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2014湖北高考语文卷的几点看法

2014-08-30叶章维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小题课本试题

叶章维

跟2013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比较,2014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基本没有变化,仍然是六个大题23个小题;但试题的内容指向有所微调,其微调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够合理的地方。

一、合理的地方

第9小题。2013年全部考查实词,其中考查了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现象(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2014年也考查了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现象(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但是还考查了虚词(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这里“脱”是“假使、如果”的意思。)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普遍的现象,应该考查,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也应该考查,2014年增加对虚词的考查是合理的。

第20小题。2013年题:有媒体统计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作家郭敬明2012年度的作品总销量,发现前者的总销量远低于后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显示,2012年度小说类图书的销量冠军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简要点评。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2014年题: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4分)

■ ■

(从:跟随) (比:并列)

■ ■

(北:相背) (化:变化)

二人排齐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画

亲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颠倒表变化

比较这两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来,2013年题的内容与中学生有一定距离,显得有一点“飘”,而2014年题紧扣课本(《语文》必修1),并且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因此2014年题比2013年题更好。

第21小题。2013年题: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2014年题: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 ②必须原创; 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④不超过30字。(4分)

两年考查的内容都与课本有关,都对课本内容有适度的拓展。2013年考查的是句式与语境的关系,2014年考查用应用文文体表达学习内容。句式与语境的关系是合理、有效表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个问题比较深奥,不大适合用来考查中学生;2014年要求写赠言,试题对赠言的写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只要对学习过的《论语》有一定的识记与理解,写出这则赠言一点也不难,而从命题人给出的标答(对联。对联也是课本中的内容)看,这个题目适合用来考查中学生。

二、不够合理的地方

第19小题。

2013年题: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2014年题: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19小题是唯一的探究题。探究题重在让学生“探究”。探究什么?一是对文本的探究,一是借此对社会、对人生的探究。2013年题涉及到了这样两个方面,而2014年题只涉及到对文本的探究。2013年题的阅读文本是一篇散文,2014年题的阅读文本是一篇小说,一篇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小说”,应该说2014年题较2013年题更有利于学生对社会问题、对如何做人的问题进行探究,然而命题人却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社会问题的探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硬伤。

另外,2014年第二大题比较2013年试题,不论是在选文还是在拟题方面,也略有不足。2014年第二大题的阅读文本是一篇美学论文,其专业性程度远高于2013年的阅读文本,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试题的拟设也拐弯较多,给人的感觉是理解试题的内容比理解原文的内容更难,学生很难解答,而2013年的试题拟设得简单一些,学生容易解答。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2014年的语文卷,是一套值得赞赏的试卷。

高考试题应该如何出?有人说,高考试题是大学老师出的,目的是为了大学选拔人才。高考的目的是选拔,这个固然不错,但是也要考虑到考查对象是中学生,还要考虑中学语文的任务。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考查的内容不能超出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学语文只能完成最基本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高考试题就要在学生的认知能力内拟设,所拟试题最好能够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海试题只有三大内容,即阅读、名句默写、作文,这样拟设试题显然对学生认字、写字和懂得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文化知识等方面没有足够的考查。认字、写字和懂得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文化知识可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呀。全国试题在这些方面比上海做得稍好,但还不够。湖北试题做得就全面一些,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紧扣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考试大纲是考试指南,规定了考试的范围、学生应该在不同方面达到的等级。如果试题内容超出了考试大纲,那就是主管考试的部门说假话,会对考试大纲的公信度产生严重负面影响。2014年的试卷所有内容都没有超出考试大纲;不仅如此,2014年考试大纲上新增的内容,如《孟子》的有关内容、对辛弃疾《破阵子》的识记,试题中都出现了。

2.紧扣课本。1、2、5、15、等小题的内容直接来自课本,20、21小题的内容与课本有关。紧扣课本是湖北高考试题的优良传统。像上海等地的试题,试题内容几乎与课本无关,从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看这样拟题似乎没有问题,但是高考还有学习指挥棒的作用,高考的考查对象是中学生,他们大部分学习时间处于未成年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果高考内容不涉及课本,或者涉及课本的内容过少,这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未成年人就可以不认真学习课本,甚至不学习课本。

3.回归“语文”,强调应用。中学语文的任务是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与表达是学生学习语文须获得的两个终极能力,但是在中学阶段,学生仍然有识字、写字的任务,还须积累一些语文常识,这样就有必要在高考中考查这些内容,以督促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湖北省高考题对这些方面内容的考查,强调的是最普通最一般的东西,并没有出现偏题怪题,体现的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即使是对语法知识的考察,也是考查对日常交流中最常见语病的辨析。正确使用句子,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适当考查这方面的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第五大题语言文字应用题,既考查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又考察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与考查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一点也不矛盾,更何况试卷的大部分篇幅仍然是阅读(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对文言文的阅读,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对文学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和表达(作文)两大内容。

4.作文的“度”把握得非常好。高考作文应该怎样考?我觉得考察作文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个表达能力又体现为思辩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考查作文来选拔学生,不是看哪些学生能够写,哪些学生不能写,而是要看哪些学生思辩更深刻,想象更精彩。这样考查作文的前提就应该是让所有的考生,至少是绝大多数考生有话说,而不是让很多人不知道怎样说,甚至说不出。2014年湖北作文题就能够做到考生“有话说”,即审题难度很低。作文题材料如下: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本题不论是从问者的角度归纳感悟,还是从答者的角度归纳感悟;不论是从留在山脚者的角度归纳感悟,还是从继续爬山者的角度归纳感悟;不论是从在山腰流连者的角度归纳感悟,还是从来到山顶者的角度归纳感悟,都可以得到紧扣材料的立意,写走题还真不容易。这就做到了让每个考生都有话说。但是每个考生的感悟不可能是一样的,思辩的程度肯定会有差异,驾驭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肯定会有所不同,于是表达能力的差距就显现出来。

我们来看2014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材料。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对于思想深刻和表达能力强的考生来说,这道作文题能够让他们展现才华。但是这道作文题思辨性太强,哲学意味太重。对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和对方式方法与目的的关系的论述,恐怕不少学生很难把握好。这样的作文题不大适合中学生,让大学生或者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来写倒是不错的。

总的来说,2014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是一套优秀的语文试题,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既有利于大学选拔人才,也能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对激励、指导中学生学习语文是有帮助的。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中]

猜你喜欢

小题课本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