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体会点滴

2014-09-01张杰赵芳芳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兴趣数学教学

张杰 赵芳芳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发兴奋点,激活满堂课;教师情感要巧妙的参与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大胆主动,勤于提问,善于动口动脑的习惯;要充分利用好“师徒结对”或“一帮一”互助小组。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95-01

冯•诺伊曼称“数学处于人类智能的中心领域。”恩格斯在《自然辩论法》中说数学—种研究思想事务(虽然它们是现实的摹手)的抽象的科学,抽象在数学中的典型表现以及数学对抽象的依赖几乎使“数学”与“抽象”成为同义词。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数学具有其它自然科学所不具备的特点——高度抽象性。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既没有华丽的词句,又没有动听的故事。是一些无味的数字和一些较难理解的几何证明,因此,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深奥的,这些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老师不好教,学生不想学。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学生的学习将是进取的、主动的、高效的。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心理学上有一个“相关性原则”,一个小孩子,如果你问他“3架飞机加上5架飞机等于几架飞机”,他可能答不上来:但你问他“3粒糖果加上5粒糖果”,他可能很快就告诉你“等于8粒糖果”。因为糖果经常吃,“一切尽在掌握中”,所以容易计算,而飞机在一些小孩子心目中则因“太过于庞大”而“无法计算”。同样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的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以引起他们的关注。“能为人所不能”的“成就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谁能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爬树?爬不上树梢。砍树?太费劲。我们立起一根竹竿,测出太阳底下大树和竹竿影子的长度,加上竹竿的长度,我们就可以按比例测算出大树的高度。上新课时我们要善于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然后才引出新知识的讲授,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新知识去动手解答悬念,并及时给予适当鼓励。让学生时时处处在这种“遇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感受成功喜悦”的良性循环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不断高涨。《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作出深刻的思考。

其次,引发兴奋点,激活满堂课。为了用好用活中学数学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种种尝试,选取具有趣味性、形象性的重要知识材料,穿插于课堂教学,用以引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从而激活课堂,收到明显的效果。根据我的体会,这样的兴奋点每课时引一个或两个最适宜,多则会失去效果。例如,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根据它们的相切、相离、相交三种位置关系,用一个例子形象而具体的说明。当你骑自行车走成一条直线时,前车轮与所经过路线是相切的关系。当你骑到高兴时,抬起车把,前车轮突然离地,前车轮与所经过的路线是相离的关系;当你骑车悔气时,不小心车轮掉在了一个沙坑里,车轮与所经过的路线是相交的关系。而且在叙述的同时加上必要的动作,然后接着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三种位置关系的实例。有的说:飞机离开地面跑道时是相离,汽车轮胎掉到泥坑中是相交,杂技演员骑独轮车时相切等等。此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在轻松愉快中思考问题,基本掌握了各自概念的大概,然后结合黑板上的几何图形定性描述,严密的给出定义,并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所以,备课时因教材的内容不同选取适当的引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客观能动性,激活满课堂,这样会引起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情感要巧妙的参与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进行着认知方面的学习,同时也进行着情感学习,二者密不可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主要借助与面部表情和语言评价来实现的,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老师偏爱自己,信任自己,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课堂上也要激励学生,如“x x x 的解题思路清晰、简洁”;“x x x的解题思路别出心裁,有创造性”;“x x x 的解题思路老师还没有想到”等等,这些语言的评价和激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

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大胆主动,勤于提问,善于动口动脑的习惯。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动,只有敢问和善问,学生才会勤于思考,才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尽管有时学生的提问显得肤浅简单,但可以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有效的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设疑、质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了三角行形内切圆的画法时,可以问学生它的外接圆如何画?这样设疑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平时,要充分利用好“师徒结对”或“一帮一”互助小组,这样的合作达到的是一种共赢。对于团队中的徒弟,他通过师傅的讲解掌握了基础知识,而对于师傅,他通过给徒弟的讲解,使已学知识更加扎实,更加系统化,使知识实现了“内化”。我之所以如此注重“一帮一”是因为一次考试结束,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说:“有道题您讲过类型题,但我忘了怎么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名学生没有把老师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总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景华《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跨世纪教育论坛:P27 人民交通出版社

[2] 张润厚《密切联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跨世纪教育论坛P660人民交通出版社

[3] 金仁子《数学教育的特点》跨世纪教育论坛:P13人民交通出版社

[4] 范国丽《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跨世纪教育论

猜你喜欢

兴趣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