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2014-09-01徐刚
徐刚
摘要:新课改明确要求了初中数学教学要摒弃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应该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变现有的“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数课堂上“动”起来。本文以教学实例为基础,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策略,旨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02-01
数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大脑去思考,用双手去实践。
一、在动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集逻辑性与抽象性于一身的学科,本身就具有枯燥难懂的特点,一旦教师教学法方法不得当,很容易就使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为了避免学生陷入学习数学的困境,教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习的最大动力,因而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如果把这个长方形拉伸成平行四边形,那么新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又分别是多少?在没有动手之前,这个题目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先让学生裁剪出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20厘米、15厘米的纸条,用图钉将纸条订成长方形,确保图钉与图钉之间的长和宽分别为20厘米和15厘米,再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然后拉动长方形的任一对角点,在拉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无论怎样拉动,平行四边形的底永远都是长方形的一条边,而平行四边形的高却在不断变化着,并且高的大小与平行四边形被拉扁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平行四边形越扁,高就越小,但是周长永远都是四条边的和。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可以回答我在拉动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化了吗?”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变了”。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很快就完成了本道题的解答,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数学也能学的如此快乐。
二、在动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仅凭教师单方面的讲解是行不通的,或者是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几何知识来说,学生一般很难想象出几何图形的变化过程,这时就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公式与性质”时,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其中的奥妙。在这里同样可以先让学生用纸条和图钉制作多个不同的三角形,再分别量出这些三角形三个边的长度、三个内角的度数和三个外角的度数。然后观察和计算,探究边、角之间各有着什么样的规律。通过分析,学生会发现,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度,且三角形中的一个外角都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合。甚至于有些善于观察计算的学生还会发现余弦定理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和教材中直接列出的结论相比,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再比如学习“三角形稳定性”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何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其它多边形就不具有稳定性?学生依然可以凭借纸条和图钉,制作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个边数不相等的多边形,然后用手拉一拉,就会发现,只有三角形是拉不动的,而其它的多边形在轻轻的拉动下就容易发生变形。由此学生就理解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学生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真正理解“三角形稳定性”这个性质。
三、在动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把数学和实践应用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实际生活为教学背景,尽可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挖掘学生的数学应用潜能。例如在学习了“点到直线的距离”之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设计一个随堂练习。小明家住在一条河的附近,而小明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条河,问,小明应该把渡河点安排在哪,才能使自己走的路程最短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来代替小河,用一个点来代替小明家,同学们可以大胆的画一画,会发现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纸上画出了不同的渡河方案,然后用尺子测量,最后大家得到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过小明家作小河的垂线,垂线的长度就是小明所走的最短的路程,垂点就是小明要选的渡河点。经过课堂上的动手实践和随堂练习,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解决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学生一旦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也就达到了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另外,学生一旦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那么创新思维的火花便会随时迸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如果学生只知道一味的做题,而不去努力创新,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潭死水”,那将是数学教学最大的失败。而动手实践恰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方式。比如,学生在了解了生活中很多物品都利用了“三角形稳定性”时,便会有意识的发明一些小设计,如三角形结构的小板凳等等,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由起初的模仿到最后的创新,都是一点一点的进步。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静.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研究[J].数学大世界,2010(12)
[2] 陈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若干案例[J].数学通讯,2004,132
[3] 潘振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尝试[J].数学通讯,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