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高效
2014-09-02黄清强
黄清强
2014年春季,笔者上了一堂初三年级历史复习观摩课。在课后的教学研讨活动中,获得了与会教研员、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一堂富有创新和高效的复习课。回眸这一堂复习课,让笔者对如何上好初中历史复习课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感悟。笔者以北京师范大学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就如何上好初中历史复习课做一个肤浅的剖析。
一、明确考点,准确把握考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教育部门颁发的“历史学业考试大纲”是历史复习过程中参照的根本依据。因此,研究课标和考纲是教师必做的功课。它有利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利于挖掘历史知识内涵,总结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初中历史的复习。
总复习应有新任务,而不是“冷饭重炒”。本堂课《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任务有:①识记: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简述“七七事变”,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了解中国军队血站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②理解:了解“西安事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本章节只有识记和理解两个能力层次要求。
在复习时老师要注意区分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不同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复习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
二、纵横联系,建构知识框架
初中历史范围广、内容多,孤立地掌握零碎的历史知识,是无法学好历史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性,把孤立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掌握、领会历史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复习交叉网,从而提高历史复习的实效性。
如在复习八年级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时,笔者首先整合、梳理本章节的历史知识,形成以抗日战争为支撑点的知识面。即: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国共第二次合作:“西安事变”→全民族抗战:①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②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血战台儿庄;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全国各阶层的抗战→抗战胜利。这样一来,以考点为依托,把抗日战争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生复习时思路更清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掌握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知识。此外,在指导学生复习中,笔者没有局限于“抗日战争”这一主题,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纵横联系,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更大视野。
我们复习,就是要围绕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展开。通过系统、全面的复习,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知识网络,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三、讲练结合,提高解题能力
历史复习课中典型例题的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以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为例,通常,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有三种方式:①“根据材料,回答……”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③直接提出问题。对于这三种提问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解题技巧:
第一种“根据材料,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材料中,命题者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到或概括答案。如: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畔,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此材料摘自《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复习指南丛书·历史》根据材料指出,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 :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第二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个答案在课本当中,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关联的课本中找到答案。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摘自《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歌词中“新的长城”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种的答案要么从课文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时政热点来谈认识、启示、经验教训,等等。学生了解了中考题型的特点,学会了相应的方法,就能找到解题的金钥匙。
总之,在初中历史复习中,只要我们抓住课标和考纲,以课本为本,采取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