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学籍变动特点成因分析与对策

2014-09-02余海洋眭荣方朱莹莹骆笑冉张贵玲

考试周刊 2014年53期
关键词:归因分析学分制对策

余海洋 眭荣方 朱莹莹 骆笑冉 张贵玲

摘 要: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监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杠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实行学分制以来,学籍管理制度呈现新特点。本文以我校近6年的实际学籍变动数据为统计基础,总结出4条高校大学生学籍变动的特点,并根据以上特点,针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发挥学籍变动的杠杆作用,提出三条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学分制 学籍变动 归因分析 对策

学籍变动主要指学生转专业、休学、复学、保留学籍、退学、降级、延长学制等一系列学籍的变化,它是高等学校最常见的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高校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在学分制条件下,影响大学生学籍变动的因素也变得更多样化和复杂化。为揭示学分制学籍变动的特点,我们对近6年来我校大学生休学、退学、延长学制、降级及转专业这几项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籍变动情况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特点,分析其成因并初步提出几点对策[1]。

一、学分制学籍变动特点

从07—08学年至12—13学年期间,从我校大学生学籍变动情况学年统计表(表1)、学籍变动情况学年比率表(表2)及休退学主要原因表(表3)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学籍变动主要呈现以下规律及特点:4.课程不及格与论文环节是影响毕业生正常毕业的主要原因。

我校延长学制学籍变动的主要对象为课程不及格的毕业生,降级的主要对象为论文环节不及格的毕业生。从表1和表2及表4我们可以看出,课程不及格与论文环节是影响毕业生正常毕业的主要原因,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二、成因分析以及对策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为加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践行跟进式教育服务理念,真正把学生发展和需要放在第一位,一切为学生的成才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我们以学籍变动为表象,深入探析其原因及内在联系,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与建议。

1.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将学习压力大也归至心理健康范畴,那么因心理因素导致大学生休、退学的将占总数的30%,且在中低年级中所占比例更高。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有理可据的,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面临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及青春期固有的困惑和烦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郁闷、孤僻、自卑、抑郁、暴躁、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有些不良心理和情绪如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的还会导致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增强新生的入学适应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生入学教育能使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环境的改变,对刚进入高校的新生来说,既陌生又新鲜,往往在心理平衡、人际交往及目标定位等方面产生心理问题。对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就是角色转变的教育,让其重新认识自我,看清形势,确定努力方向,增强其处理问题的理智性及面对挫折的忍耐力。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成败的重要问题,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是单纯的课堂心理健康理论教学,而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高校通过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响应跟踪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育人体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层面全面展开,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特定精神环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一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如通过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二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刊、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专题讲座等活动,在校园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三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好心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2.建立与规范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

我校学籍管理条例规定,转专业原则上只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即只针对大一新生。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校转专业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人数众多,这还不包括一些申请了但最终未通过考核的学生。据初步统计,每年大概有5%左右的新生有转专业倾向。

导致新生转专业的原因很多。从主观上看,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就埋下转专业的“伏笔”,有些迫于高考没有发挥好,怕落榜,只能选择所谓的“冷门”专业;有些服从志愿成为调剂生;还有些学生对所填报志愿的专业完全不了解,只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更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的影响,在选择专业上“一拥而上”,盲目入学,入学后一段时间,才认识到所学专业并不真正适合自己,等等[3]。

转专业是一把双刃剑。从好的方面说,转专业给予学生重新选择的权利,提高学生學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转专业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学校层面看,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发展不平衡,会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同时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从学生个体看,很多转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后续几年内补修所缺的课程,特别对一些工科类学生,由于相关课程不能在毕业前全部修读完毕,影响其正常毕业[4]。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校应该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让学生不通过转专业也能达到转专业的效果或更好的效果。我认为辅修专业与双学位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培养模式是高校针对本科生在学好原有专业的前提下,在业余时间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强有力的学科专业间的互补性进行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潜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探索。同时,它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与拓展,培养出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更有优势。

3.开发毕业资格学籍预警审核系统。

从表1、表2及表4我们可以看出,课程不及格与论文环节是影响毕业生正常毕业的主要原因。我校学籍条例规定,在校期间如果有课程不及格则不能发放毕业、学位证书,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延长学制至低年级修读完规定课程后达到毕业学位条件,才可发放毕业、学位证书。我们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可能只因一门或两门课程未过,有的甚至是公选课,而不能正常毕业。究其原因,尽然是有的同学不知道要修多少学分才能毕业,只是看别人选什么课自己就选什么课。在学年制下,所有课程都由学校指定,但是学分制条件下,虽然增强了学生修读课程的自主性,但是对一些自觉性、自理能力不强的同学,势必会造成一些课程漏选。说到底,就是这部分同学不清楚自己当前学习状态和毕业要求之间到底还差多少。我们认为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发一整套毕业资格学籍预警审核系统,让学生实時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而且这一系统应该面向全校学生,一进入系统,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当前所修的学分、所学的课程,以及毕业时所需课程、所修的学分都能一目了然。

三、结语

学籍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发展,学籍管理唯有坚持“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创效,充分体现规范性、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方能在高校人才培养舞台上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秋路.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实践的几点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6(4).

[2]白莉.大学生不良心态与心身疾病的归因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3]刘慧娟,肖珍教.当前高校本科新生转专业的意向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4]方惠圻.对高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归因分析学分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原因及对策解析
职业院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对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