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典诗词教学“点化”技巧
2014-08-30朱东林
朱东林
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与鉴赏活动中的“点化”技巧,是指学生在探究古典诗词文本时苦苦思索但又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而非常希望得到教师指点迷津的“愤悱之境”时,教师及时的给予恰到好处的方法指导或思路点拨等,使学生顿生豁然开朗之感,并进入一个阅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的崭新境界。换言之,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点化”技巧,就是学生在阅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的领会、顿悟和内化古典诗词文本内涵,变被动接受型学习模式为主动建构型学习模式的教学技巧。如此,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那么,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时,我们如何探寻“点化”基点,将学生引入文本阅读的崭新境界呢?
一、“点化”引导,切入诗题
古典诗词作品中的诗题与所有文学作品的文题一样,集中体现或隐藏着全诗的主要内容等诸多信息,是全诗的统帅与灵魂。所以,新课伊始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诗题,在学生对诗题的理解与鉴赏过程中处于似懂非懂、欲通未通急需教师的“点化”引导之时,教师及时给予“点化”引导,可以起到“见一斑而窥全豹”之功效。
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下列问题 “点化”学生,将学生引入较高的古典诗词鉴赏境界:1.词题《念奴娇·赤壁怀古》给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2.以“赤壁”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很多,你学过的有哪些,最喜欢是的哪一首?理由是什么? 3.以古迹咏怀为主要内容的古典诗词很多,你学过的有哪些?其中最喜欢的是哪一首?理由是什么?4.请用诗意般精美的语言概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要内容、意象、格调、气势及蕴含于其中的情感。并说说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情怀?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你以前学过的咏古诗相比,有哪些不同?请举例说明。6.历史上令人崇敬的名人很多,诗人为何偏要选择“三国周郎”做自身前途、命运的比照人物?7.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句句均是名言,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进行赏析?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眼是哪句?请对之进行深度赏析。9.如果你也遭遇到苏轼那样大起大落的坎坷命运,你是否也具备苏轼这样的慷慨与气度?如此,从诗题切入,由浅入深地设计与这首词主要内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将学生引向对文本的深层阅读与深度探讨。词题,自然就成了我们教学这首词的“点化”着力点了。
二、“点化”动情点,披文入情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几乎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美文,蕴含于其中的丰富的、强烈的情感意蕴无不具有使“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之审美功能。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下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寻蕴含于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体味古典诗词文本中美丽的情感意蕴:反复诵读咏吟;反复品读体味;情境体验;形象品鉴;意境欣赏;渲染烘托等。如此,则可以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悉心品味,探寻到古典诗词文本中的“动情点”,让学生在古典诗词阅读、理解、品鉴的过程中,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离合,同爱恨、共喜忧。如此“点化”,以情激情,以情导情,能使学生内心产生荡漾的感情波澜,能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的共鸣,能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强烈的震撼。
如,教学屈原的《离骚》,学生对于作者在诗歌中极尽夸张之能事夸耀自己高贵的出生及先祖的辉煌、美化自身的品格及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后抱石自沉汨罗江的行为难以理解。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将诗歌中下列具有“情动而辞发”的“传情点”挖掘出来反复品鉴,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通过对上述“动情点”的诗句反复诵读与理解,学生对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点化”意象,迁移文本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又说,任何一门功课的教学,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上述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语文教材不仅具有借鉴功能,还具有示范功能;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具有启智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古典诗等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时,必须强烈关注教学的技能与技巧,在技术层面上授予学生探寻举一反三的着力点,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古典诗词知识储备自主阅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达到不需要教师教的极高的学习境界。
以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梧桐”意象为例,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们可以将其词下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意象作为举一反三的阅读迁移点,引导学生明白:首先,词中的“梧桐”两句既脱胎于淮海,又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是二者的融会贯通。如此巧妙融合,更显得笔直情切。其次,“梧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下列多层寓意。有象征美好高尚的品格的,比如:“士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罗贯中《三国演义》)梧桐还象征着忠贞的爱情,比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交相通。”(《孔雀东南飞》)还有象征着孤独与忧伤的,比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亦有象征着离愁别绪的,比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学生一旦明白了“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上述寓意,那么,解读其他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就易如反掌了。
综上所述,要实现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点化”之境,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最近发展区,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阅读文本。因为,唯有坚持“以生为本”和“以文为本”,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点化”技巧才能真正起到下列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浓厚的古典诗词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顺利走进古典诗词文本,远离那种脱离古典诗词文本空谈阅读“点化”技巧的缘木求鱼式教学模式。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