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4-09-02王养玉
王养玉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实行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笔者从“吃透”文本、优化内容、重视合作、适时反思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纵观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阅读教学中这种高耗低效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努力提高阅读教学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使每堂语文课都成为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效率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吃透”文本,选定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体现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学习就是借助一篇篇课文来增长知识、培养语感、发展智力的。”语文教师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吃透”文本,“把教材读薄,把文本读厚”。细微之处,精妙之处,学生可能觉察不出,这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学识慧眼引领学生赏析探究。因此,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品读功力,要花时间、动脑筋去研读文本,让思维深入文本,把握作者的思路脉络,揣摩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力求抓住文本的本质、精髓,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将相和》这一课的教学,福建省武平县实验小学的教研室主任下足了工夫,“吃透”了文本,孩子们在她的引领下学得有声有色。她采取语言切入法,以语言为切入点,咬定语言不放松,形成连贯的一条主线。第一板块:学习第一、第二个故事,研读蔺相如三镇秦王的语言,感悟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总结抓语言悟人物的学习方法;第二板块:学习第三个故事,画出廉颇、蔺相如的语言,对比人物语言,发现不同,感受人物性格差异;第三板块:在对比中进行写话练习。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他说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称呼、态度、出发点三个角度思考写人物的语言。第四板块:总结司马迁的《史记》人物语言描写——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样的阅读教学岂能不高效?
二、优化内容,调整教法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曾有专家强调:“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以人教版第十一册《穷人》一文为例,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短篇小说。课文主要写桑娜和渔夫为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不惜牺牲一切照顾他们,突出体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善良,以及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虽然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文章的篇幅还是比较长,针对新教材的教学特点和教时安排,如何进行长文短教,这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以往在上这堂课时,我总是抓住桑娜和渔夫两个主人公为线索,从分析他们的语言、心理描写等来体会他们的善良和身上的好品质。
而这次我们六年级语文备课组在反复研读课文后,感受到桑娜应是整篇小说的灵魂人物。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首先以桑娜为主线,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并完成填空:“一个( )的夜晚,桑娜正在屋里一边( ) ,一边 ( ) 。睡觉还早,桑娜来到(),她发现 ( ) ,于是她( )。丈夫终于回来了,桑娜向丈夫提起了邻居西蒙的死,丈夫( )。桑娜惊喜地拉开了帐子。”根据填空,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还能较容易地依据桑娜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内心变化把文章分为三段。
在学习第一段时,我们以“穷”为抓手,让学生了解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桑娜的丈夫还要出海打鱼,以此来养活全家,他们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同时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此时桑娜等待丈夫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们主要抓住桑娜心中想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她犹豫、矛盾、坚定、复杂的心情。同时,仍然以“穷”为抓手,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当时这些穷人到底穷到什么程度的句子,从而了解穷人身上的好品质。
在学习第三段时,我们抓住了桑娜告诉丈夫自己抱回西蒙的孩子时两人的对话及丈夫的表现,进行品读,分析原因。讨论在得到丈夫支持后桑娜的心情又如何。
我们以这样的设计进行教学后欣喜地发现,学生不仅对文中的主人公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对他们所代表的穷人身上的那种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样原本很长的一篇文章就变得短了起来,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重视合作,优化学法
新课程下,阅读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发现过程,是个体探究阅读和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每个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在学生充分阅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分享自己的感悟与小组成员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可发展协调能力,还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评,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集体评价交流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将合作的成果公之于众。处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的教师,其职责在于不断地激励、唤醒和反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引路人。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组《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统领全文的问题——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进行自主探究。在充分自学、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有的学生用“表演法”,表现少年闰土的机灵可爱;有的学生用“品读关键词句”的方法,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语,从另一个侧面体会少年闰土;有的学生用“感情朗读法”读出少年闰土的机智勇敢……最后让学生推荐代表汇报学习结果,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这时候,教师的作用是调控、引导、点拨。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还在充分民主、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读懂了课文,张扬了个性。这样的课堂灵动而有张力。
四、适时反思,完善教法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样“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用则殆”。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及时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所提问题或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活学生思维;二要反思教学难点是否通过分析已经解决,提问和例子是否恰当,是否再补充实例进行讲解;三要反思教育教学是否注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特别要注重教学实践的反思。首先,总结精彩之处,反思遗憾片断;其次,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最后,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我校在教研活动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每单元教学完成后要写一篇教学反思,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发现不足,在反思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总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门艺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阅读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新法。立足文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花最少的时间,收获最大的效益,培养学生最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海娟,胡秋玲.阅读教学合作学习三部曲之“精读一篇”[J].小学教学研究,2008(6).
[2]杨卡赛.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