再将每个类别作为1个因素,总共4个因素。通过SPSS因素分析表明:4个因素的特征值都远大于1.0,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且四个因素的分类是比较合理的。
2.3 研究工具
采用SPSS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3问卷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3.1 研究数据的分析
将每个学生的性别、年级、专科、本科、户口及选项输入SPSS 17.0 后作数据分析处理:第一步,预研究; 第二步, 信度分析;第三步,对本研究的有效性作数据分析。endprint
(1)预研究。
预研究中从做问卷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抽了40个人的数据来做分析, 把数据录入SPSS 17.0中,测得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663,大于0.60,在可接受的信度值以上,说明问卷的信度可以进行大样本研究分析。
(2)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问卷的Cronbach alpha 系数分布于0.00-1.00,其值越接近1.00,表明问卷的信度越高。对119人的问卷进行分析,总的系数为0.752,表明问卷的信度较高。
(3)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学习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1)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所调查的119个学生中,有103人来自农村,16人来自于城市。从所做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平均分来看(见表一,由于表格太多,省去了独立样本T检验的表格)一年级和二年级、男生和女生、专科和本科、农村户口学生与城市户口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虽然平均分不同,但不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有8%的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46% 的学生不太明确。只有24%的学生认识明确,5%的学生认识非常明确(见表二)。这说明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与所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和深浅关系不是太大。这印证了高一虹的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超越”理念。也就是说,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很难在短期内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要到达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及“超越”层面,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与共情能力,还有待于长期广泛地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11]
[11]
(2)老师们较充分地把英美文化的教学融入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有7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法和引导对他们学习英美文化有帮助,8%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而且65%的学生对教师课堂上补充的英美文化感兴趣,8%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见表二)。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
(3)部分学生能在课外通过听、看、阅读来进行英美文化的学习。
听VOA、BBC的学生占30%,经常听的占5%。偶尔看英美电影、剧集、动画或纪录片的占38%,经常看的占36%. 从网络、书籍上偶尔查阅的占17%,查阅英美文化知识的占36%,经常查阅的占4%(见表二)。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看电影来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因为电影是一个注重画面的动态的东西,爱看电影对他们的学习确实可以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作用,但是通过电影来学习文化,它只是一个引入的渠道,真正内涵的东西还是非常小,把握不住。而且学生选择电影的时候也不是能正确选择。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化,还是要有一个系统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系统的阅读,真正把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4)英美文化学习“输入与输出”严重失衡。
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文化讲座的占3%, 经常参加的只占1%。参加使用英语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占6%,经常参加的学生占2%(见表二)。
(5) 要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平衡 “输入”与 “输出”的关系。
著名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教育专家Merrill Swain 教授在1995年提出了与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产出相关的假说——语言“输出假说”。学习者可以通过从交流对象那里得到的反馈来判断他们的语言是否被理解以及是否使用了正确的语言形式。语言输出能够唤醒学习者的意识,使他们对自己使用的语言形式做出反思。[12] 从调查可以看出,英美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严重失衡。由于普洱市目前只有少量外国人在此旅游、工作或定居,因此,学生接触外国人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学校里有英语角,英语角有外教和留学生参加、英语文化讲座等,但只有3%~4%的学生参加,所以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只有24%的人感到明确,5%的人非常明确。皮尔逊 γ相关结果显示(见表三),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课外学习和课堂学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交际实践活动=0.305,P < 0.05; 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课外学习= 0.432, P < 0.05;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课堂学习= 0.387, P < 0.05;γ交际实践活动- 课外学习= 0.392, P < 0.05;而表二所显示的“输出”即学生的交际实践活动正是学生所缺乏的。所以要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交际实践活动也是重中之重。
4结语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性很强的任务,老师们除了加强在课堂上的引导和讲授,培养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应该重点抓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利用好课堂的每一个交际环境,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交际实践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意识,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 [美] 著. 陆卓元译.1985.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斌华. “第二文化习得”理论与跨文化的外语教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6(6).
[6]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7]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 年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8]刘丽. 大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情况实证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4).
[9]胡超. 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 中国外语, 2005 (5).
[10]高一虹. “文化定型” 与“ 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1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1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85.endprint
(1)预研究。
预研究中从做问卷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抽了40个人的数据来做分析, 把数据录入SPSS 17.0中,测得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663,大于0.60,在可接受的信度值以上,说明问卷的信度可以进行大样本研究分析。
(2)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问卷的Cronbach alpha 系数分布于0.00-1.00,其值越接近1.00,表明问卷的信度越高。对119人的问卷进行分析,总的系数为0.752,表明问卷的信度较高。
(3)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学习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1)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所调查的119个学生中,有103人来自农村,16人来自于城市。从所做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平均分来看(见表一,由于表格太多,省去了独立样本T检验的表格)一年级和二年级、男生和女生、专科和本科、农村户口学生与城市户口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虽然平均分不同,但不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有8%的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46% 的学生不太明确。只有24%的学生认识明确,5%的学生认识非常明确(见表二)。这说明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与所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和深浅关系不是太大。这印证了高一虹的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超越”理念。也就是说,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很难在短期内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要到达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及“超越”层面,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与共情能力,还有待于长期广泛地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11]
[11]
(2)老师们较充分地把英美文化的教学融入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有7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法和引导对他们学习英美文化有帮助,8%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而且65%的学生对教师课堂上补充的英美文化感兴趣,8%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见表二)。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
(3)部分学生能在课外通过听、看、阅读来进行英美文化的学习。
听VOA、BBC的学生占30%,经常听的占5%。偶尔看英美电影、剧集、动画或纪录片的占38%,经常看的占36%. 从网络、书籍上偶尔查阅的占17%,查阅英美文化知识的占36%,经常查阅的占4%(见表二)。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看电影来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因为电影是一个注重画面的动态的东西,爱看电影对他们的学习确实可以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作用,但是通过电影来学习文化,它只是一个引入的渠道,真正内涵的东西还是非常小,把握不住。而且学生选择电影的时候也不是能正确选择。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化,还是要有一个系统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系统的阅读,真正把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4)英美文化学习“输入与输出”严重失衡。
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文化讲座的占3%, 经常参加的只占1%。参加使用英语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占6%,经常参加的学生占2%(见表二)。
(5) 要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平衡 “输入”与 “输出”的关系。
著名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教育专家Merrill Swain 教授在1995年提出了与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产出相关的假说——语言“输出假说”。学习者可以通过从交流对象那里得到的反馈来判断他们的语言是否被理解以及是否使用了正确的语言形式。语言输出能够唤醒学习者的意识,使他们对自己使用的语言形式做出反思。[12] 从调查可以看出,英美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严重失衡。由于普洱市目前只有少量外国人在此旅游、工作或定居,因此,学生接触外国人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学校里有英语角,英语角有外教和留学生参加、英语文化讲座等,但只有3%~4%的学生参加,所以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只有24%的人感到明确,5%的人非常明确。皮尔逊 γ相关结果显示(见表三),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课外学习和课堂学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交际实践活动=0.305,P < 0.05; 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课外学习= 0.432, P < 0.05;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课堂学习= 0.387, P < 0.05;γ交际实践活动- 课外学习= 0.392, P < 0.05;而表二所显示的“输出”即学生的交际实践活动正是学生所缺乏的。所以要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交际实践活动也是重中之重。
4结语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性很强的任务,老师们除了加强在课堂上的引导和讲授,培养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应该重点抓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利用好课堂的每一个交际环境,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交际实践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意识,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 [美] 著. 陆卓元译.1985.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斌华. “第二文化习得”理论与跨文化的外语教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6(6).
[6]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7]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 年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8]刘丽. 大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情况实证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4).
[9]胡超. 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 中国外语, 2005 (5).
[10]高一虹. “文化定型” 与“ 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1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1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85.endprint
(1)预研究。
预研究中从做问卷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抽了40个人的数据来做分析, 把数据录入SPSS 17.0中,测得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663,大于0.60,在可接受的信度值以上,说明问卷的信度可以进行大样本研究分析。
(2)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问卷的Cronbach alpha 系数分布于0.00-1.00,其值越接近1.00,表明问卷的信度越高。对119人的问卷进行分析,总的系数为0.752,表明问卷的信度较高。
(3)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学习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1)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所调查的119个学生中,有103人来自农村,16人来自于城市。从所做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平均分来看(见表一,由于表格太多,省去了独立样本T检验的表格)一年级和二年级、男生和女生、专科和本科、农村户口学生与城市户口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虽然平均分不同,但不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有8%的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46% 的学生不太明确。只有24%的学生认识明确,5%的学生认识非常明确(见表二)。这说明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与所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和深浅关系不是太大。这印证了高一虹的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超越”理念。也就是说,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很难在短期内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要到达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及“超越”层面,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与共情能力,还有待于长期广泛地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11]
[11]
(2)老师们较充分地把英美文化的教学融入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有7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法和引导对他们学习英美文化有帮助,8%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而且65%的学生对教师课堂上补充的英美文化感兴趣,8%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见表二)。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
(3)部分学生能在课外通过听、看、阅读来进行英美文化的学习。
听VOA、BBC的学生占30%,经常听的占5%。偶尔看英美电影、剧集、动画或纪录片的占38%,经常看的占36%. 从网络、书籍上偶尔查阅的占17%,查阅英美文化知识的占36%,经常查阅的占4%(见表二)。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看电影来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因为电影是一个注重画面的动态的东西,爱看电影对他们的学习确实可以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作用,但是通过电影来学习文化,它只是一个引入的渠道,真正内涵的东西还是非常小,把握不住。而且学生选择电影的时候也不是能正确选择。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化,还是要有一个系统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系统的阅读,真正把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4)英美文化学习“输入与输出”严重失衡。
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文化讲座的占3%, 经常参加的只占1%。参加使用英语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占6%,经常参加的学生占2%(见表二)。
(5) 要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平衡 “输入”与 “输出”的关系。
著名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教育专家Merrill Swain 教授在1995年提出了与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产出相关的假说——语言“输出假说”。学习者可以通过从交流对象那里得到的反馈来判断他们的语言是否被理解以及是否使用了正确的语言形式。语言输出能够唤醒学习者的意识,使他们对自己使用的语言形式做出反思。[12] 从调查可以看出,英美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严重失衡。由于普洱市目前只有少量外国人在此旅游、工作或定居,因此,学生接触外国人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学校里有英语角,英语角有外教和留学生参加、英语文化讲座等,但只有3%~4%的学生参加,所以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只有24%的人感到明确,5%的人非常明确。皮尔逊 γ相关结果显示(见表三),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课外学习和课堂学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交际实践活动=0.305,P < 0.05; 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课外学习= 0.432, P < 0.05;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课堂学习= 0.387, P < 0.05;γ交际实践活动- 课外学习= 0.392, P < 0.05;而表二所显示的“输出”即学生的交际实践活动正是学生所缺乏的。所以要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交际实践活动也是重中之重。
4结语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性很强的任务,老师们除了加强在课堂上的引导和讲授,培养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应该重点抓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利用好课堂的每一个交际环境,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交际实践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意识,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 [美] 著. 陆卓元译.1985.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斌华. “第二文化习得”理论与跨文化的外语教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6(6).
[6]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7]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 年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8]刘丽. 大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情况实证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4).
[9]胡超. 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 中国外语, 2005 (5).
[10]高一虹. “文化定型” 与“ 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1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1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