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物理文化价值,加强课堂人文教育

2014-09-02陈丽莉

考试周刊 2014年53期
关键词:人文物理科学

陈丽莉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堂教学要关注物理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要让学生体会物理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纵观物理学发展历史,每一个新发现、新创造、新思维、新理论,无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因此,物理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与能力方面的教育,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充分挖掘物理的人文教育功能,重視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意志与素质方面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远大的抱负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爱因斯坦说:“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由此可见,无论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成长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综合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它是素质教育的两个方面,无论是单一的科学还是单一的人文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只有两者相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现阶段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心中只有本学科的概念、知识点,不自觉形成了一种学科本位观念,将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对象,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维敏捷、身心不断发展的学生,而不是知识的容器。知识的学习只是学生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教育的实质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健康地成长,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本本主义和呆板划一的、一个蕴藏巨大潜能和善于学习创造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从人的本性出发,认真研究受教育者,使他们的本性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物理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逐渐成熟的时期。一个平易近人、知识渊博、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使学生受益无穷。

二、结合史实,树立榜样

客观求实、理性求真、批判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贯穿物理教学的全过程。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与科学活动内在直接相关,物理学史上许多实验发现都经历曲折,只有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最终取得了成功。科学家尊重事实,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他们在致力于科研活动的同时,处处重视人的价值,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

教材每个模块都安排有多篇阅读材料,其中有很多人文教育资料,如《必修1》第六章导入“跨越时空的对话”,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教学中应把介绍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既表现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又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人类的正义感出发,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纳粹德国以前研制原子弹;当研制成功以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联合反对使用原子弹。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时,可介绍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就是对科学的艰难探索过程。十七世纪气体分子运动论的萌芽,可以说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现代原子学说的开端。1666年,牛顿发现光谱,成为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工具和依据;1883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提出,显示电的基本单位的存在;1911年,卢瑟福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证实原子的核式结构;1913年,玻尔得出关于氢原子的理论。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科学史内容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精神将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三、结合实验,鼓励探究

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通过物理实验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一个个具体的活动中。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我们利用三次失败一次成功的探索实验,“电流能产生磁场,把导体放在磁场中也许会产生电流,让我们试试看……我们的推断落空了。”“可能是磁场不够强……实在令人失望。”“我们不能固守一种方法,不妨换一个办法试试看……上下运动……但还是没有电流。”“要像法拉第一样坚持实验……左右运动……电流表的指针这次偏转了!”追随科学家的足迹,亦步亦趋地进行探索研究,不仅能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索思路,还能体会科学发明创造的艰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对待各种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途径重在挫折教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此外,教材中许多“迷你实验”要求学生就地取材,自己动手,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实验,做好这些实验有助于培养自主意识及创新能力。

四、结合内容,适时渗透

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从人文价值的视野中逐步看待和理解科学。因此,物理教师在教育中要加强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真理,具有理性,能够从科学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使科学在人文的关照下,真正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有悖于科学教育目的的负效应。充分挖掘与运用这类素材,有机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情操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新教材内涵,渗透人文教育。

如在《必修2》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中的“长征二号型火箭载着‘神舟5号载人航天器直入云霄”的图片,第3节“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中有幅“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的图片,认真研读这些图片,并在教学中介绍神舟5号或6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着落的过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展现物理的广泛性、应用性。

又如学习原子能,既要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做医疗、能源,又必须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杀伤人类甚至摧毁地球;介绍水力发电,可适当介绍修建大坝对环境的影响。另外,鼓励学生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及社会问题(如能源、环境)相对接,在课堂与大世界连接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增强社会责任感,确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再如学习了能源知识后,让学生扮演未来的工程师,根据当地地形特征、能源分布及社会发展要求,对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站的建设进行大胆设想;学习了声学知识后,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现场体验,调查噪声的危害,并尝试提出减少噪声的有效措施;学过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相关内容后,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电磁污染,了解电磁污染的产生原因,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公众对电磁污染的了解程度,以及怎样防治电磁污染等。这样,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就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标准》指出:物理课程除了发挥特有的科学素养功能外,应重视和发挥同样为物理课程具有的但尚未受到重视的人文素质功能。物理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无声渗透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与物理教育深度融合,着眼于未来,把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实际物理问题相结合,使教育更趋向人性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猜你喜欢

人文物理科学
人文
只因是物理
处处留心皆物理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绍兴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