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习华:人生情怀与诗意表达

2014-09-02冉军

阳光 2014年9期
关键词:矿工煤矿生命

冉军

萧习华,本名萧绪华,1964年生,以不凡的人生经历和30年的文学创作实绩,确立了其中国第三代煤炭诗人的位置和社会作家的身份。1996年11月加入中国煤矿作家协会,1997年8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后当选为省作协全委会委员),2008年7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1月当选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

其人:读书和写作成就了他的煤炭事业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萧习华四岁丧父,家境贫寒,经历坎坷。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文学的种子悄悄发芽。16岁高中毕业,在乡下务农一年后,17岁被招进华蓥山矿务局绿水洞煤矿,当了一名采煤工,是煤矿这方热土安放了一颗少年的心。

在采煤区工作两年多,20岁时矿上公开招考文秘人员,他脱颖而出,上任矿宣传干事;21岁考入成都教育学院中文系,带薪学习两年,在校入党,回矿后任矿党委秘书;25岁任矿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后任主任;31岁走上矿处级领导岗位,曾担任矿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和党委书记16年。其后升任川煤集团子公司领导。

工作之余,读书和写作打开了他新的天地、新的视野。萧习华善于从中国古典文学、老庄哲学和近现代文学以及世界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萧习华的文学基因;中国近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构成了萧习华文学创作思想的元素。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公开发表文学作品。

成长包括了人生中很多美丽的元素。成长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在觉悟中走向完善和成熟,找到快乐,找到自我,与社会融合,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个寻找和完善的过程必须由他自己去完成。1996年初,萧习华出版第一部诗集《鸽子与鹰》时恰逢提任矿纪委书记;2005年9月出版第三部著作《又是明月光》(散文诗歌集)时,恰逢提任矿党委书记;2011年6月,被评为首届全国煤炭行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四川省国资委党委优秀党务工作者:2013年1月提任川煤集团威达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和当选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工作的成绩与文字的墨迹交相辉映。

萧习华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无论多忙,读书和写作是他生命和生活的第一需要。阅读唤醒生命内在的情感。多年来,读书和写作成为了萧习华生活的重要内容,读书使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心灵的宁静,又给了他足够的智慧,做出不凡的业绩。写作是一种探索和提问,给他独特的视角和介入世界的方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干预生活和创造生活。在此过程中,他收获了读书和写作的快乐,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其诗:寻求人生与生命的诗意表达

我们可以不做诗人,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诗人的情怀。什么是诗人的情怀?是不雕琢,不做作,纯朴一生的情怀;是内心强大,视野宽阔,不功利,率真,善良,一生有梦的情怀。

在中国第三代煤炭诗人中,萧习华的煤炭诗获得较为普遍的认可。

萧习华的煤炭诗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主要在人生情怀与生命意义间游弋;第二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喊出了煤的鲜亮和生命的力。

萧习华最初在煤矿当采煤工,大学毕业后又回到矿山,这种人生的安排与他的诗歌紧紧相连。他以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去感受矿工的人生与生命。在他17岁采煤时,他获得的是:“最初的奇迹/是与煤溶为一体/养成煤的品格……”(《收获》)。这是一位煤炭诗人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确立。

萧习华沿着自己的思考切入对煤矿的关注和歌唱。以诗抒怀,向人们讲述煤炭背后的故事。一首首煤炭诗如喷薄而出的太阳,强劲、炽热,直抵生命的本质。一是对人的关注,如老劳模、矿长、矿工、工亡家属;另一是对物的注视,如煤、煤化石、矿灯、井下的风等。其中无不渗透着他的热爱和情思。

在萧习华的煤炭诗歌中,其代表作《鹰和煤》将鹰与煤联系在一起。鹰属于天空,煤属于大地,鹰与煤这两种相距甚远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强烈的诗意景象。《鹰和煤》使矿工的人生和生命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鹰在天空盘旋 煤在地下匍匐

天空因鹰而生动

地层因煤而厚重

煤不动 是一只伫立的鹰

鹰飞翔 是一块走动的煤

鹰在天空 是煤的高度

煤在地下 是鹰在歇息

在绝望中看见鹰

会萌发万劫不灭的希望

在寒冬里得到煤

人间便温暖如天堂

黑鹰老死

变成一块属于矿山的煤

煤走向四面八方

始终是属于大地的鹰

今生来世

鹰和煤同样

不死不灭

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岳洪治评价此诗“构思巧妙,意象生动”。

进入21世纪,萧习华寻求突破,创作了《煤的哆唻咪》(组诗)、《喊春》《春花》《聆听大地煤的呼喊》《来自煤矿的歌谣》(组诗)和长诗《生命与煤有个约定》《读煤》等作品,在语言表达和诗歌风格上,都有较大明显而可喜的变化,喊出了煤的鲜亮和生命的力,表现为对生命的诗意表达。

200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十年黄金期”出现,时代色彩增亮,映现在人们心灵的色彩自然随之变化。“丰腴女人拥着黑哥儿/歌厅有撑破天的嗓门儿/阴雨天有欢喜的笑脸/底层生活的人/有自己的人间。”《煤层》中“满心满肺的黑里/就蕴藏了火热/蕴藏了光明。”“黑”与“火热”“光明”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春花》《喊春》和《妹妹是哥哥心上的花朵朵》更凸显了煤矿的鲜亮。煤矿人喊春有着独特的喊法,他们“在黑暗中用热血喊光明/在寒冷中用生命喊爱情/在寂寞中用坚强喊信心”。诗人给取名为“春花”的矿工之女,“春花不是一枝花/是老矿工的女儿/是老矿工捧在手心的花∥春花是青年矿工想摘的花/一颦一笑/搅起矿工们梦中的浪花”,一日“成了一青年矿工心上的花”,对煤矿不离不弃的春花,成了灿烂煤矿山旮旯儿的“醉人的花”。

在当今世界,矿工生命的力,他们“深度的敲打/让世上疏懒的身体/隐隐作痛”(《矿工》)在地层深处,“把肚皮掏空/把筋骨打断/生命的甬道里/活着有血有肉的/一群立体的人”(《矿洞》)让我们聆听一下大地中生命力的呼喊吧。“苍茫大地上/一粒奔跑的黑炭”,“跑千里万里/淌一身身热汗”,“喊一声两声/热血奔涌不断”(《聆听大地煤的呼喊》)。组诗《来自煤矿的歌谣》(《阳光》2011年10期诗歌专号)包括《好大一棵树》《矿区时装秀》《一匹黑马》《温柔的音乐在井下回响》《可以亲近的黑花朵》五首煤炭诗,表达了诗人对煤矿、对矿工、对煤以及对煤矿生活更深切的理解和诗意解读。长篇叙事诗《生命与煤有个约定》(载《青年作家》2010年9期),分为《梦:绿色植物》《长征:婚床气候》《寂静:纵横地理》《炼狱:地壳运动》《献身:义薄云天》五章,对物化的煤之形成过程赋予了生命之孕育与成长,实为对生命之煤的诗意书写,写出了“生命的欢悦”,“那是青春期的潮湿与温暖/那是做爱的梦幻与畅达”;道出了“生命律动的过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谁染秋霜

匍匐,煤背负青山不停奔驰

日行千里的良驹,夜行八百的神骏

煤有多少飞翔的梦想都可以在大地上实现

庆典:众煤,风云际会,大路朝天

坎坷崎岖,百折不挠,永远向上

鼓锣齐鸣,莺歌燕舞,灿烂星光

宇宙洪荒,煤出地心,人间太阳

煤驱黑暗,播种温暖,天地敞亮

长诗《读煤》(载《阳光》2013年12期),赋予煤的感性、理性与智性:“与太阳、月亮、星星为伍/ 因为有爱,就有亿万年的坚守和等待/信念的力量让煤在追梦中成长”“煤的高贵、纯净与它污黑的外表无关/煤的风景在路上,在穿越中闪亮/塑造成铁打的面目清新的金钢”“无尽开拓,太阳鸟,日夜兼程,不知疲倦/神灯在前,变幻五彩光华/数字化指挥钢铁圆舞曲,妩媚浪漫/开启煤的现代神话诗篇。”

同时,萧习华努力拓宽诗歌创作领域,从自然风物、生活感悟上抒发诗情,引起人们心灵的振动与共鸣;从爱情、亲情和人情道出人之常情;并把诗笔伸向广阔的社会,探寻更大的歌唱空间。萧习华的诗充满了人生奋进的热情。透过自然风物去开掘新意,提炼哲思并充满立身做人的思考(渝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德岷的评论《拨动心弦的歌》)。诗评家赵国泰对其《孔子面对孔府家酒》(载《写作》1998年10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蕴涵,做文化的追根,生命的新诠,并运用“借助原理”,以别致的思维方式,创设出了一派新质态的审美现实。

萧习华新近创作在《四川日报》《中国煤炭报》发表的诗《美丽者无敌》《登泰山》《悟崂山》等诗有其新的思考。《美丽者无敌》是抒写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幸存者廖智,一个双腿截肢的舞者表演的舞蹈《鼓舞》:“红绸带舞起来/点燃新生活的火光/以残肢做鼓槌/清除内心的废墟/舞动的生命/擦亮了黑暗中的亮∥舞姿翩翩/断翅飞翔/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播撒希望的种子/绿了心灵,生长不屈顽强/让所有的梦想在大爱中飞翔”。在“中国红”的背景下,既歌颂了生命的伟大,又给人力量和鼓舞,同时,诗中有一种“博爱”的情怀。《登泰山》《悟崂山》是旅游时的偶感:“向上望/把一座山望高了/向下看/则把所有人看小了∥当胸中的大山坍塌时/大地就没有丘壑∥生活的哲学/往往是换个角度/就可以把世界/重新打整一遍”(《登泰山》);“阴面之于阳面/推倒心中的墙/三两步就是天堂”(《悟崂山》)诗中透出哲思。

萧习华的诗歌表现出质朴、清新、自然,内蓄热情、富有哲思的总体风格。后期作品语言更精练,情怀更显大气。

其文:对“根”的探寻和对生命的叩问

萧习华将写作体裁扩展到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和小说等方面,可喜的是,他的《躺在一条河上》等诸多散文篇章,在语言和空间上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获得较大成功。

《躺在一条河上》是萧习华较早时期的代表性散文。文中写到记忆中的河流、拉船的纤夫、舟行两岸的风光和与之有关的美好记忆,表达了对“根”的探寻这一主题。《船歌·麦浪·鼓锣声》《月光下的晚餐》《生命中的鹅卵石》《老家》《磨动如风》等系列写故乡的散文延伸了这一主旨。《老家》将“根”一下寻到了华夏之源,“老家,是猿人遗址的几个大坑”,他无限感慨道:“走一回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犹如回了一趟老家。”因和幺祖父去看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沿着“老家”这一主题,自然而然由幺祖父想到了“四川三台县萧家河坝的一个没有墓碑的坟丘和几间破败的茅草房”,那是离开老家近半个世纪而又远离老家且现定居北京的幺祖父魂牵梦萦的老家啊,那个坟丘里“住着”作家的曾祖父。由曾祖父又追溯到老祖宗萧何。作家在文中说“从北京猿人遗址,到萧何,到湖广填四川,到萧家河坝,老家是一条很长很长的历史走廊,有过灿烂、晦暗、平坦、跌宕,走过阳光地带,走过泥泞沼泽,走过天昏昏地黄黄,走到今天我们这一辈人身上……”,如此对“根”的表述既是作家个体的,又能让人联想到自己的“根”,文笔纵横自如。

智者乐水。萧习华的生命与水有关(“我家住在大河边”。幼时的他,“躺在船上,有时悄然睡去,仿佛大船也成了自己的身躯,漂在河上,被波浪涌动着……”《躺在一条河上》获第四届全国文学“乌金奖”)。散文诗《水声中的都江堰》(《散文诗世界》2005年2期)、散文《大河子孙》(《工人日报》2006年8月25日副刊)、《临水而居》(《四川日报》2012年12月14日原上草副刊)等,喜水、爱水、读水、悟水,文字曼妙、色彩纷呈。萧习华出生在涪江的支流凯江河边,放牧着幼年和少年时光。参加工作后供职的单位名称“绿水洞”、“龙滩”都带有水,且有天池湖、龙滩河、双河、渠江、长江在单位驻地和居住地,加之后天的修为,使他成为智者。

智者善于发现事境、生命甚至精神中的某些本质存在。“天如一块大石头悬在头顶上,我们就在大石头下活动,显示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活着,就是高举一面壮观的生命大旗。在我们身边,生命的亮丽与暗淡、长驻与忽逝都时时发生着。”(《生命的天空》)曾身为矿工的萧习华,在《生命的天空》《太阳边,一颗头颅闪耀》《抚摸生命》等为数不多的篇目中,将己之生命体验和对煤矿、矿工生命的理解,行诸于文字。《太阳边,一颗头颅闪耀》是为纪念一位因公牺牲的矿工而作。矿工开采煤炭,煤炭滋养和茁壮着共和国的工业,自然,作家便“把一个普通矿工的名字,刻在高速运转的共和国大机器上”。矿工的生命便开始燃烧,升华。在《抚摸生命》中,作家亲眼目睹了一位老矿工抚摸因公死亡的儿子(矿工)的身体。“他靠近儿子停尸的木板台上……他伸出双手捧住儿子的头,仔细端详,这是朝夕相处的儿子呀……老人反复用粗大的手掌抚摸儿子的头、眼、脸、嘴、耳等,口中说:‘老子把你从点点大带到这么大!……接下来,老矿工解开儿子的衣服,把儿子的身子、手、脚上下摸遍,嘴里又重复了那句‘老子把你从点点大带到这么大的话。”这细腻的白描,作家以一种博爱的悲悯情怀面对老矿工对因公死亡的儿子看似简单的抚摸之举,产生了较为深刻的体认,这实则是生命对生命的抚摸,是有生之灵魂与无生之灵魂的无言对话。中国煤矿文工团影视部将《抚摸生命》《太阳边,一颗头颅闪耀》等5篇诗文,拍摄成电视诗歌散文,制作成光碟向全国发行,饱含血泪的文字,感动了全国的煤炭职工。

散文《父亲的冬日》(获《工人日报》征文奖)、《最后的航标》(获中国作家协会、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江颂”游记散文征文奖)、《女人是矿山的色彩》(获全国党报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以及《煤的铁血精神》《风雪中行走的煤》《竹》《寄情凯江河》《在鸟鸣中醒来的边城》《梦中飞翔的小火车》等在《四川文学》《四川日报》《中国煤炭报》发表的系列散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散文百家》2000年5期曾推出“萧习华散文小辑”(四篇散文),编后评价道:“萧习华以一个思想者的笔触切入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和个人命运,深入发掘生活中所经历的那些看似平凡却极为深邃的东西。他以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进而对生存的世界进行理智的客观的把握,写得认真而又庄重,他的悟彻、恋乡和平朴值得我们肯定。”

萧习华的散文写作透出一种“大散文”倾向:一是深度思考与生命意识充分投入,写己的精神体验和心灵体验,使得审美质感相当丰盈;二是个性鲜活的艺术风格与特色;三是质朴、自然、理性。散文集《生命河》《又是明月光》中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篇什大都取材于故乡的山水风物,那些唯美的文字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和无尽的遐想。

萧习华还创作了部分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和小说。文学评论《用手举起的生命之旗》(获第五届全国文学“乌金奖”)、报告文学《矿难发生》(《报告文学》杂志2006年11期)、小说《我的地盘我作主》(《阳光》2013年4期)等,引起积极反响。

其影响:为官为文的榜样力量和所展示的社会意义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凭一生之力,专注于一事,定能成功。人生需要高峰体验,与表面的虚名和成功都没有关系。

萧习华不喜张扬、心性平和、为人低调。其人格魅力是这样养成的:实践磨砺,身体力行;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虚怀若谷,和蔼可亲;涵养风度,塑造形象。他的作品在矿山构成了基本读者群,有煤矿领导、煤矿青年、文学爱好者,更有普通矿工。萧习华的一位教师朋友的儿子在紧张的高中升学阶段,一直把萧叔叔的诗集放在书包里,作为鼓励和鞭策,后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矿子弟学校王老师买了萧习华的第一本诗集《鸽子与鹰》,读后认为很“教育”人,又买了一本寄给她服刑的弟弟。一位八旬知识女性,随身携带的小包里装着萧习华的书,天天背在身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同事、朋友及邻里都以萧习华为荣。

1997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煤矿青年文学创作会议上,萧习华发言讲了三个问题:一是煤矿对于矿工自身的意义,二是煤矿对于煤矿作者的意义,三是创作与工作的关系。讲得很精彩,赢得热烈掌声。

2002年1月11日四川广安电视台播放萧习华专题片《乌金铸诗魂──来自矿山的青年作家萧习华》。2005年6月26日四川广安电视台播放萧习华专题片《写作,一种飞翔的姿势》,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2004年春节,四川省煤管局办公室主任将萧习华诗集中的警句摘录出来,作为寄给全省各大矿务局领导和朋友的新年贺信的贺词。

2008年6月,中国煤矿文联、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组织“中国作家看神东暨第二届煤矿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在开班仪式上萧习华代表中青年作家发言,谈到文学的温暖、文学的力量,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阳光》杂志2008年增刊把萧习华的发言材料作为压卷之作刊在了卷首,题为《5·12:来自汶川的声音》。

纵观萧习华的创作走势,文字透露的信息,创作思想的表现,无不体现了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热爱生活,忠于内心,不泯良知。激情奔放,心怀阳光,乐观进取。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四川工人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四川日报》《工人日报》《重庆晚报》《草地》《三峡文学》《散文诗世界》《青年作家》《写作》《星星》《中国煤矿文艺》《阳光》《四川文学》《诗选刊》《散文百家》《报告文学》《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已出版诗集、散文集《鸽子与鹰》《生命河》《又是明月光》《大地听歌》四部,编著作品集《另一个太阳》《警钟:水之殃》。曾获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等省部级及以上文学奖项多次。

萧习华还是一个优秀政工干部和政治理论研究者。论文曾在中宣部的核心理论期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发表。撰写的格言曾获得“剑南春杯”全国征文二等奖。荣获《星星》诗刊跨世纪诗歌奖的“慧眼奖”。萧习华是原华蓥山矿务局的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多次被企业上级党委和地方党委表彰奖励。萧习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内容进行积极探索,其创设的“一二三四”工作法受到推崇,党务工作优异成绩得到肯定,2012年6月被评为川煤集团党委优秀党务工作者,并作大会经验介绍;2013年4月被评为中国煤炭工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

萧习华以工作和创作的成果展现了为官为文的清新形象,魅力四射、色泽鲜明,为同行者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榜样的力量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给人以启示。

冉 军:1966年生,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采煤12载,后从事宣传工作。1990年发表处女作,一直致力于煤炭诗歌创作,先后在《中国艺术家》《星星》《诗歌月刊》《阳光》《中国煤炭报》《四川日报》《作家文汇》等全国30余家报刊发表煤炭诗300余首,散文随笔、文学评论、报告文学数十篇。著有诗集《红与黑的颂辞》、煤炭诗歌评论专著《中国煤炭诗史论》,获第五、六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

猜你喜欢

矿工煤矿生命
金牌挖矿工
老矿工的家国情怀
矿工老李
大型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防治水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