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观察
2014-09-03颜波
颜波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蓝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可靠,明显降低患儿胆红素浓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B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上新生儿科的常见疾病,主要以血清肿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体征,一旦救治不及时容易造成新生儿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则会造成新生儿死亡[1]。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制剂在临床的使用发现可以促进胎便的早排降低胆红素在肝肠的循环,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我院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88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患儿出生24h即出现黄疸,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水平257μmol/L,足月儿胆红素浓度在257μmol/L。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16例,胎龄34-41岁,平均胎龄(39.11±1.01)周,其中早产儿30例,足月儿14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17例,胎龄34-41岁,平均胎龄(39.09±1.02)周,其中早产儿28例,足月儿16例。两组患儿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蓝光治疗,光源距离患儿体表35cm,波长为450-470nm,每天间断照射8-20h,连续治疗3d。
对照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双歧杆菌四联菌片进行治疗,2片/次,2次/d,连续治疗5d后观察疗效。
1.3观察指标
患儿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经治疗5d后黄疸消退,胆红素低于156μmol/L;有效经治疗5d黄疸大部分消退,胆红素仍高于220μmol/L;无效经治疗5d黄疸未消退,胆红素超过256μmol/L,以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率。记录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和住院时间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者患儿治疗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建立呼吸功能会造成血氧浓度的升高造成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由于患儿肝脏未能发育完全因此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酶的含量较低活力不足,严重的影响了肝细胞对于胆红素的摄取与排泄。此外由于患儿肠腔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升高,可以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葡萄糖醛酸与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道吸收入门静脉至肝脏,因此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不但增加,新生儿胎粪延迟,容易造成黄疸生成[2]。
我院采用了蓝光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前者目前已经证实安全有效,通过光疗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不通过肝脏结合由胆汁排泄至肠腔或经尿液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减少了胆红素脑病生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属于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与蜡样芽胞杆菌的联合活菌制剂,可以在肠道定植、增殖,进而形成生物屏障,通过微生态菌群发酵产生醋酸、乳酸、活性抗菌物质,而且刺激患儿免疫系统产生大量抗体与细胞因子,可以形成免疫屏障,恢复了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对降低新生儿黄疸具有辅助作用[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可靠,明显降低患儿胆红素浓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阳.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配合蓝光治疗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23):3476-3477.
[2] 吴惠晴,崔其亮.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现状[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3):56-58.
[3] 李晓萍.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92-94.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蓝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可靠,明显降低患儿胆红素浓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B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上新生儿科的常见疾病,主要以血清肿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体征,一旦救治不及时容易造成新生儿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则会造成新生儿死亡[1]。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制剂在临床的使用发现可以促进胎便的早排降低胆红素在肝肠的循环,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我院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88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患儿出生24h即出现黄疸,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水平257μmol/L,足月儿胆红素浓度在257μmol/L。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16例,胎龄34-41岁,平均胎龄(39.11±1.01)周,其中早产儿30例,足月儿14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17例,胎龄34-41岁,平均胎龄(39.09±1.02)周,其中早产儿28例,足月儿16例。两组患儿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蓝光治疗,光源距离患儿体表35cm,波长为450-470nm,每天间断照射8-20h,连续治疗3d。
对照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双歧杆菌四联菌片进行治疗,2片/次,2次/d,连续治疗5d后观察疗效。
1.3观察指标
患儿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经治疗5d后黄疸消退,胆红素低于156μmol/L;有效经治疗5d黄疸大部分消退,胆红素仍高于220μmol/L;无效经治疗5d黄疸未消退,胆红素超过256μmol/L,以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率。记录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和住院时间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者患儿治疗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建立呼吸功能会造成血氧浓度的升高造成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由于患儿肝脏未能发育完全因此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酶的含量较低活力不足,严重的影响了肝细胞对于胆红素的摄取与排泄。此外由于患儿肠腔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升高,可以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葡萄糖醛酸与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道吸收入门静脉至肝脏,因此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不但增加,新生儿胎粪延迟,容易造成黄疸生成[2]。
我院采用了蓝光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前者目前已经证实安全有效,通过光疗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不通过肝脏结合由胆汁排泄至肠腔或经尿液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减少了胆红素脑病生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属于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与蜡样芽胞杆菌的联合活菌制剂,可以在肠道定植、增殖,进而形成生物屏障,通过微生态菌群发酵产生醋酸、乳酸、活性抗菌物质,而且刺激患儿免疫系统产生大量抗体与细胞因子,可以形成免疫屏障,恢复了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对降低新生儿黄疸具有辅助作用[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可靠,明显降低患儿胆红素浓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阳.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配合蓝光治疗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23):3476-3477.
[2] 吴惠晴,崔其亮.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现状[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3):56-58.
[3] 李晓萍.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92-94.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蓝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可靠,明显降低患儿胆红素浓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B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上新生儿科的常见疾病,主要以血清肿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体征,一旦救治不及时容易造成新生儿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则会造成新生儿死亡[1]。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制剂在临床的使用发现可以促进胎便的早排降低胆红素在肝肠的循环,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我院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88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患儿出生24h即出现黄疸,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水平257μmol/L,足月儿胆红素浓度在257μmol/L。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16例,胎龄34-41岁,平均胎龄(39.11±1.01)周,其中早产儿30例,足月儿14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17例,胎龄34-41岁,平均胎龄(39.09±1.02)周,其中早产儿28例,足月儿16例。两组患儿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蓝光治疗,光源距离患儿体表35cm,波长为450-470nm,每天间断照射8-20h,连续治疗3d。
对照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双歧杆菌四联菌片进行治疗,2片/次,2次/d,连续治疗5d后观察疗效。
1.3观察指标
患儿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经治疗5d后黄疸消退,胆红素低于156μmol/L;有效经治疗5d黄疸大部分消退,胆红素仍高于220μmol/L;无效经治疗5d黄疸未消退,胆红素超过256μmol/L,以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率。记录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和住院时间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者患儿治疗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建立呼吸功能会造成血氧浓度的升高造成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由于患儿肝脏未能发育完全因此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酶的含量较低活力不足,严重的影响了肝细胞对于胆红素的摄取与排泄。此外由于患儿肠腔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升高,可以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葡萄糖醛酸与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道吸收入门静脉至肝脏,因此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不但增加,新生儿胎粪延迟,容易造成黄疸生成[2]。
我院采用了蓝光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前者目前已经证实安全有效,通过光疗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不通过肝脏结合由胆汁排泄至肠腔或经尿液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减少了胆红素脑病生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属于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与蜡样芽胞杆菌的联合活菌制剂,可以在肠道定植、增殖,进而形成生物屏障,通过微生态菌群发酵产生醋酸、乳酸、活性抗菌物质,而且刺激患儿免疫系统产生大量抗体与细胞因子,可以形成免疫屏障,恢复了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对降低新生儿黄疸具有辅助作用[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可靠,明显降低患儿胆红素浓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阳.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配合蓝光治疗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23):3476-3477.
[2] 吴惠晴,崔其亮.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现状[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3):56-58.
[3] 李晓萍.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92-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