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的理论创新

2014-09-02李春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

李春华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新表达、新概括、新论断,表明了我们党对这项工作认识上的升华和理论上的创新。只有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从而切实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 极端重要性; 深刻认识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041-06我们现在所说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泛指一切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工作,包括对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和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邓小平曾将意识形态工作的范围概括为宣传工作、文艺工作、教育工作、新闻工作、理论工作等工作。[1]按此理解,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应包括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新闻记者、文艺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宣传工作的领导者。[2]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与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的工作,曾使用过“宣传工作”、“政治宣传”、“教育宣传”、“鼓动工作”、“宣传鼓动工作”等称谓。这些称谓都是同一系列的概念,具有基本相同的含义。高度重视、善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或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凝聚力量、战胜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大法宝。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这一工作放在了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在广泛的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在唤起民众、鼓舞士气、瓦解敌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第二大武器”。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或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直用“生命线”一词来概括和表述,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和凝练性表达,其含义是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对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起保障作用,包含政治支持、思想引导、服务保证、精神动力等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新的阐述。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一方面,再次明确指出了经济工作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集中精力把经济工作搞上去,这是全党工作的中心、重心,是摆在第一位的、首要的工作。其他一切工作,包括宣传思想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工作,既不能脱离这个中心,也不能代替这个中心。另一方面,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其重要性。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改变当前一些地方忽视宣传思想工作的倾向,努力防止和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

所谓“极端重要”,即进一步增强“重要”的程度。也可以理解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或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中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的工作。这项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事关广大人民的幸福安康。它所具有的正确引导、鼓舞动员、舆论保证、力量凝聚作用,是党的任何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把意识形态工作或宣传思想工作强调到“极端重要”的程度,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生命线”到“极端重要”是对意识形态工作或宣传思想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新表达、新概括、新论断,表明了我们党对这项工作认识上的升华和理论上的创新。只有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从而切实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作用。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是指由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和宗教等意识形式组成的思想观念体系。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总是与一定的处在某种经济基础之上的阶级思想相一致,总是产生和存在于一定的阶级社会之中。因此,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从而也是对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利益与要求的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为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行为提供合法性论证,为其政治纲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目标理想提供理论依据,解决其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问题。作为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总和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巨大的能动反作用。所以,从维护阶级统治的一般规律来说,如果一个统治阶级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它就必须加强自己的意识形态工作,牢固地占领思想阵地,这是一切阶级执政掌权以后的基本规律。无产阶级要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当然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3]毛泽东也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并认为意识形态这个领域存在着长期的较量和斗争,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会乘虚而入。因而,毛泽东主张要彻底肃清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建设,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4]邓小平也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5],“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6]胡锦涛曾经明确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7]。

意识形态之所以被统治阶级所重视,从根上说,在于意识形态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的利益。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根本利益对于意识形态具有决定性作用。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或阶级利益的棱镜对社会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就是以某种特定利益为基础的需要、愿望、目标等等的观念、思想和理论体系。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往往以阶级利益为基础、以政治信仰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为对象、以思想文化为内容、以深入人心为原则、以实践精神为特征、以引领社会为目的的集体性社会观念体系”[8]。在这一体系中,社会利益是一定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和根本。任何意识形态无非都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自身利益的反映和表达方式。意识形态的实质,是特定阶级或集团出于本阶级根本利益考虑形成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因此,可以说,意识形态最本质的功能就在于利益阐释、利益综合、利益维护、利益协调、利益表达等,从而为维护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最终实现其特定的社会宗旨和目的,即一定的利益目标。当然,作为意识形态基础的利益,并不是个别人的个人利益,而是一个社会或一个集团的整体利益、根本性的全局性的利益,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某种具体物质、文化需要,而是通过一定政治、经济关系所表现出的根本社会要求。这种性质的社会利益,不是单独存在的,必然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相联系,并体现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之中。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都要以巩固现存社会制度或推翻现存社会制度为宗旨,这也就决定了一定的社会制度必然要保护自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而排斥各种异己的意识形态。因为一个社会或一个集团维护自己的意识形态也就是维护与之相应的制度,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从而最终维护自己的利益。

既然任何意识形态都与某种特定社会利益联系在一起,都有一定的利益指向,那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的思想意识观念体系。共产党是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概括。因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思想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成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就在于其代表的利益关系符合科学的标准,并通过促进利益总量的增加、促进利益关系的合理化、排除利益实现过程中的干扰来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利益目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的反映和体现,因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坚持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不仅如此,宣传思想工作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利益格局和阶层结构的日益分化,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性矛盾日益增多,甚至还有一些价值性矛盾出现。[9]在国家通过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大力宣传改革发展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先富与后富问题、公平与正义问题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公正观和共富观。既要正视而不回避当前存在的问题,又要使人们认识产生问题的原因;既要看到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努力和成绩,又要看到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些还很严重;既要看到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解决问题的任重道远,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优越性,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精神基础”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精神基础”,即从精神文化层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执政基础,是一个包含物质基础、思想理论、精神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具有凝心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价值认同感,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当前,党执政的“精神基础”,就是社会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并得到普遍践行,人们普遍具有正确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健康的精神生活、自信与自强的激情与活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精神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积聚力量的作用,激励和鼓舞人们为求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共同奋斗。因此,在现阶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的意识形态,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思想源泉和价值认同,为党长期执政提供强大的思想源泉、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成了党执政的“精神基础”。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邓小平早就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更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尚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社会制度的保障,也需要思想文化等精神力量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巩固了党执政的物质基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走向进步文明,这一切举世瞩目、有目共睹,广大人民群众为之骄傲与自豪,世界为之震撼与敬仰。然而,与物质文明建设巨大成就形成反差的是一些人的精神困惑、思想迷茫和道德失范。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四个多样化”,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和选择性,人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时发出杂音、噪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大量存在,部分社会成员信仰缺失,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精神生活低俗等现象还相当普遍,极端偏激的不良社会情绪也日益滋生。许多在新中国建立以来早已绝迹的封建迷信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腐败现象已经发展到引起一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不信任的程度。由此可见,不是物质生活好了就一切都能水到渠成,物质文明强大了,精神文明并不一定自然而然地提高。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和削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意识形态的基础是社会利益,意识形态的实质在于为维护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但意识形态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利益,而是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而实现这一目的。意识形态工作本身是构筑人的精神支柱、塑造人的灵魂工作,是凝聚力量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工作。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精神生活、现象及其过程的总概括,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它包括社会精神生活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精神文化体系。社会意识形式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系统的、自觉的、抽象化的、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具有相对稳定的意识形式,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精神文化的现实形态不是游离于社会主体之外的某种精神实体,而是体现在一定社会主体的精神生活内容、精神面貌和精神文化素质上,通过主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对象化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可见,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现实形态,既是一个复杂的精神文化体系,又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体的精神生活内容、精神面貌和精神素质上。因此,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密切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来开展工作。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为社会提供价值导向,使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规范,最后使民众具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行动。主流意识形态“为世人确定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有助于培养共同的政治观念,树立共同的政治理想,使广大人民支持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赞同,从而达到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

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政治思想建设,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去指导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艺等部门的工作,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将其贯彻到哲学、道德、宗教、艺术以及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当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没有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要积极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坚决反对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进行树立正确精神支柱的工作。从当前实际出发,结合人们的思想状况,针对当前存在的个人主义、享乐至上、挥霍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坚持不懈地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的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还要经常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通过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后,要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丰富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类文化知识传播体系和单位,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守文化创作和文化生产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原则,坚决抵制一切丑恶腐朽的东西和精神垃圾。

高度的精神文明,不仅可以保障经济上持续稳定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为我们党的执政奠定“精神基础”。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信念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才能实现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序、良好的风尚道德;只有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精神力量引领社会、动员大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才能在精神文化层面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引导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良性发展

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10]。由于社会客观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利益诉求、价值观、信念、情感等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必然出现不同的舆论。客观上来看,一个利益多元性的社会,必然存在着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各种舆论,也就必然形成了一个结构多元复杂的“舆论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正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也需要保持平衡,实现良性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期传统利益格局的打破,是我国当下多元舆论生态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但是,社会舆论生态的失衡,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直接关系。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媒体舆论格局,使舆论生态的结构发生了纷繁复杂的变化。如何培育健康的舆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文化?作为引领社会、动员大众、凝聚人心的意识形态工作更加凸显了自身的“极端重要性”。

一般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原有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中国是新兴媒体相对发达的国家,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用户群体。目前,我国互联网网民已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4.6亿人,其中,微博用户达3亿人。从网络普及以来,特别是微博出现以后,一个有别于传统的新的舆论生态正在形成。中国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人人都是评论员”的“自媒体”时代。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舆论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众声喧哗”成为舆论生态的常态。新媒体具有传播快捷、沟通便畅、公开透明、表达自由等优势。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传播信息、表达声音的平台,成为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的方式,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表达机会,特别是弱势群体维护基本权益的平台。政府通过微博和民众进行交流沟通、信息发布,便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全民“织围脖”、“刷微信”,或发布“新闻”,或传播信息,或表明态度和倾向。新媒体提供了表达诉求的新的渠道,提供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接口,带动了社会进步,因而成为社会舆论生态中正常、合理的组成部分。

然而,本来给人们带来诸多好处的新媒体,却成了一些人肆无忌惮、胡作非为的场所。新媒体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但这种自由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一些人进行不负责任的评论、非理性的宣泄情绪、发布不实的消息,夸大甚至肆意捏造事实造谣惑众。“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等队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利用一些事件不时掀起舆论风暴。新媒体成为许多公共话语和公民行动的策源地,甚至成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尤其是微博的兴起,使舆论场更加充满变数和不可控性。微博作为一种“点对面”的即时通信工具,通过社会传播,成为一种“生活化媒体”,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都可能被“围观”放大成极具轰动效应的重大舆论事件,引发和此事毫无关系的人群关注,制造巨大的舆论场。2012年的“北京长安街枪战”事件,2013年“南周”新年献词事件……无不是通过网络、微博传播发酵。2014年2月份,东莞扫黄行动,本来是一场揭丑黜恶的正义之举,一个是非明确的事件,竟也在网上搅起了不小舆论风波。这些片面、虚假甚至捏造的信息,不仅混淆视听、误导民意,损害国家的整体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势力操纵网络舆论,编造政治谣言,恶意抹黑党和政府形象,削弱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腐蚀和瓦解我们党的执政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与时俱进和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一是要社会解决那些如利益、公平等引发社会情绪的问题,二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管好舆论,固然是保障正确舆论引导的根本手段。但是,要引导作为精神属性的社会舆论,最直接的途径还是要发挥意识形态特别是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导向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功能,就是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舆论可以诱导社会思潮、影响意识形态。舆论工作十分重要,事关大是大非,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安定团结和社会进步。面对新媒体引发的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因此,以掌握舆论和引导舆论为中心议题的意识形态工作,显得“极端重要”。

舆论引导或舆论导向,是一定的引导者针对具体的社会舆情,运用一定的舆论载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要求,使被引导者按照引导者的意图、方向、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舆论引导一般通过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等来实现对舆论的引导。舆论引导对社会的作用有正向和负向的区别:正向舆论引导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引导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因而,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舆论引导活动普遍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之中,不必说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新媒体冲击的情况下需要舆论引导,就是一向标榜新闻自由和舆论自由的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有意识运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引导公众思想观念也是不争的事实。“托马斯·戴伊在《谁掌管美国》一书中也指出:‘在美国那些控制消息流通的人,属于美国最有权力的人,而‘文艺节目、新闻报道和新闻特写是计划用来向群众传送固定的自由主义观点的。”[11]

掌握舆论和引导舆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作为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根本利益的自觉反映,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其重要功能就是引导整个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形成符合自身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道德信仰、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或思想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思想宣传工作部门与各类媒体在反映舆论、评介舆论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宣传报道,对社会舆论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从而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的复杂态势下,正确的舆论引导尤显重要。新媒体作为一种载体,它本身是中性的东西,正如西方学者埃瑟·戴森所言:“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这正说明了它需要正确的引导。当前,由网络、博客、微博等自媒体构成的新兴媒体,已成为意识形态舆论引导的重要领域,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全面提升网上舆论工作水平,培育健康的新媒体舆论生态环境,引导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良性发展。

首先就要掌握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加强和改进党对新媒体舆论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高度、战略高度,切实把网上舆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把全党动手和部门负责相结合,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做网上舆论工作的良好格局。面对新媒体复杂的舆论环境,领导干部要自觉培养舆论意识,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和运用舆论力量推进工作的能力,善于通过新媒体来了解社情民意、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群众的倾向性意见。“‘在舆论宣传中,把握好话语时机既要抢占话语先机,又要抓准时间节点,‘抓准了时间节点,才能做到抓关键抓重点,适应民众的关注点,有效化解公众的思想疑虑。”[12]要及时发布正确的舆论信息,引导公众扫除疑惑、清除不良信息、清理掉垃圾信息。其次,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管理,开展大规模培训,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人才队伍。再次,要加强阵地建设,有效地应对复杂的新媒体舆论场。

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新媒体中的各种思潮、模糊认识和社会情绪以及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效的阐释、引导和疏导,使其成为党的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和阵地。要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新媒体文化,构建和谐有序的舆论生态环境,引导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5][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342,209.

[2]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1-152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

[8]陈淑雅.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控制理论[D].开封:河南大学,2012.

[9]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66.

[10]徐慰增,何得乐等.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十四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5-9.

[11][12]刘春波.舆论引导论[D].武汉:武汉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工作
试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创新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的现实依据
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思考
网络政治动员新思想阐析
习近平意识形态观述论
建国以来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变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略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涵与本质
意识形态工作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