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勤工俭学在中小学的推广应用

2014-09-02张己兰

教师·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中小学

张己兰

摘 要:本文对勤工俭学进行了重新界定,总结了人们对勤工俭学的认识误区,同时根据高校勤工俭学的现状,阐述了勤工俭学在中小学推广应用的必要,并根据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广方针和实施对策。

关键词:勤工俭学;中小学;教育实践

勤工俭学这一理念尚不被广大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家长及教育者认可,目前,勤工俭学现象主要出现在大学,中小学几乎不提倡。笔者认为,勤工俭学符合我国国情,是中华民族青少年学生的优良传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因而具有在中小学推广的必要,大众应对其重新进行理性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一、对勤工俭学的重新界定

1.勤工俭学的概念界定

勤工俭学是指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

(1)对象界定。勤工俭学是青少年学生的优良传统,其对象为广大学生群体。它不仅包括贫困学生,也包括非贫困学生;它不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生,也涵盖了中小学生。因而勤工俭学面向所有学生,以学为主,工为辅,将工作服务于学习。

(2)实质界定。勤工俭学是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学校教育活动之一,其实践主体为学生群体,其主要根据地为学校,其主要指导者和推广者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其最终目的是学习和实践。因而在勤工俭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应在勤工俭学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勤工俭学。

(3)内容和特征界定。勤工俭学是教育救助机制的形式之一,其初衷是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家境贫困,被迫通过勤工俭学赚取学费,完成学业。因而勤工俭学具有可偿性和报酬性,其内容通常与金钱挂钩。但勤工俭学并不只表现为钱,它也是教学内容之一,因而它与其他教学活动一样,具有教育性、现实性和可实践性等特征,其关键是使学生学习技能,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学会生存和生活。所以勤工俭学的内容并非经商性质,而是教育、学习和实践。

2.勤工俭学的认识误区

由于勤工俭学尚未形成合理有效而完善的理论体系、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理论指导,许多人对勤工俭学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笔者将其总结如下,希望大家理性看待。

(1)勤工俭学是贫困学生的专利。不可否认,勤工俭学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它服务于学习,是贫困学生迫于学习压力而被动采取的自救方式。在参与勤工俭学的人群中,贫困生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许多非贫困学生为了体验生活,丰富社会经验,培养生存和实践能力等也参与到勤工俭学队伍中来。可见,现代勤工俭学不同于高校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后者只针对贫困学生,而前者则不是贫困学生的专利,它也涵盖了非贫困学生。

(2)勤工俭学与中小学无关。据调查了解,勤工俭学参与者90%以上都集中在大学等高校,中小学几乎没有,有也是学生自发的、零散的,没有形成规模,且缺乏指导。原因主要有三:第一,中小学生年龄小,活动能力有限,没有能力参加勤工俭学;第二,现在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不让其干一点活,更不允许其参加勤工俭学;第三,现今,全国中小学已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即使贫困学生也能上学,因而没有必要进行勤工俭学。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勤工俭学与年龄无关,只要立足实际,正确引导,年龄小的学生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一些简易劳动。勤工俭学不在于事件的大小,做得多少,而在于学习的内容和实践的意义。其次,越是独生子女,就越缺乏自主、自立的能力,因而就越有必要参加勤工俭学,以培养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生存和生活能力。最后,勤工俭学并不只是为了钱为了学费,它也是教育内容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理应列入中小学教育大纲。综上,勤工俭学在中小学推广很有必要。

(3)勤工俭学与经商、做生意无异,其目的是为了钱。许多人认为,勤工俭学就是为了挣钱。在与大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勤工俭学确实与金钱挂钩,很多人通过兼职、家教等方式赚取生活费。但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重点,勤工俭学能获得报酬并不代表它只是为了报酬,即挣钱是目的之一,但不一定是主要或唯一目的。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与商人的区别在于,商人的主业是经商,是为获得利润,而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因而在勤工俭学中,学生应以学为主,工为辅,切忌本末倒置。勤工俭学具有报偿性,这是事实,其报偿的形式可体现为钱,也可体现为其他,如自身能力的提升,因而在勤工俭学时,我们眼里不应只有钱,更应有帮助自身成就美好未来的能力。

二、勤工俭学的现状

目前,勤工俭学在各高校表现得异常活跃,勤工俭学的队伍也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壮大。大部分高校已建成较完善的勤工俭学机制,同时为了给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并有效维护参与者的权益,成立了专门机构——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这是勤工俭学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在勤工俭学的运行与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在中小学推广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应引发我们深思。

1.勤工俭学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服务咨询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勤工俭学的开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平台和途径。据统计,勤工俭学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三种:

(1)借助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是推动勤工俭学顺利开展的强有力机构,它是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依靠,在高校勤工俭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高校内部和社会外联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它立足高校实际,根据岗位和人员需要,创造机会,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如安排学生整理图书馆、管理自习室、整理教务资料、发放各院系报纸、监管食堂卫生,等等。通常校内岗位都是遵照统一标准,按工时计酬,工资按月打到学生工资卡上。另一方面,勤工助学指导中心通过外联与各企业建立联系,通过与商家洽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家教、服务员、促销员等兼职,并通过签订书面协议来保障协议双方的权益。

(2)通过中介机构或兼职网站。高校勤工助学中心提供岗位坚持贫困生优先原则,参与者需提供贫困证明,因而它不能解决所有学生的勤工俭学问题。随着大学生勤工俭学需求的增加,提供兼职或求职服务咨询的中介机构越来越多,于是中介机构作为勤工俭学的一种新兴方式走进学生群体。它们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单位的用人需求,寻求合适的任职者,而大学生通常是中介机构的目标人群,因为大学生素质高,能力强,对薪资要求低,且维权意识较差,所以录用大学生的人力成本较低,不易发生劳动纠纷,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通过中介机构参与勤工俭学也有弊端,通常中介机构会先了解和掌握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并要求其交纳一定数额的中介费后才能提供求职机会,而这恰恰容易被某些诈骗集团利用,在收取中介费后卷款逃跑。因而通过这种途径勤工俭学的人还为数不多。

(3)靠自己寻找或亲朋好友引荐。一般,由亲朋好友引荐的成功几率和可信度较高,而靠自己寻找的困难较大。求职者通过应聘广告等信息,自主联系企业或商家,并当面与其沟通,达成一致协议,为自己争取勤工俭学机会。这要求求职者具备较强的实力、成熟的经验和过人的谈判技巧,并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从这一层面讲,通过自己寻找这一方式更能锻炼人,更有利于培养人的各方面能力,但这一方式存在的风险也更大,对于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极易陷入骗局。

endprint

2.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运行较混乱。至今,国家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勤工俭学的相关制度,勤工俭学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在维护勤工俭学实践主体权益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措施,主要依赖于社会舆论和高校相关组织,且勤工俭学运行方式不一,有依靠学校组织的,有依赖中介的,也有靠自己的,每种方式的实现均无固定或法定程序,过程较随性化,除学校组织介入的有书面协议外,其他方式基本属口头沟通,无权益保障。

(2)参与对象较少,主要集中于大学。大学生具有思想素质高、学识丰富、执行力强等特点,迎合企业或商家需求;而中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全面、不成熟且行动力受限等特征使其参与勤工俭学存在一定困难,加之,中小学校不曾为学生提供、创造勤工俭学的环境,使勤工俭学无缘入主中小学。

(3)虚假信息泛滥,诈骗陷阱层出不穷。许多不法分子抓住勤工俭学无法律约束这一弱点,以招聘兼职为幌子,通过预交押金、交纳中介费等方式骗取学生钱财,更有甚者以未签订协议为由,在学生兼职工作结束后不支付其报酬,还有不法分子利用高薪招聘,骗取学生传销或进行不法经营,直接侵害了学生权益。

(4)勤工俭学者维权意识不高,轻信口头承诺。学生群体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表现得较为单纯、天真,过于轻信他人,因而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或协商过程中,往往不签订书面协议,而以口头承诺了事。且由于很多学生勤工俭学只为积累经验,不为报酬,一旦发生权益纠纷,他们也表现得不在乎,不据理力争,不争取自身利益,这更滋长了某些用人单位敲诈学生劳动力的心理。

三、勤工俭学在中小学的推广

(一)中小学推广勤工俭学的必要性

1.这是由我国贫富差距大、受教育难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贫富不均、贫富差距大的现象依然存在。2013年12月《中国最新国情报告》指出,按照世界银行人均每天消费低于1.25美元的标准计算,中国的贫困人口总数超过2.5亿,高居世界第二位。而在这一部分人中,因为贫困导致不能上学、受教育难的问题数不胜数。虽然国家已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但很多家庭因为无法支付学校除学费以外的其他费用如生活费等而不能上学,因而在中小学推广勤工俭学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生活费等问题,使贫困学生有学可上,有书可读。

2.响应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政策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和倡导的政策与原则,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工俭学是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的体现。

3.素质教育的要求

勤工俭学是开展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实践的体现,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需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如此,教师和学生也应积极落实教育实践,推广勤工俭学。

4.中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不能独立,勤工俭学能培养中小学生生存和生活能力、促进其自身素质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中小学推广勤工俭学注意事项

1.关注中小学生自身特点,正确选择勤工俭学方式

中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受教育程度低、行动力差、依赖性强、不成熟等弱点,让其参与勤工俭学存在一定困难,必须正确引导和保护其安全。同时中小学生也具有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和可塑性强等优点,因而在中小学推广勤工俭学时,既要保证勤工俭学方式的简单可行性,又要保证其丰富的教育意义。

2.重视制度和人在勤工俭学中的作用

勤工俭学的推广必须有正确而系统的理论、制度作指导,还要有正确合适的人来引导和教学,更需要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充分发挥制度和人的作用,才能使勤工俭学在中小学的推广畅通无阻。

3.合理协调活动时间

什么时间进行勤工俭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有效管理中小学勤工俭学,保证中小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的安全,学校最好统一时间和地点,统一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并统一安排人员对现场进行全程引导、监控和管理,以维持现场秩序。

4.合理制定勤工俭学报酬

勤工俭学具有可偿性,中小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付出相应的劳动就应得到相应的报酬。为了教育学生艰苦奋斗、劳有所得的思想,同时防止其产生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想法,中小学生勤工俭学可以不以金钱作为报酬,而是换以其他学生想要获得的物质奖励,如文具、书籍等。

(三)中小学推广勤工俭学指导方针

1.学为主,工为辅,工作服务于学习,切忌本末倒置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勤工俭学的本质是学习,它服务于学习,目的是为了学有所得。凡是与学习无关的工作和劳动,都不属于勤工俭学的范畴。教师应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勤工俭学应以学为主,工为辅,不可本末倒置。

2.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人而异,扬长避短

中小学勤工俭学应立足中小学实际,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优劣势,扬长避短,因人不同,因学校不同,选择适合本校的勤工俭学方式。如农村中小学可以通过开辟种植基地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城镇中小学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实验站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小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岗位勤工俭学;中学生则可适当通过卖报送报等校外岗位进行勤工俭学。

3.以学校为核心,学校指导为主线,校内安排为主流

鉴于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为家庭和学校,与外部社会上的人接触较少,缺乏成年人的处事能力、应变能力和安全意识,且外部社会较复杂,虚假或诈骗信息较多,因而中小学勤工俭学主要依靠校方,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同时为了方便对学生的管理,尽量以校内集体活动为主,对中学生可辅以校外勤工俭学活动,但需在校方代表在场的情况下签订劳动协议,以充分保障学生权益。

(四)中小学推广勤工俭学实施对策

1.建立中小学勤工俭学机制

制度是勤工俭学在中小学得以推广的最基本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勤工俭学机制,才能使中小学勤工俭学顺利开展和有效运行。

(1)形成勤工俭学系统理论,统一对勤工俭学的认识。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勤工俭学相关理论的辅导与普及,使其客观、理性、正确看待中小学生勤工俭学,争取其对中小学勤工俭学的支持。

(2)建立中小学勤工俭学指导机构,负责勤工俭学的具体开展和管理相关事宜,明确职责,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目的。

(3)规范勤工俭学方式,合理制定勤工俭学计划,妥善安排时间、地点,制订可行的报酬机制。

(4)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勤工俭学机制。

2.开设勤工俭学课程,将其纳入教学大纲

将勤工俭学纳入教学大纲,以基础课程方式存在,既是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也是实现实践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统一管理的有效措施,还是督促中小学推广勤工俭学的有效手段。与语数外一样,勤工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有固定的学时,固定的老师,固定的教材和相应的实践,更凸显了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当然,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是该课程的配套设施和必然要求。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用

开设勤工俭学课程,以理论先行;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后付诸实践,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用,活学活用,有利于充分开发中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学习和实践能力。

4.将家长纳入勤工俭学范畴,学生、家长、教师相互配合

中小学生参与勤工俭学,让许多家长感到为难,一方面,他们对孩子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安全问题表示担忧;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中小学生勤工俭学就是让小孩干体力活、受苦,于心不忍。为了让家长对勤工俭学有全新的正确认识,我们可以将家长纳入勤工俭学范畴,让其与孩子一起参与勤工俭学,这样既可以让家长亲身体验勤工俭学的益处,又可以让家长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监护和指导,学生、家长、教师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5.建立中小学勤工俭学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中小学生勤工俭学管理信息系统,是让勤工俭学在中小学快速推广的有效举措。将勤工俭学在中小学的开展情况、实施举措及取得效果等录入信息系统,并在互联网上实现信息共享和进行信息征集,有利于扩大勤工俭学在群众中的影响,吸引更多参与者,同时发挥群众智慧,将勤工俭学推至更高阶段。

本文主要论述了勤工俭学在中小学推广的必要,以及如何在中小学进行推广应用,总结了勤工俭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需注意的事项,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勤工俭学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思路。以上为笔者拙见,笔者期待与大家共同致力于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为素质教育和教学实践尽一份力。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中小学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