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语言讲究多
2014-09-02
英国外交家尼科尔森、法国外交家加登及德国国际法学家马尔藤斯都认为,在狭义上,“外交是谈判的科学或艺术”。而语言是谈判的主要工具,因此,也是外交的主要工具。在谈判中,外交家通过语言阐述本国的立场、看法,通过语言说服谈判对手,通过语言向对方施加压力,通过语言达成协议。显然,在外交上,语言的作用不可低估。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
烛之武的说辞,举重若轻,他能揣度时事,抓住矛盾的焦点,深入秦伯的内心,把握其心理;字辞端正委婉,既坦言事实,又不刺激秦伯,也不丧失本国尊严,不卑不亢,理由充分,分寸得当,使“辞令”呈现出雄辩的逻辑力量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显示了“行人辞令之美”。详细分析如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敢”这个作状语的词语表述,非常适合于先秦外交语言情境,在《左传》中使用频率极高。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烛之武分化秦晋联盟的手段,先以设问句式吸引秦国,再自答出秦非但不得利,反而损利的结论,深入浅出,释理透彻,振聋发聩。应该说设问句式的使用起到了极大的说服作用。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个句子运用了连词“唯”与动宾结构“图之”构成一组固定句式。表示听命于对方的态度,但实际上却表示出劝阻的意愿,这种句式婉约,含义强硬的固定句式也是说服对方的辞令手段之一。
(摘编自《婉约有致、辞强不激的语体风格——〈左传〉外交辞令探究》,作者:王立)
周恩来的外交故事
首先,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体现了文明古国政治家的君子气质,如友好、正直、谦逊、耐心、优雅、体谅他人和讲求信用等,给各国政治家、外交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另一方面,周恩来的风格还表现了他在革命生涯中锻炼出来的非凡的政治家素质,如敏锐、冷静、坚韧、惊人的记忆力和高超的谈判艺术。
有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位记者提出了一个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要周恩来回答。他问:“请问总理阁下,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句话的实质是在讥笑中国的贫穷,而周恩来看了这位记者一眼,然后回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这一回答,使全体在场记者为之愕然!场内顿时鸦雀无声了!只听周恩来接着解释道:“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值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主辅10种人民币,合计18元8角8分。”他又说:“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信誉卓著,币值稳定。”
这段巧妙的回答,令在场的记者给予热烈的掌声,皆是佩服。
习近平外交精彩语录
学习时报刊文解析称,习近平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于用极其凝练、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
习近平接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辞令选摘:
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2.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真朋友最可贵。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
3.中国有句古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来自世界四大洲的五个国家,为了构筑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走到了一起,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摘编自“新华网”)
因此说,外交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词准确恰当、没有歧义。
二、说话委婉有力、恰到好处。
三、含蓄模糊、话中有话,留有弦外之音。
四、幽默诙谐,巧妙回避。
五、多采用双重否定的句式。
外交无小事。外交语言的运用对一个国家外交战略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得好容易赢得国际舆论的好评和世界各国的尊敬,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国际争端。用得不好则可能激化矛盾,造成在国际关系上的被动,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