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开放性作业 突破微观学习难点
2014-09-01郑之远
郑之远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由于构成物质微粒的不可见性,因此,《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内容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面对不可见的、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在教学中通过布置适当的开放性作业,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观察、想象、类比、归纳,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跨越这一学习难关。
作业一:制作模型,实出微观学习的实践性。
对于化学初学者来说,分子、原子等构成物质的微粒,由于其不可观测性,显得非常抽象,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借用教材中(或教师自画)的一些模型图、多媒体动画等增加直观性,帮学生构建有关分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的基础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基本的原子、分子模型。但要把抽象变具体,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除了用书面作业进行适当练习和强化外,还可布置学生自制一些分子、原子模型,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业二:编写故事,提升微观学习的人文性。
由于微观知识的抽象性,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利用想象来丰富学生的微观认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课堂上利用宏观的事物类比微观,用科学而有趣的语言描述一些化学现象等。有了这样的引导和练习,在课堂以外,再可以布置一些以想象为主的开放性作业来进行巩固和提升,如以拟人化的方式写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科普小论文或是编写一些小故事,可充分挖掘他们想象的潜能,让他们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而且学生在做这类开放性作业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创造力。
具体来说,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写的小论文或小故事是比较多的,可以从以下几种类型来挖掘。第一,以“某分子”、“某原子”或“某离子”为主题写自我介绍型的科普小论文,如“我是一个水分子”、“氧原子的自述”等;第二,以微观离子的身份来解释说明一些宏观的现象和变化,如氨分子扩散实验、氧化汞的受热分解等;第三,以一类微粒、一种规律(如电子得失规律)等为主题编写故事,如“微观王国”、“金属原子历险记”等。在布置这类作业之后,教师可做适当指导或提供上届学生的范例,并对需要写到的知识、现象、解释等做出相关要求,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又具有科学性,且类比恰当。如在学完离子形成后,有同学写道:她住在钠村中,它们都嫌电子太多,于是有一天她走出村庄,想把电子送给别人,她先后到了钾村、钙村……都没有把电子送出去,后来在氯村中终于把电子送出去了。
作业三:建构导图,增强微观学习的综合性。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知识以理论和概念为主,而且各概念和理论间有许多内在联系,如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可对微观知识进行整合,建立内部联系,同时也能更好地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学完本单元知识后,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可布置给学生这类开放性作业。学生在完成时,首先需要把各概念弄清(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然后要把各概念间的关系理清,形成知识链;最后把各链间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网络。这一过程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
在建构“物质构成”思维导图时,由于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布置作业时要有层次性,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如用箭头和方框图(或大括号)表示出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关系,箭头短线上最好填上关键词,还可以扩充和举例(要求较高);用箭头和方框图表示出氧气、氧原子、氧分子、氧元素间的关系(要求较低)。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方式不熟悉,应事先给学生举例说明,如分子[构成分成]原子。由于这样的作业弹性大,学生的创造空间大,不但能内化微粒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一样真实而广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就可引领学生快乐地走进微观世界,喜欢上微观世界,进而去探究微观世界更大的奥秘。endprint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由于构成物质微粒的不可见性,因此,《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内容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面对不可见的、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在教学中通过布置适当的开放性作业,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观察、想象、类比、归纳,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跨越这一学习难关。
作业一:制作模型,实出微观学习的实践性。
对于化学初学者来说,分子、原子等构成物质的微粒,由于其不可观测性,显得非常抽象,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借用教材中(或教师自画)的一些模型图、多媒体动画等增加直观性,帮学生构建有关分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的基础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基本的原子、分子模型。但要把抽象变具体,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除了用书面作业进行适当练习和强化外,还可布置学生自制一些分子、原子模型,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业二:编写故事,提升微观学习的人文性。
由于微观知识的抽象性,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利用想象来丰富学生的微观认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课堂上利用宏观的事物类比微观,用科学而有趣的语言描述一些化学现象等。有了这样的引导和练习,在课堂以外,再可以布置一些以想象为主的开放性作业来进行巩固和提升,如以拟人化的方式写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科普小论文或是编写一些小故事,可充分挖掘他们想象的潜能,让他们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而且学生在做这类开放性作业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创造力。
具体来说,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写的小论文或小故事是比较多的,可以从以下几种类型来挖掘。第一,以“某分子”、“某原子”或“某离子”为主题写自我介绍型的科普小论文,如“我是一个水分子”、“氧原子的自述”等;第二,以微观离子的身份来解释说明一些宏观的现象和变化,如氨分子扩散实验、氧化汞的受热分解等;第三,以一类微粒、一种规律(如电子得失规律)等为主题编写故事,如“微观王国”、“金属原子历险记”等。在布置这类作业之后,教师可做适当指导或提供上届学生的范例,并对需要写到的知识、现象、解释等做出相关要求,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又具有科学性,且类比恰当。如在学完离子形成后,有同学写道:她住在钠村中,它们都嫌电子太多,于是有一天她走出村庄,想把电子送给别人,她先后到了钾村、钙村……都没有把电子送出去,后来在氯村中终于把电子送出去了。
作业三:建构导图,增强微观学习的综合性。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知识以理论和概念为主,而且各概念和理论间有许多内在联系,如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可对微观知识进行整合,建立内部联系,同时也能更好地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学完本单元知识后,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可布置给学生这类开放性作业。学生在完成时,首先需要把各概念弄清(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然后要把各概念间的关系理清,形成知识链;最后把各链间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网络。这一过程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
在建构“物质构成”思维导图时,由于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布置作业时要有层次性,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如用箭头和方框图(或大括号)表示出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关系,箭头短线上最好填上关键词,还可以扩充和举例(要求较高);用箭头和方框图表示出氧气、氧原子、氧分子、氧元素间的关系(要求较低)。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方式不熟悉,应事先给学生举例说明,如分子[构成分成]原子。由于这样的作业弹性大,学生的创造空间大,不但能内化微粒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一样真实而广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就可引领学生快乐地走进微观世界,喜欢上微观世界,进而去探究微观世界更大的奥秘。endprint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由于构成物质微粒的不可见性,因此,《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内容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面对不可见的、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在教学中通过布置适当的开放性作业,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观察、想象、类比、归纳,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跨越这一学习难关。
作业一:制作模型,实出微观学习的实践性。
对于化学初学者来说,分子、原子等构成物质的微粒,由于其不可观测性,显得非常抽象,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借用教材中(或教师自画)的一些模型图、多媒体动画等增加直观性,帮学生构建有关分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的基础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基本的原子、分子模型。但要把抽象变具体,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除了用书面作业进行适当练习和强化外,还可布置学生自制一些分子、原子模型,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业二:编写故事,提升微观学习的人文性。
由于微观知识的抽象性,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利用想象来丰富学生的微观认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课堂上利用宏观的事物类比微观,用科学而有趣的语言描述一些化学现象等。有了这样的引导和练习,在课堂以外,再可以布置一些以想象为主的开放性作业来进行巩固和提升,如以拟人化的方式写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科普小论文或是编写一些小故事,可充分挖掘他们想象的潜能,让他们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而且学生在做这类开放性作业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创造力。
具体来说,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写的小论文或小故事是比较多的,可以从以下几种类型来挖掘。第一,以“某分子”、“某原子”或“某离子”为主题写自我介绍型的科普小论文,如“我是一个水分子”、“氧原子的自述”等;第二,以微观离子的身份来解释说明一些宏观的现象和变化,如氨分子扩散实验、氧化汞的受热分解等;第三,以一类微粒、一种规律(如电子得失规律)等为主题编写故事,如“微观王国”、“金属原子历险记”等。在布置这类作业之后,教师可做适当指导或提供上届学生的范例,并对需要写到的知识、现象、解释等做出相关要求,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又具有科学性,且类比恰当。如在学完离子形成后,有同学写道:她住在钠村中,它们都嫌电子太多,于是有一天她走出村庄,想把电子送给别人,她先后到了钾村、钙村……都没有把电子送出去,后来在氯村中终于把电子送出去了。
作业三:建构导图,增强微观学习的综合性。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知识以理论和概念为主,而且各概念和理论间有许多内在联系,如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可对微观知识进行整合,建立内部联系,同时也能更好地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学完本单元知识后,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可布置给学生这类开放性作业。学生在完成时,首先需要把各概念弄清(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然后要把各概念间的关系理清,形成知识链;最后把各链间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网络。这一过程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
在建构“物质构成”思维导图时,由于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布置作业时要有层次性,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如用箭头和方框图(或大括号)表示出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关系,箭头短线上最好填上关键词,还可以扩充和举例(要求较高);用箭头和方框图表示出氧气、氧原子、氧分子、氧元素间的关系(要求较低)。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方式不熟悉,应事先给学生举例说明,如分子[构成分成]原子。由于这样的作业弹性大,学生的创造空间大,不但能内化微粒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一样真实而广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就可引领学生快乐地走进微观世界,喜欢上微观世界,进而去探究微观世界更大的奥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