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语类看汉语空位主语
2014-09-02袁素雯
袁素雯
摘要:借助乔姆斯基空语类理论分析汉语空位主语的特征。由于汉语空位主语不具备指称句内可识别性,它的先行项必须依靠一定的语境才能识别,因而汉语空位主语不同于乔姆斯基的空语类,属于话语省略。
关键词:空位主语;空语类理论;话语省略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22-02
一、理论背景
乔姆斯基将自然语言中的名词短语(NP)分为空语类和实语类。“所谓空语类是指语言结构中没有语音形式,但有语法作用和语义内容的结构成分。”[1]本文通过分析乔姆斯基划分的四种空语类的特征来看汉语空位主语的性质。乔姆斯基空语类分类及特征如下:第一类,NP语迹。它具备以下特征:[+照应性,-指代性]主要指英语中主语提升和主动—被动转换后留下的语迹,属照应语。因此受到约束原则第一项的限制,即在管辖范围内受到约束。那么NP语迹在同一句子范围内能找到自己的先行项即具备指称句内可识别性[2];第二类,变项。它具备[-照应性,-指代性]的特征,主要指特殊疑问词(wh)移位后及被话题化的词语留下的语迹,属指称语,受约束原则第三项的限制。这一空语类同样具备指称句内可识别性;第三类,PRO。包括英语中不定式分句的隐形主语,具有[+照应性,+指代性]的特征,不受管辖约束理论的限制,但必须受控制。其先行语要么指句中主语,要么指宾语,或者表泛指。第四类,pro。一般存在于曲折丰富的语言中,且只能出现在定式分句的标志语位置,具备[-照应性,+指代性]的特征,受到约束原则第二项的限制,其先行项能通过定式分句的曲折变化还原。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乔姆斯基划分的空语类都具备指称句内可识别性,是一种纯句法现象。那么汉语的主语空位属于什么性质呢?是否具有和空语类一样的特征?能在同一句子结构中找到其先行项吗?
二、汉语的空位主语
一些语言对形式要求较高,例如英语每一个句子都有主语。
E.g. (1)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English.
(2)There is nobody living there.
这两个句子里的it和there对句子的语义不具有任何贡献,纯粹是为了满足句法形式上的需要,与语用因素无关。相比较之下,汉语就没有这样的限制:
(3)[NP e]吃饭了吗?
但是根据扩充投射原则(EPP),每一个句子都要求有自己的主语。那么以上汉语句子又该如何解释呢?郑超认为,EPP也适用于汉语,但在汉语中它的效力是隐性的。中国人在进行无主句交流时具有主句潜意识[3],这种潜意识可以帮助人们还原其主语。而韩景泉认为,空语类是一种纯句法现象,必须在同一句子范围内找到先行项,与语用因素无关[3]。所以,汉语的空位主语属于话语省略,是语篇语法的研究对象,而非句子语法的研究对象。那么,汉语的空位主语到底具有什么性质呢?
三、汉语空位主语的性质
汉语中主语空位现象非常多,如例句(3)所示。但根据管辖约束理论,论元与题元角色之间受题元原则的制约,即每一个论元只能充当一种题元角色,而每一个题元角色也只能指派给一个论元。“有了这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才能使述语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以及逻辑式里有其固定不变的论元和题元角色,从而使一个句子的意思得到确切的解释。”[4]“这些题元角色实际上是动词和概念元素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用形式逻辑的术语来说,就是谓词和论元之间的关系。”[5]这些概念元素也就是所谓的题元角色。它大致包括施事、受事、经验者、工具、场所、目的等等,但动词可以赋予的题元角色并不一定要全部出现在句子中。
E.g. (4)I open the door.
(5)The door was opened.
由(4)所示 open 是二元动词,需要两个题元角色I为施事者,而the door为受事者。但在(5)中其施事的题元角色就没有出现。因此例(3)中“吃”是二元谓词,还需要一个名词成分来充当它的施事者,这一题元角色是不是也可以不出现在句子中呢?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不同的话又该如何解释呢?这两者之间是肯定不同的,例(5)是经过主动被动转换后生成的表层结构,其题元角色在深层结构中存在。但是例(3)没有经过转换生成,是一种空位主语现象。那么它是否属于空语类呢?下面就四大空语类特征来发现汉语空位主语的性质。
NP语迹与变项都是位移后留下的语迹,根据管辖约束理论,它们的先行项必须出现在同一句子范围中,如下例所示:
(6)He i was arrested[NP ei].
(7)Whatj did you buy[NP ej]
(6)中空位成分为NP语迹,它与主语He同指;(7)中空位成分为变项,What是它的先行项。
再看基础生成的PRO与pro:
(8)Wei like [PROi] to stay.
(9)I asked youj [PROj] to come.
(10)It is difficult [PRO] to learn English.
例(8)中PRO与We同指,例(9)中PRO与you同指,而PRO在例(10)中表示泛指。而pro所指是通过谓词丰富的曲折变化来体现。
综上所述,空语类的共性便是在同一句子范围内找到各自的指称,无须借助句子上下文或者语境的帮助。这明显区别于例(3)中空位成分的性质。因为它的指称对象在句子范围内无法判别,必须借助一定的语境才能识别。它和空语类一样没有语音形式,只有语法和语义内容。空语类中的论元都出现在句子里,有的是通过移位如NP语迹和变项,但是移位之后,其题元角色并不发生改变。有的是通过基础生成,如PRO和pro,它们本身就处于论元位置,承担一定的题元角色。而尽管汉语中的空位主语在句子内部找不到所指,却能通过语境来还原。也就是说,这些空位也处在论元的位置,承担相应的题元角色。如例(3)中,这一空位主语就处于论元位置,充当“吃”的施事者。但由于汉语表达习惯、句子的某些结构成分就被省略了,从而造成句法层面上成分的缺失。只要语境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不引起歧义和语义混乱,汉语就可以在结构上做最大的省略,所以高明乐等认为汉语遵循省力原则[3]。如:endprint
(11)浇水。
(12)写毛笔。
(13)吃饭堂。
而浇、写和吃分别至少需要两个论元,在以上例句中有明显的缺失,但是这三个句子在汉语中合法,这该如何解释呢?
本文赞同高明乐等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因话语省略而造成的名词性空位现象。因为这是在交际过程中,有了一定的语境,说话者为了省力省略了一些成分。
(14)[他][用]水浇[花]。
(15)[他][用]毛笔写[字]。
(16)[他][在]饭堂吃[饭]。
由此可见,汉语中的空位主语可以通过语境来还原,属于话语省略,是篇章语法的研究对象。
四、结语
本文以乔姆斯基的空语类理论为依托,讨论了汉语的空位主语。总结全文可以发现,乔姆斯基的空语类的性质不同于汉语的空位主语的性质。他们在同一句子范围内能找到自己相应的先行项,即具备指称句内可识别性。属于句子语法研究的范畴。而汉语的空位主语在同一句子内部找不到它的所指,它不具备指称句内可识别性,必须借助一定的语境才能还原。它是一种话语省略,属于篇章语法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2.
[2]韩景泉.空语类理论与汉语空位宾语[J].国外语言学,1997,(4):1-14.
[3]郑超.扩充投射原则与中国人的主语潜意识[J].解放军外语学报,2001,(5):24-26.
[4]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1):1-11.
[5]高明乐,郭献庭.从空语类看英语和汉语的不同语法特点[J].外语研究,2003,(3):28-32.
Abstract:Based on Chomskys empty categorie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eature of Chinese null subjects. Due to the absence of intrasentential referential identifiability, Chinese null subjects are different from empty categories whose references must be identified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text. Therefore, it is a kind of discourse ellipsis.
Key words:null subject; empty categories theory; discourse ellipsi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