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2014-09-01郭文
郭文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了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注重情感因素,引发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现实生活,精心设计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探讨学习。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研究高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84-01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的班级而言,相对于城镇中心学校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因材施教,展开有效性课堂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有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队旗的面积。通过这一学习,让我欣慰地看到,学生的思维多种多样,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三、开放性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因此,作为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如此训练,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利用直观教具,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中几何知识逻辑性强,概念严密,是教学中的难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观察、测量、拼摆、绘画、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用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这就充分阐明了几何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因此,要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解,教具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摸、摆、画,在动手操作等实践中感受“空间”,化难为易,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身边的事物就是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学具盒、课本、课桌等的周长,再让他们量出四条边的总长。让学生自制长方形活动框架,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得出图形的周长;提供一个长方形(如一张纸),要求一刀剪开,学生剪成的图形有三角形(含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梯形、长方形、五边形等),再进行拼图……这样学生人人有“学具”,个个自己动手操作,在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互相联系的知识也得到巩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做个有创新的人,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提高课堂效率,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