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结果分析

2014-09-03袁玉英杨志成曾耀彬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冠脉综合征氯吡格雷

袁玉英+杨志成+曾耀彬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 月-2014 年3月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并随机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重组链激酶(rt-PA)、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服用氯吡格雷75mg/d,连用3~5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单抗0.25mg/kg弹丸注射,0.125mg/(kg·min)12h 持续滴注。观察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肌红蛋白( Myo)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含量及达峰值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86.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x2=11.5,P<0.05);两组溶栓后Myo、CK-MB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组溶栓后达峰值时间(5.0±1.9)h,明显低于对照组(12.3±1.1)h(t=11.2,P<0.05)。结论阿昔单抗联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血浆 Myo 和 CK-MB 含量测定可以用于AMI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氯吡格雷;阿昔单抗

【中图分类号】R543.3+2【文献标识码】B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是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最常见原因,约占所有病因中的80%~90%以上[1],溶栓治疗可显著减少死亡或其他心肌缺血并发症。本文收集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按溶栓方法不同,分为2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肌红蛋白( Myo)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含量及达峰值时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 月-2014 年3月本院和惠州市惠阳区惠阳妇幼保健院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使用rt-PA、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服用氯吡格雷75mg/d,连用3~5 d;(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单抗0.25mg/kg 弹丸注射,0.125mg/(kg.min)12h 持续滴注。

1.3STEMI的诊断标准[2]

按2001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符合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1.4判定标准

血管再通临床判定标准[3]参见"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

1.5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 Myo 和 CK-MB 含量及达峰值时间。

1.6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86.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x2=11.5,P<0.05),结果见表1。

2.2两组溶栓前后血浆 Myo和 CK-MB含量及达峰值比较 两组溶栓后Myo、CK-MB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组溶栓后达峰值时间(5.0±1.9)h,明显低于对照组(12.3±1.1)h(t=11.2,P<0.05),见表 2。

3讨论

由于溶栓同时破裂的粥样斑块表面再次暴露可引起血小板激活,从而导致继发性血管闭塞[4]。有大量证据表明[5],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制血小板激活可减少死亡或其他不良后果。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其安全性高、抗凝效果确切[6]。阿昔单抗作为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其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活性减少血栓的形成,使血栓性微血管栓子的危险降至最低点,并改善组织水平的灌注。多项临床试验表明[7],阿昔单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死亡危险及心肌梗死或术后1个月内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阿昔单抗抗血小板效果强于氯吡格雷,提高了溶栓再通率,降低了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本文收集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分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 Myo 和 CK -MB 含量及达峰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86.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肌红蛋白(Myo) 是一种含铁卟啉的红色蛋白,其功能为运输或储存氧,参与葡萄糖氧化。肌红蛋白常用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其灵敏度非常高,通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后2 h 即出现异常,2h~4 h 达到高峰,Myo和CK-MB 为心肌损伤不同时段的高敏感标志物,Myo 对于 AMI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故肌红蛋白满足了缺血性心肌损伤疾病需要快速诊断的要求,尽早诊断,争取治疗时间,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8]。本文对Myo和CK-MB含量测定,结果提示,两组溶栓后Myo、CK-MB含量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溶栓后达峰值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Myo 在溶栓疗效评价监测的价值还尚待进一步确证。因此,Myo 目前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筛查,肌红蛋白阴性可排除心肌梗死,也可作为再梗死、梗死扩散和溶栓后再通的敏感指标[9]。

参考文献

[1]史旭波.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辅助抗栓治疗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3, 3(1):60-6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2):170-174.

[4]范英雄,李铁刚.急性心肌梗死几种溶栓药物治疗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2): 80-81.

[5]具星爱,季宪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rt-PA溶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3):55-56.

[6]李莉,杨俊,丁家望,等.氯吡格雷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4):281-283.

[7]梁峰,胡大一.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7,(28):15-17.

[8]张辉,董敏,周厚清,等.Mb、CK-MB 及 cTnI 三项联合检测在 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 6) :1448 -1449.

[9]林转娣.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9,15( 3):214 -217.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 月-2014 年3月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并随机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重组链激酶(rt-PA)、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服用氯吡格雷75mg/d,连用3~5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单抗0.25mg/kg弹丸注射,0.125mg/(kg·min)12h 持续滴注。观察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肌红蛋白( Myo)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含量及达峰值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86.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x2=11.5,P<0.05);两组溶栓后Myo、CK-MB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组溶栓后达峰值时间(5.0±1.9)h,明显低于对照组(12.3±1.1)h(t=11.2,P<0.05)。结论阿昔单抗联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血浆 Myo 和 CK-MB 含量测定可以用于AMI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氯吡格雷;阿昔单抗

【中图分类号】R543.3+2【文献标识码】B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是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最常见原因,约占所有病因中的80%~90%以上[1],溶栓治疗可显著减少死亡或其他心肌缺血并发症。本文收集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按溶栓方法不同,分为2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肌红蛋白( Myo)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含量及达峰值时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 月-2014 年3月本院和惠州市惠阳区惠阳妇幼保健院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使用rt-PA、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服用氯吡格雷75mg/d,连用3~5 d;(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单抗0.25mg/kg 弹丸注射,0.125mg/(kg.min)12h 持续滴注。

1.3STEMI的诊断标准[2]

按2001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符合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1.4判定标准

血管再通临床判定标准[3]参见"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

1.5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 Myo 和 CK-MB 含量及达峰值时间。

1.6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86.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x2=11.5,P<0.05),结果见表1。

2.2两组溶栓前后血浆 Myo和 CK-MB含量及达峰值比较 两组溶栓后Myo、CK-MB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组溶栓后达峰值时间(5.0±1.9)h,明显低于对照组(12.3±1.1)h(t=11.2,P<0.05),见表 2。

3讨论

由于溶栓同时破裂的粥样斑块表面再次暴露可引起血小板激活,从而导致继发性血管闭塞[4]。有大量证据表明[5],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制血小板激活可减少死亡或其他不良后果。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其安全性高、抗凝效果确切[6]。阿昔单抗作为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其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活性减少血栓的形成,使血栓性微血管栓子的危险降至最低点,并改善组织水平的灌注。多项临床试验表明[7],阿昔单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死亡危险及心肌梗死或术后1个月内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阿昔单抗抗血小板效果强于氯吡格雷,提高了溶栓再通率,降低了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本文收集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分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 Myo 和 CK -MB 含量及达峰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86.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肌红蛋白(Myo) 是一种含铁卟啉的红色蛋白,其功能为运输或储存氧,参与葡萄糖氧化。肌红蛋白常用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其灵敏度非常高,通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后2 h 即出现异常,2h~4 h 达到高峰,Myo和CK-MB 为心肌损伤不同时段的高敏感标志物,Myo 对于 AMI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故肌红蛋白满足了缺血性心肌损伤疾病需要快速诊断的要求,尽早诊断,争取治疗时间,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8]。本文对Myo和CK-MB含量测定,结果提示,两组溶栓后Myo、CK-MB含量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溶栓后达峰值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Myo 在溶栓疗效评价监测的价值还尚待进一步确证。因此,Myo 目前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筛查,肌红蛋白阴性可排除心肌梗死,也可作为再梗死、梗死扩散和溶栓后再通的敏感指标[9]。

参考文献

[1]史旭波.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辅助抗栓治疗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3, 3(1):60-6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2):170-174.

[4]范英雄,李铁刚.急性心肌梗死几种溶栓药物治疗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2): 80-81.

[5]具星爱,季宪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rt-PA溶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3):55-56.

[6]李莉,杨俊,丁家望,等.氯吡格雷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4):281-283.

[7]梁峰,胡大一.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7,(28):15-17.

[8]张辉,董敏,周厚清,等.Mb、CK-MB 及 cTnI 三项联合检测在 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 6) :1448 -1449.

[9]林转娣.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9,15( 3):214 -217.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 月-2014 年3月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并随机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重组链激酶(rt-PA)、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服用氯吡格雷75mg/d,连用3~5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单抗0.25mg/kg弹丸注射,0.125mg/(kg·min)12h 持续滴注。观察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肌红蛋白( Myo)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含量及达峰值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86.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x2=11.5,P<0.05);两组溶栓后Myo、CK-MB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组溶栓后达峰值时间(5.0±1.9)h,明显低于对照组(12.3±1.1)h(t=11.2,P<0.05)。结论阿昔单抗联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血浆 Myo 和 CK-MB 含量测定可以用于AMI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氯吡格雷;阿昔单抗

【中图分类号】R543.3+2【文献标识码】B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是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最常见原因,约占所有病因中的80%~90%以上[1],溶栓治疗可显著减少死亡或其他心肌缺血并发症。本文收集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按溶栓方法不同,分为2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肌红蛋白( Myo)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含量及达峰值时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 月-2014 年3月本院和惠州市惠阳区惠阳妇幼保健院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使用rt-PA、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服用氯吡格雷75mg/d,连用3~5 d;(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单抗0.25mg/kg 弹丸注射,0.125mg/(kg.min)12h 持续滴注。

1.3STEMI的诊断标准[2]

按2001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符合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1.4判定标准

血管再通临床判定标准[3]参见"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

1.5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 Myo 和 CK-MB 含量及达峰值时间。

1.6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86.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x2=11.5,P<0.05),结果见表1。

2.2两组溶栓前后血浆 Myo和 CK-MB含量及达峰值比较 两组溶栓后Myo、CK-MB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组溶栓后达峰值时间(5.0±1.9)h,明显低于对照组(12.3±1.1)h(t=11.2,P<0.05),见表 2。

3讨论

由于溶栓同时破裂的粥样斑块表面再次暴露可引起血小板激活,从而导致继发性血管闭塞[4]。有大量证据表明[5],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制血小板激活可减少死亡或其他不良后果。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其安全性高、抗凝效果确切[6]。阿昔单抗作为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其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活性减少血栓的形成,使血栓性微血管栓子的危险降至最低点,并改善组织水平的灌注。多项临床试验表明[7],阿昔单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死亡危险及心肌梗死或术后1个月内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阿昔单抗抗血小板效果强于氯吡格雷,提高了溶栓再通率,降低了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本文收集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例100 例,分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 Myo 和 CK -MB 含量及达峰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86.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肌红蛋白(Myo) 是一种含铁卟啉的红色蛋白,其功能为运输或储存氧,参与葡萄糖氧化。肌红蛋白常用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其灵敏度非常高,通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后2 h 即出现异常,2h~4 h 达到高峰,Myo和CK-MB 为心肌损伤不同时段的高敏感标志物,Myo 对于 AMI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故肌红蛋白满足了缺血性心肌损伤疾病需要快速诊断的要求,尽早诊断,争取治疗时间,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8]。本文对Myo和CK-MB含量测定,结果提示,两组溶栓后Myo、CK-MB含量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溶栓后达峰值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Myo 在溶栓疗效评价监测的价值还尚待进一步确证。因此,Myo 目前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筛查,肌红蛋白阴性可排除心肌梗死,也可作为再梗死、梗死扩散和溶栓后再通的敏感指标[9]。

参考文献

[1]史旭波.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辅助抗栓治疗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3, 3(1):60-6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2):170-174.

[4]范英雄,李铁刚.急性心肌梗死几种溶栓药物治疗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2): 80-81.

[5]具星爱,季宪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rt-PA溶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3):55-56.

[6]李莉,杨俊,丁家望,等.氯吡格雷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4):281-283.

[7]梁峰,胡大一.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7,(28):15-17.

[8]张辉,董敏,周厚清,等.Mb、CK-MB 及 cTnI 三项联合检测在 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 6) :1448 -1449.

[9]林转娣.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9,15( 3):214 -217.endprint

猜你喜欢

静脉溶栓急性冠脉综合征氯吡格雷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45例临床分析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