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对改善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作用
2014-08-31江均贤欧阳新根黄晓春
江均贤, 欧阳新根, 黄晓春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医院 内科, 广东 东莞, 523290)
“双心医学”模式是指在对患者心脏病病理性症状进行治疗的同时,对因病产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治疗。抑郁和焦虑是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两个危险因素,正符合“双心医学”治疗模式的治疗标准,但“双心医学”治疗模式能否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尚未见有文献报道。本研究观察伴有抑郁和焦虑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双心医学”治疗的疗效,并与一般治疗模式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0例,均经SDS和SAS评分确定伴有抑郁和焦虑精神障碍,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9~81岁,平均(53±7.9)岁。按随机双盲原则将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双心医学”模式进行辅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SAS和SDS评分,心率变异情况和心功能变化。
“双心医学”辅助治疗内容: ①加强疾病知识宣传。冠心病具有复发率高和病变时间长的特点,患者由于长期反复发病常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1]。由医护工作者定期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可以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加强患者对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② 加强与家属的沟通。需要为患者建立一个家庭支持系统,引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治疗,给予患者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降低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概率; ③ 引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运动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受限长期无法进行运动和锻炼,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在医院治疗期间患者各生理指标可24 h监控,能有效地保障安全,因此鼓励患者进行一定量的运动,不仅安全无害还可缓解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④ 音乐疗法。有研究[2]显示,合适的音乐疗法可缓解心脏病患者的各种情绪压力,让患者选择喜爱的音乐种类,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调节合适的卧位和音量,可每天按需播放。采用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频率为3.5 MHz,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短轴缩短率(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Mason-Likar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控患者24 h心率变化,分析患者治疗前后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24 h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情绪变化及心功能变化
2组患者治疗前后SAS和SDS分数具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患者情绪几乎无变化,而试验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LVEE和FS也出现显著变化。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SDS评分以及心功能指标变化
2.2 2组患治疗前后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SDNN,SDANN和rMMSD均具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
3 讨 论
当冠心病患者存在抑郁情绪时,其疼痛阈值会有所降低,可增加患者心绞痛症状的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心律失常等症状也更易被患者察觉,从而引起患者对病情的焦虑和恐慌,加重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3]。且焦虑情绪也会引起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激活交感神经而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症状,降低患者心功能[4-6]。心率变异性是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张力平衡重要指标。患者若长期处于紧张抑郁状态,儿茶酚胺会大量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会增加患者交感神经张力和降低迷走神经张力[7-8], 进而降低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导致冠心病患者心室纤颤阈值下降,大幅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概率,因此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意义重大[8-9]。
“双心医学”模式改变了冠心病的传统治疗模式,在治疗患者的生理疾病的同时着手疏导患者因生理疾病所产生的心理问题[10]。本研究显示采用“双心医学”模式治疗的试验组冠心病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治疗前和传统治疗组患者显著降低(P<0.01), 证实“双心医学”模式可显著患者冠心病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而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LVEE和FS等指标的变化还证实,“双心医学”模式在恢复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更为明显。2组患者在治疗后心功能都有所增加,且试验组心功能的增加幅度更为显著,相比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说明在大幅缓解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后,对冠心病的生理异常也有显著促进作用。2组患者在治疗前心率变异性无显著差异,而在治疗后均出现显著好转,证实2种治疗方案对冠心病的治疗都具有显著疗效;将2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进行比较发现,“双心医学”模式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数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证实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也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总之,“双心医学”模式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 许先进, 金立军.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0, 16(2): 244.
[2] 胡迪, 周舸. “双心医学”模式在CCU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 护理研究, 2012, 26(30): 2844.
[3] 杨璧卉, 王静. 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 吉林医学, 2011, 32(9): 1836.
[4] 郭克锋, 苏景宽, 朱银星, 等.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9): 1384.
[5] 孙党红, 王月, 张华, 等. 循证护理在心脏介入治疗术后预防并发症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20): 51.
[6] 陈永凤,杨铁君. 人性化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16(2): 238.
[7] 叶桂萍. 整体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心脏介入治疗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16): 41.
[8] Iellamo F, Legramante J M, Massaro M, et al. Effects of a Residential Exercise Training on Baroreflex Sensitiv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J]. Circulation, 2000, 102(21): 2588.
[9] 李华萍, 曾永寿. 冠心病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 2010, 5(2): 182.
[10] 胡大一. 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 中国临床医生, 2006, 34(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