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P升高程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014-09-03宋颖飞
宋颖飞
【摘要】目的对BNP升高程度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62例,这些患者均是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I~Ⅳ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例患者的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血浆BNP≥350pg/ml的患者为A组,血浆BNP≤350pg/ml的患者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LVEDD、LVEF以及一个月再住院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心功能的分级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浆BNP水平会随着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且二者呈线性相关,(RS=0.95,P<0.01);A组的LVEDD、LVEF以及一个月再住院率分别为54.2、60.6、7.4%;B组的LVEDD、LVEF以及一个月再住院率分别为61.3、42.6、17.4%。结论血浆BNP水平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影响,并呈线性相关,临床上可根据血浆BNP水平对心衰进行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
【关键词】BNP;B型钠尿肽;心力衰竭;线性相关
【中图分类号】 R541.6+1【文献标识码】A
脑利钠肽(BNP)即为B型利钠肽,英文全称为B-natriuretic peptide,BNP最初是由猪大脑中提取出来的,属于多肽类激素,受心脏压力负荷水平变化和心脏容量的影响。BNP具有利钠利尿作用且对血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对心肌纤维化可起到抑制作用。临床数据显示它对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中压力和容积的双重调节具有改善作用。而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心力衰竭的临床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长,而这类患者的寿命剩余周期一般是不到10年。因此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并确认治疗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本组62例患者均经过临床表现,心电图等检测手段进行确诊并签订了同意书。在这62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11例;年龄区间在48~76岁,平均年龄61.2±8.7岁。其中有43例高血压患者,47例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19例房颤患者,1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12例慢性阻塞肺部疾病患者。对这62例患者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其中I级患者15例,Ⅱ级患者24例,Ⅲ级患者13例,Ⅳ型患者10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急性感染、低血压休克、严重电解质紊乱、恶性肿瘤以及近半年发作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左侧卧位,对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检查仪器为探头频率为2.5-3.5MHz的美国CELoglq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得出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对所用患者进行肘前静脉采血3ml,使用1.5mg/m1EDTA进行抗凝,并使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方法来测定血浆BNP含量,分析仪器为Acces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对该组所有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随访一个月,记录其再住院率。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多样本均使用方差检验和LSD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P<0.05被认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本组62例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均有相应的增高(P<0.05),且两者具有相关性(rs=0.95,P<0.01);在相邻的两个心功能分级之间,血浆BNP水平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且A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1个月再住院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B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压力负荷水平和心脏容量的变化对血浆BNP水平有调节作用,血浆BNP水平随着心脏容量变化和压力负荷程度的增高而升高,特别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体内血液循环中血浆BNP水平会有显著的升高,并且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动力学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心力衰竭患者一般会有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泵血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目前临床上诊断心力衰竭主要依靠患者主诉,临床表现以及超声检查。分级标准则大多选取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2]。目前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对症状体征不明显的患者的诊断能力较弱,可能会导致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而血浆BNP水平检测在对心衰的诊断上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可以全面客观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天宝,杨志燕,李武祥.5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变化及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4):129-130.
[2]李世强,傅向华,吴伟力,等.双心房一右心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功能不全的长期治疗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09,20(2):109-113.endprint
【摘要】目的对BNP升高程度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62例,这些患者均是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I~Ⅳ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例患者的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血浆BNP≥350pg/ml的患者为A组,血浆BNP≤350pg/ml的患者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LVEDD、LVEF以及一个月再住院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心功能的分级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浆BNP水平会随着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且二者呈线性相关,(RS=0.95,P<0.01);A组的LVEDD、LVEF以及一个月再住院率分别为54.2、60.6、7.4%;B组的LVEDD、LVEF以及一个月再住院率分别为61.3、42.6、17.4%。结论血浆BNP水平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影响,并呈线性相关,临床上可根据血浆BNP水平对心衰进行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
【关键词】BNP;B型钠尿肽;心力衰竭;线性相关
【中图分类号】 R541.6+1【文献标识码】A
脑利钠肽(BNP)即为B型利钠肽,英文全称为B-natriuretic peptide,BNP最初是由猪大脑中提取出来的,属于多肽类激素,受心脏压力负荷水平变化和心脏容量的影响。BNP具有利钠利尿作用且对血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对心肌纤维化可起到抑制作用。临床数据显示它对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中压力和容积的双重调节具有改善作用。而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心力衰竭的临床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长,而这类患者的寿命剩余周期一般是不到10年。因此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并确认治疗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本组62例患者均经过临床表现,心电图等检测手段进行确诊并签订了同意书。在这62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11例;年龄区间在48~76岁,平均年龄61.2±8.7岁。其中有43例高血压患者,47例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19例房颤患者,1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12例慢性阻塞肺部疾病患者。对这62例患者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其中I级患者15例,Ⅱ级患者24例,Ⅲ级患者13例,Ⅳ型患者10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急性感染、低血压休克、严重电解质紊乱、恶性肿瘤以及近半年发作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左侧卧位,对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检查仪器为探头频率为2.5-3.5MHz的美国CELoglq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得出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对所用患者进行肘前静脉采血3ml,使用1.5mg/m1EDTA进行抗凝,并使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方法来测定血浆BNP含量,分析仪器为Acces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对该组所有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随访一个月,记录其再住院率。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多样本均使用方差检验和LSD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P<0.05被认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本组62例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均有相应的增高(P<0.05),且两者具有相关性(rs=0.95,P<0.01);在相邻的两个心功能分级之间,血浆BNP水平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且A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1个月再住院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B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压力负荷水平和心脏容量的变化对血浆BNP水平有调节作用,血浆BNP水平随着心脏容量变化和压力负荷程度的增高而升高,特别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体内血液循环中血浆BNP水平会有显著的升高,并且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动力学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心力衰竭患者一般会有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泵血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目前临床上诊断心力衰竭主要依靠患者主诉,临床表现以及超声检查。分级标准则大多选取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2]。目前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对症状体征不明显的患者的诊断能力较弱,可能会导致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而血浆BNP水平检测在对心衰的诊断上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可以全面客观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天宝,杨志燕,李武祥.5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变化及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4):129-130.
[2]李世强,傅向华,吴伟力,等.双心房一右心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功能不全的长期治疗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09,20(2):109-113.endprint
【摘要】目的对BNP升高程度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62例,这些患者均是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I~Ⅳ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例患者的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血浆BNP≥350pg/ml的患者为A组,血浆BNP≤350pg/ml的患者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LVEDD、LVEF以及一个月再住院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心功能的分级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浆BNP水平会随着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且二者呈线性相关,(RS=0.95,P<0.01);A组的LVEDD、LVEF以及一个月再住院率分别为54.2、60.6、7.4%;B组的LVEDD、LVEF以及一个月再住院率分别为61.3、42.6、17.4%。结论血浆BNP水平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影响,并呈线性相关,临床上可根据血浆BNP水平对心衰进行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
【关键词】BNP;B型钠尿肽;心力衰竭;线性相关
【中图分类号】 R541.6+1【文献标识码】A
脑利钠肽(BNP)即为B型利钠肽,英文全称为B-natriuretic peptide,BNP最初是由猪大脑中提取出来的,属于多肽类激素,受心脏压力负荷水平变化和心脏容量的影响。BNP具有利钠利尿作用且对血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对心肌纤维化可起到抑制作用。临床数据显示它对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中压力和容积的双重调节具有改善作用。而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心力衰竭的临床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长,而这类患者的寿命剩余周期一般是不到10年。因此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并确认治疗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本组62例患者均经过临床表现,心电图等检测手段进行确诊并签订了同意书。在这62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11例;年龄区间在48~76岁,平均年龄61.2±8.7岁。其中有43例高血压患者,47例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19例房颤患者,1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12例慢性阻塞肺部疾病患者。对这62例患者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其中I级患者15例,Ⅱ级患者24例,Ⅲ级患者13例,Ⅳ型患者10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急性感染、低血压休克、严重电解质紊乱、恶性肿瘤以及近半年发作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左侧卧位,对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检查仪器为探头频率为2.5-3.5MHz的美国CELoglq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得出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对所用患者进行肘前静脉采血3ml,使用1.5mg/m1EDTA进行抗凝,并使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方法来测定血浆BNP含量,分析仪器为Acces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对该组所有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随访一个月,记录其再住院率。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多样本均使用方差检验和LSD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P<0.05被认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本组62例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均有相应的增高(P<0.05),且两者具有相关性(rs=0.95,P<0.01);在相邻的两个心功能分级之间,血浆BNP水平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且A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1个月再住院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B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压力负荷水平和心脏容量的变化对血浆BNP水平有调节作用,血浆BNP水平随着心脏容量变化和压力负荷程度的增高而升高,特别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体内血液循环中血浆BNP水平会有显著的升高,并且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动力学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心力衰竭患者一般会有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泵血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目前临床上诊断心力衰竭主要依靠患者主诉,临床表现以及超声检查。分级标准则大多选取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2]。目前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对症状体征不明显的患者的诊断能力较弱,可能会导致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而血浆BNP水平检测在对心衰的诊断上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可以全面客观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天宝,杨志燕,李武祥.5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变化及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4):129-130.
[2]李世强,傅向华,吴伟力,等.双心房一右心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功能不全的长期治疗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09,20(2):109-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