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伦理思想内涵探析

2014-09-02张宝林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27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物质文明诸侯国

张宝林

春秋时期可以说是新旧交替的时期。旧有的社会文明已经受不住新的文明冲击,一个新的、充满活力与野心的时代业已来临,一批新的士人阶层走向历史舞台。生产力的解放,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达,成为文化的轴心时代,完成了从诗的文化向史的文化的转型,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思想集团在此时形成,在政治上表现为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在经济上表现为农业和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礼崩乐坏。而此时伦理道德受到高度重视,宗教性的对天信仰已普遍动摇,一些有识之士表现出了对天命和神的否定。“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开始重视道德作用,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而个人的道德作用,此时已备受重视。“恶之来也,己则取之”(《左传·宣公十三年》),“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这种觉醒是社会生产力提高承载而来,也是伦理思想的突破。鲁国的臧文仲在借用历史事实说明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时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在臧文仲看来,他们是靠自己快速兴起,也是靠自己迅速灭亡,是什么力量使之兴亡?不是知识,不是力气,不是计谋,而主要是靠德行。所以为了求得事情的成功,首先要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宋国攻打曹国久未拿下,大臣司马子鱼对宋襄公说:“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阕,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阕而后动。”这里反省自己的问题,认为君无德不可以战,强调德的作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还记载了道德教育事例,晋文公回国继位后,马上想对外用兵,大臣子犯认为不可出兵,所谓“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后来子犯多次强调“民未之信,未宣其用”“民未知礼,未生其共”“民听不惑,而后用之”,才能“一战而霸”。这里说明了子犯反对晋文公出兵的看法,阐析了富国强兵是渐次形成的道理。国家要富强,军队要强大,首先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在百姓丰衣足食的基础上,然后进行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国富民强。这里强调了发展生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为主导,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精神文明,这个规律不可违背。可见,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对伦理道德问题的重视。这里并非是口头的说教宣传,而是把它上升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这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思想变迁,有助于推动历史的发展。所以,重视对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春秋时期的伦理思想中,道德规范有了延伸和发展,具有了新的内涵。在西周孝悌、惠爱、节性等内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信、义、忠、孝、仁”等许多新的道德行为规范。

第一,信。对人而言,就是信守诺言,诚实可靠,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在天、神的观念淡薄后,它又被应用到国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春秋时期“信”这个道德规范被广泛应用,这是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冲破了原来的血缘关系,破坏了西周时期朴素的道德秩序,奴隶主贵族之间,各诸侯国之间,不得不订立各种盟约,以维护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所讲的“信”,一方面是为了安定人心,巩固政权。另一方面,“信”也可用来约束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如君臣关系等等 。信也是维护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春秋时,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每个国家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或求得发展,都要联合一些友好的国家,这就要讲信用。如新君继位后,都要派卿出国,“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以此规范各国的行为。信的原则尽管时时强调,但背信之事却越来越多,许多人见利忘义,言而无信。在国家关系上,有些大国翻手云覆手雨,一些小国只得朝秦暮楚,一切唯自己国家的生存是图,正如《小雅·巧言》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而在当时却是诸侯争霸,阶级关系尖锐复杂,大的诸侯国以自己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实力,兼吞小的诸侯国,“并天下,凌万乘”,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生存在大国缝隙之间的小诸侯国,为了维持生存,只好投靠一些大国,“控于大帮,谁因谁极”(《鄘风·载驰》),他们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只是为了生存而已。

第二,义。“义”就是“善”,既符合正道,又不走邪路。可以说这个概念在当时已成为一般道德原则和规范。

第三,孝。这是西周时期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并且由“孝”衍生到“悌”,进而形成“孝悌”观念,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受到冲击,日趋淡漠。

第四,忠。这个道德规范在春秋时也逐渐被人们重视,流行开来。

第五,仁。仁这个概念在春秋时代逐渐使用起来,成为爱君、爱亲、惠人的统称。它不只是道德行为,而且也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道德情感。

(选自《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有删改)

思考探究

1.学习课文后同学们可以了解到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请结合本文内容,试着分析烛之武身上具备哪几方面的伦理思想。

答:

2.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历史信息: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很具复杂性。你能结合本文内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情况吗?

答: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物质文明诸侯国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关系
屈原之死
屈原之死
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对各诸侯国政治的影响
生计变迁下旧州壮族的影响分析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浅析西方伦理思想对会计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一部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