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

2014-09-01高红波王婷婷

新闻爱好者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

高红波+王婷婷

【摘要】综观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的30年,可划分为起步期、发展转型期以及新媒体时代下的影视教育三个阶段,并盘点了学者们关注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成为研究重镇、新技术条件下高校影视教育的应对、中美影视教育的比较研究、我国现阶段高校影视教育面临的问题、新媒体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五大热点问题,从而探求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影视专业;高校教育;影视教育

影视专业主要指的是与电影、电视相关的艺术类专业。我国的影视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为了适应当时电影的发展,在上海、南京等地开设了一些电影学校,随后影视教育又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年浩劫期的逐渐演化,直到90年代才开始迅猛发展。影视教育是20世纪人类教育史上的新兴成果,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类教育密切相关。[1]鉴于笔者追溯到的第一篇关于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的文献为1984年7月发表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上的《影视文学进入大学课堂应当受到重视》,故将1984~2013年的30年作为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文献综述的时间区段,梳理盘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热点和动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图谱和参考。

一、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历史演进

新中国的影视专业高等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有几个重要的发展节点:一是“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0年成立),1956年升格为“北京电影学院”,这标志着电影教育专业被正式纳入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轨道;二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4年成立),1959年更名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视专业教育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都主要集中在这两所院校。直到1992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设立了影视类本科专业,这也标志着影视教育专业开始扩展到全国各类高校。

关于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的论文可以追溯到梁国治于1984年7月发表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上的《影视文学进入大学课堂应当受到重视》一文,其中提到:“电影电视文学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的。”[2]同年12月,张玉瓖、汪天云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试论电影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在综合性高等院校中开设电影、电视课程的必要性。这两篇文章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研究的基石。这一时期,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是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开设的必要性以及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高校影视教育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代表性论文有孟建在《现代传播》1999年第4期和第5期上发表的《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和《试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传播发展战略(下)》,这两篇论文从宏观—观念、中观—体系、微观—操作三个方面诠释了如何构建高等院校影视教育。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学者们对于高校影视教育有了新的构思和研究,逐渐意识到了新媒介环境对影视教育的影响。

(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影视教育研究的起步

虽然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了关于影视教育的研究,但直到80年代初才开始进入普通高校,所以我们将80年代作为起点进行分析。1982年8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高等院校电影课教师讲习班”,并在此期间成立了“高等院校电影学会”,拉开了“电影艺术进入大学课堂”的帷幕。198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院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通知》,其中强调了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应该将电影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

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笔者发现从1984年到199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高校影视教育的文献仅有10篇,而且大多数阐述的是电影教育作为影视教育的一个分支进入高校的意义。主要文章包括《在教改中开创影视艺术教育新学科》(潘秀通)、《电影艺术与电影教学》(连文光)、《浅论对高校学生电影思维的培养》(朱印海)、《中国电影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沈嵩生)、《电影教育和电影社会化的趋势》(汪天云)、《电影教育在中国》(李亦中)等。其中,沈嵩生的研究认为在那个时期“影视教育面临着布局不完整,师资缺乏,专业不配套,设备陈旧,经费不足等问题”[3],朱印海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电影思维放在第一位,高校应重视影视教育,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加强资料建设,改革教学方式”[4],并提出关于影视教育的方案。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达[85]高教一字008号文件,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落后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学校中文系应该把电影课作为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5]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增设“影视教育专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普通高校设置的第一个影视类本科专业。李亦中的研究认为,至此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已经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办学格局”,位于塔尖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为影视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塔腰则是设置影视专业的普通高校,利用综合院校的优势,实行多元化办学;塔基则是上百所开设影视类单科课程的院校,用于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修养。[6]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电影教育保持着可喜的发展趋势,但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社会的挑战和压力”[7]。在高校影视教育研究方面,这一时期的文献,视野相对受到历史的局限,只能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影视教育研究的发展转型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高校影视教育开始迅速发展。经济力量的壮大、国家对和平崛起的强调以及塑造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促使我国对影视教育的人才培养寄予厚望。与此同时,设立影视专业也可以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故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影视教育迅速膨胀。新一轮影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也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文献特点逐渐从80年代的“电影教育”过渡为“影视教育”。笔者搜集到这一时期相关高校影视教育的文献共有76篇。其中以1999年孟建发表的《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和《试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传播发展战略(下)》最具代表性。从这一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上一阶段的影视教育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到这一阶段已经有“燎原之势”了。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仅有几所院校开设影视课程,迅猛发展到200余所,并且在高校的选修率位居前列。学者们除了认识到影视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外,也关注到了高校影视教育的德育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教育方式上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一时期,我国也开始有了影视理论专著。如王光祖、黄会林、李亦中主编的《影视艺术教程》、潘秀通等著的《电影艺术新论》等。连文光的研究,从普及性、教育观念和影视教育根本任务的定位上做了中外影视教育的比较,认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5]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
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刍议
福柯的自我建构理论及其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