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特殊性

2014-09-02谢丽娴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谢丽娴

摘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生源层次及教育资源等探析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特殊性,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发展,因材施教地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建设;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075-03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建设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和最重要的环节,对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产生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高职学生育人教化的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认识的不断深入,“思政”课程建设不断适应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发展,但仍缺乏系统理论研究以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课程建设模式。因此,明确高职“思政”课程建设的内涵定位,探析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特殊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能力结构和发展成才规律,形成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建设模式,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材施教地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特殊性体现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毫无疑问,“思政”课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都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但高职院校不是以培养学科型、研究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主要课程体系,传统教学中以思想引导、理论灌输等为主要的方式来实现对教学对象的教化难以适应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特殊性要求。因此,探析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特殊性,对明确高职“思政”课程建设内涵,从而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课程建设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目标强调职业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1]简单地说,高职高专院校和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在培养目标上,更强调应用性,即高职高专院校更重视实践教育、能力培养。因此,高职“思政”课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树德和做人的基本素质的任务,在高职课程体系结构中起主导作用,应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配合专业课教育,着重解决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问题,通过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使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素质。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2.生源层次的多样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经过不同的学校教育,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中有五年制高职大学生、三年制大专生,有普通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有职高、技校、中专的对口升学学生,有的院校还有三年制中专生。[2]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多样性,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以一定的群体性凸显出来。如部分学生思想状况复杂、整体素质偏低、自制能力相对较差;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应对学习要求,对学习失去兴趣;有部分学生对上高职院校的现实失去了信心,内心自卑,情绪低落,有失落感,精神欠振作,不能把自己的理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没有勇气和毅力证明自我和改造自我,一旦遇到挫折,就一味地从客观条件中找原因;甚至还有少数学生思想素质较低,行为习惯不好,违纪行为屡屡发生,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时常发生。如何顺应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追求,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关注度是“思政”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

3.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平衡性

“思政”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资源,就是指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结构或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系列内外部支持条件的总和。具体来说,它包括教材建设、资金投入、师资力量、教学手段、实践场所等硬资源,也包括行政支持、教学理念、实践内容、教学方法等软资源。基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特殊性,“思政”课的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等都应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资源的特殊性研究不够,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校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共建的专业实习基地等特色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特征。有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充分开发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专业实习基地,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依托各专业实训基地,做到专业实训基地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协同建设、运作;有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沿袭或仿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开设课程和实施教学,尽管也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但对这些实践教学的硬资源开发与整合不科学、不全面,甚至流于形式,无法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无法形成高职特色的实践教育模式。

二、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课程建设内涵定位分析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综合性整体建设,深入开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政”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对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首先需要找准高职“思政”课程建设的内涵定位,才能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课程建设模式,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全面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3]人才培养模式实际要解决的是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是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专门人才,决定了高职院校特色应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定位为应用型人才,更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高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知识、能力、人格的综合,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如果对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忽视了情感的培育,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忽视了人格的教育,在科学素养教育的同时忘记了人文素质的培育,那么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异化的工具人。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对职业教育目的有比较完备的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目的阐述来看,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技能发展。正如他所说的:“‘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4]因此, “思政”课在高职院校不仅仅是作为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还应该全面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理论灌输的局限,拓展教学大纲规定以外的教学内容,以弥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重技能而轻人文的不足。

2.结合高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完善“思政”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如上述分析,主要体现在学生来源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经过不同的学校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针对性。重点是要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思政”课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主要是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但由于“思政”课具有刚性政治教育的特征及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设置应结合高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思政”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中针对学生可能发生各种困惑的思想、道德、情感、学习、就业、生活的不和谐等实际问题,强化人文关怀的思维,以帮助、引导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实现学生的身心和谐。因此,应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或教学内容,加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国际意识教育、市场经济伦理教育等,既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调整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又是“思政”课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延伸和扩展,以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

3.整合高职院校内外教学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手段和条件

教学条件建设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中要充分遵循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教学环节中也应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努力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手段和条件,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协同专业技能课程实践、实训基地资源。由于高职院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有“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定向培养模式”和“顶岗培养模式”等,高职院校具有产教结合、校企联合的优势,各专业在校内外建立了各类专业技能实践、实训基地,高职院校“思政”课可充分利用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实践、实训基地,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实习进行捆绑教育,把“思政”课堂设在企业或工厂车间,在学生参与企业技术革新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创建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主要课程体系,也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建立专业技能实践基地的同时,应把建立“思政”课实践基地纳入全校课程建设当中。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部门也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争取学校支持,努力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创建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创设育人情境,实现学生知行统一,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高原,曹晔,高玉峰,宁永红.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17-19.

[3]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7-20.

[4]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J].教育研究,1998(5):28-34.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