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4-09-02李连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引导教学改革

李连影

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较强的实用性功能为主体特征并服务于社会的环境设计专业备受关注,随之而来的环境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善环境设计基础教学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环境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077-02

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曾说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

一、高校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现代设计基础课程通常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艺术设计理论。这些基础课程在设计表现训练中至关重要。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地促进教学,阻碍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堂体系与授课模式陈旧

我国大多数设计院校都是从美术院校中分离出来的,导致了大部分设计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仍沿袭传统美术的课堂体系与教学模式。在造型基础方面的素描与色彩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学中或是一味地追求描摹和再现,或是强调结构技法,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造型与色彩的研究,以及同环境设计专业课知识的联系,造成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脱节,促使学生的学习产生盲目性,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缺少创新思维

现阶段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理论知识讲授完毕,接着布置作业,学生也被动地去完成作业。整个过程缺少了创新思维的引导,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甚微。

(三)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修订不完善

一些高校的设计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出现了极力压缩专业基础课学时,大量增加专业课学时的现象,造成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分配不合理,削弱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比如在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课程的开设中,学生在进行室内空间的设计时,由于对造型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在设计空间界面时忽略了黑、白、灰及色彩搭配的关系,使整个空间设计缺少重色,整体设计没有体量感。

(四)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脱节、缺乏地域性

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设计基础课都是雷同的,开设的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以及相关设计理论等,这种不谋而合的一致性与重复性凸显了设计基础课程与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相互割裂的矛盾。造成学生对所在城市的文脉、色彩、材料了解得少之甚少,进而在进行设计作品时往往脱离实际,束缚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创新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1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以往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线性模式,知识结构线型排列,内容上交叉繁杂,相应的作业耗费了大量课时在重复演练上,教学效果欠佳。

将线性模式改革为适用有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对基础课程内容打散后优化重组,按照能力阶段分为基础能力、扩展能力和提高能力三个阶段,将课程章节性内容按照能力需求分散到不同能力区间。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知识能力精讲精练,其他能力区间内容按照一定原则选择性讲授,教师在相应的学时里有效地完成其中一到两个序列即可,扩展能力和提高能力区间的内容原则上在完成一条教学系列后就可以有条件叫学生自己尝试,教学内容和效果的控制通过作业布置和成绩评定系统进行完善,这样,既能保证规定学时内的教学成效,又在过程性教学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2环境设计基础课程中“计划式”与“即兴式”教学法的运用

随着教育部本科新目录的颁布实施和学年学分制的试行,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改革提出人才培养从“技法型”向“创造型”的目标转变,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进入了新的阶段[1]。相应地,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也迫切需要改革,采用“计划式”与“即兴式”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与相互渗透,是实现人才培养从“技法型”向“创造型”转变的合理途径。

“计划式”教学方法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它把培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不同的课程,然后按时间顺序编制成计划,按课程编制教材,组织师资队伍分工负责,分阶段、按步骤逐一完成教学要求[2]。“即兴式”教学方法则更多地依托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师个人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专业喜好及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材的选用,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其间,教师即兴式的发挥非常重要。

例如,在构成基础课程中,讲到点、线、面的构成时,教师便可以即兴式地以教室顶棚设计为例,教室顶棚的一盏T5管灯便可以看作是构成中的点,一排横向排列的T5管灯可以看作是线,顶棚上所有横向与纵向排列的T5管灯便组成了一个统一的面;接着发现顶棚的管灯是通过细铁丝悬吊在其下方的,便可以以此为例,对于顶棚的施工工艺进行讲解,细铁丝与顶棚相连的地方相当于吊点,向下垂直的细铁丝相当于吊筋,灯管上方的框架相当于龙骨,灯管本身则相当于饰面板。这样,通过教师即兴式的发挥,把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知识同专业课程知识紧密相连,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教”促“学”。endprint

(二)改革环境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不光是要求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能力[3]。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是设计院校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因此,高校应尽快建立环境设计专业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环境设计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生紧密联系,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训练型平台、专业岗位设计型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型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并且每个实训环节要确保有相应的工作室依托,比如,基础训练型平台要有相应的模型制作工作室,专业岗位设计型平台要有建筑环境设计工作室相互支撑。同时,承担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双师型”资历,既是教师又是环境艺术设计师,这样才能够在基础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践环节。通过加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专业特色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彰显地域性特征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内容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可见,在高校培养具有地域观与生命观、会思想的设计人才理念的驱动下,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也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与时俱进,突出地域性特征。从整体上实现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的优化,根据各个高校所属区域的不同,结合相应的地方文化、地域民间工艺与材料,大胆整合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艺术设计理论等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重视三者的整体性与衔接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另外,还要善于借鉴国内外院校卓有成效的改革经验,时刻坚持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的更新,适时修订环境设计基础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构建和制定规范性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文件等。

三、结语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把握课堂教学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基础上,促使其有效地完成课程赋予的教学使命,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从而培养出具备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艺术设计构成基础教学刍议[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1):110.

[2]周远屹,齐春媚.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8,(20):510.

[3]吴筱荣.抽象构成教学探议[J].装饰,2008,(10):92-93.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导教学改革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