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话语”远去,“个性表达”归来

2014-08-30刘德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套子改动安徽

刘德海

像往年一样,我第一时间获知2014年安徽卷作文试题的内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没有“提篮春光看妈妈”的若即若离,没有“深处种菱浅处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茫然无助,没有“梯子横放还是竖放”现实悖理,也没有“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的刨根问底,更多的是一种亲切的意见征询,一种客观的观点陈述,没有是非贬褒的价值判断,就是领着考生自然地说出“我”的观点,写出“我”的观点,正是这道作文试题的旨意。

这是一道考生“跑不岔”的作文试题,因为作文语料具有很强的意义容涵性;又是一道考生“跑不远”的作文试题,因为作文语料具有很强的立意思辨性。试题的材料源于演员宋丹丹一句“拍戏不是拍剧本”,引发编剧集体吐槽的一场“改词风波”。从材料表层看,在说两种“针尖对麦芒”的观点;从材料深层看,在说“改与不改”都有它的“公婆的理”,立场不同,坚守不同;其实隐含的中心观点:“改与不改”,仅是无妄之争,无论剧作家还是表演艺术家,在同一出发点下,需要认同一种艺术创作的原则,一种合作开放的智慧,何止剧本,社会、生活亦然。

2014年安徽卷作文试题最大的突破就是:“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我们不妨“就材说材”,写一篇评议性文章,在我看来,最为妥帖。

从表演艺术家立场看,根据表演需要的改动,可锦上添花。不乏先例,张瑞芳改《屈原》被郭沫若奉为“一字之师”,姜文改《芙蓉镇》也被谢晋认可赞赏。思考就此层面,恐怕就窄化了。什么演员可以改动,要是“谁的名气大谁说了算”,就是一种歪风,无论“改”与“不改”,都是一种问题。改动有它的依据,文学剧本变成表演剧本总要经过演员的二度加工,以求无限接近剧情化、生活化,在这种原则下,谁改?不分“大腕”与“虾米”。改动的方式也很讲究,要和编剧沟通、交流,才是“二度创作”的开放态度;闭门绣花,花绣得再好,也会被人说上面有一根刺。

从剧作家立场看,随意大刀阔斧的改动,或伤筋动骨,编剧大多会怒发冲冠。试想,谁还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打扮”呢?也有些演员由着性子把架构变了、人物变了,弄得编剧与演员以攻讦的方式替代良性的互动。术业有专攻,演员的优势在于表演技能,编剧的长处在于宏观拿捏,两者携手,取长补短,就会相得益彰,不是简单的“改”与“不改”所能厘清。“改”与“不改”,其实不是争鸣的关键,为了作品更好,以开放交流的姿态追求艺术的真谛,“大家”也会和而不同。

就是“就材说材”,恐怕对于一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来说,也是“一把辛酸泪”,没有渠道了解影视行业的生态,怎能深入与思辨。不妨依托“作文语料”延至“守正与突破”“合作与共赢”“立场与表达”“改变与坚守”的主题,但是顺着这个主题随性地延展下去,一不留神就会“跑岔了”。话题作文时代的“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早已过去,但是这种思维陋习仍然存在,以致每年作文试题的立意都被解读得异常丰富,误了考生,误了教学。

要是不读书、不闻“窗外事”,没有独立思考的见解,没有清晰的表达能力,是写不好2014年安徽卷作文试题的。记得一位老师以“屈原向我们走来”,几乎套遍天下的作文试题。以此参照,安徽卷的作文试题是一道好题,它让“集体话语”远去,“个性表达”归来,引领学生厚积生活、关注社会,表达健康、朴素和清新的思想情感。

何止安徽,北京卷的“老规矩”,追问我们孩提时代的“老规矩”怎么就丢失了;广东卷的“老照片”,提醒我们,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重庆卷的“老房东”,正告我们,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一份公德与责任。

这些作文试题告别了“务虚”的诗意迷失,告别了“观点”的集体订制,开始“为时而著”“为事而著”。要是一个不会思考、没有思想的考生,即使掌握再多再好的写作技能,也只能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言:“没有思想,不仅听与读能力低下,要能说会写则不可能,任教师如何辛勤也是白搭。学生不是机器,教学的目的更不是制造机器,机器只能被操纵,人必须有思想。多年来,‘想在教育教学中被忽略,学生缺乏自由的思想,缺乏怀疑批判的精神,这也是作文教学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想”的能力、“想”的意识去哪儿?

困在一线作文教学的我们,近乎为着考试的“套式训练”痴狂,既喊打,又参与;因为也曾投机而闯过关,慢慢地某些讨巧作法就被我们奉为圭臬,即便我们一清二楚,如此训练违背写作规律,没有大好前途,但在分数面前,大多淡忘了。作文教学一旦进入一套周密的训练体系,念兹在兹的就是怎样锻铸符合“标准”的零件,遑论“想”的能力、“想”的意识。

“想”的问题,不是几堂作文课、几篇作文训练所能解决的,它是作文教学从“术”到“道”的迈步,正是留给一线语文教师一道立意更深的“作文试题”。

“鼓励学生写出独到思考”,根子不在缺乏鼓励,而是学生没有“独到思考”的意识和环境,环境恶化了,意识就丢了,外化在于崇拜权威、人云亦云和从不主动思考等现象。学生的课堂环境全线告急:观点的灌输式、言论的约束化,学生的思维实质仍然停留在感性思维状态上,流于事物的表层次和附从式感知,惰于事物内部层次的深入式研判。

语文教师所能作为的就是课堂,在宽松争鸣的阅读教学中“零存整取”,在作文课堂上实现学生认知过程的思考、分析、比对和反思。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

在文本的情感点上写。活泼可爱的华连卡选择和别里科夫恋爱,这个选择,出乎你的意料吗?自己想一想,替华连卡写一篇日记。

在文本的思维点上写。“数不清的套子”套住别里科夫,别里科夫式“套中人”一座城。到底是“套子”,还是“套中人”更易闹出乱子呢?同学议一议,写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在文本的认知点上写。《装在套子里的人》20年前就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中,20年后它继续以必修篇目的身份出现。联系社会现实,揣度编者的选文意图,可否写一个150字左右的片段?

传统的训练偏于“知”与“行”的两端,结果往往就是“知”易“行”难,淡化“思”与“悟”, 情感品质与思维品质也就流失了,手中无粮,心中当然恐慌了。2014年安徽卷作文试题在“全民公投”中被视为最奇葩的作文试题也就更能凸显它的标杆意义!

[作者通联:安徽巢湖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套子改动安徽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我所欣赏的套子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鸵鸟
爆炒米花(节选)
咪咪(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