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探究式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2014-08-30张文杰

考试周刊 2014年54期
关键词:探究问题探究式学习设计原则

张文杰

摘 要: 探究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直接决定着探究式学习的质量。探究问题主要从现实生活和学科内容中获得,在设计时应遵循学生的客观经验、认知水平,以能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探究问题 设计分类 设计原则

探究式学习始于问题,好的问题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带入奇妙的探究世界,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但现实教学中,教师对于探究问题的认识不够,往往随意设计一些问题,结果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进而使学生对探究式学习产生怀疑。基于此,笔者对探究式学习中的问题设计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探究式学习及探究问题

1.探究式学习

目前,探究式学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表述:“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1]

探究学习是学生从各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2]。

从以上定义可知,探究式学习主要指学生围绕问题探索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知识、发展各种能力的学习方式。

2.探究问题

探究式学习始于问题,整个探究过程围绕着问题展开。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及解决的可能性三个特征。通过探究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示探究式学习的方向。探究问题要富有创新性、发散性及探究性[3]。可见,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作为探究问题的。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分类

探究问题的设计分类是多样的,通过探究问题的解决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概括起来,探究问题的设计有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设计及所学学科领域的问题设计。

1.生活中的探究问题设计

生活中处处有问题,细心的人能根据生活现象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式学习一般不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而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科学素养[4]。比如:某市煤气涨价,家长纷纷抱怨。一同学(小学六年级)根据这一生活情境,提出“现在烧一壶水用煤气合算还是用电更合算”的探究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之下,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通过该问题的探究,学生不仅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而且提高了节约能源的认识,并根据探究结果,建议家长使用更节能的烧水方式。

这些探究问题源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一般由学生提出。学生对此有很大的探究热情,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从而保证探究效果。此外,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探究问题,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好奇心及对熟悉情境的质疑精神。这类探究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学生正确的探究方向。

2.学科中的探究问题设计

探究式学习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主要用来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探究问题可由学科知识转化而来。那么学科中哪些知识内容可以作为探究问题呢?笔者认为,一是学科中有固定结论的重点内容,比如:初中数学中圆的周长公式。如果采用传统学习方式,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周长公式,再让学生运用公式求解一些试题,如果学生能正确解决试题,我们就认为学生掌握了该公式。但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真的掌握了圆的周长公式了吗?我们发现,学生只是记住了该公式,能模仿应用,没能真正掌握,时间长了,就忘记了。这个内容可以转化为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方式学习,提出“圆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探究,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材料,如半径为1cm、2cm、3cm的圆、直尺等,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归纳出圆的周长公式。比较这两种学习方式,我们发现通过探究式学习的学生更积极主动,由于结论是学生自己探究、归纳出来的,因此,能更好地掌握。二是学科中存在争议的内容,一般社会科学类课程(如历史、政治学科)中比较多。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像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只要提起这个人,教科书也好,历史文献也罢,都骂他是刽子手、卖国贼。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对李鸿章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来源于学科中的探究问题要反映教学目标,即探究问题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提出来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直接提出问题供学生探究,也可以根据学科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

三、探究问题的设计原则

由上可知,探究问题可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学科,那么,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是一个好的探究问题呢?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探究问题应满足以下原则:要符合学生的客观经验、认知水平及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符合学生的客观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以客观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周围环境互动主动建构知识。当学习的新知识符合客观经验时,就发生同化的过程;当学习的新知识与客观经验不符合时,就修改已有的客观经验,发生顺应过程。有意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当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的客观经验相联系时,才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学生不是一张空白的白纸或者未成形的蜡,教师可以任意地作画或塑造,而是以已有的客观经验为基础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启示我们在设计探究问题时,探究问题应该符合学生已有的客观经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之中,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认知水平指个体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等因素有关,是影响人们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之一。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问题不应该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下,这样的探究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解决,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没有帮助;探究问题也不能过于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探究问题太难了,学生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也解决不了,认知上不能获得发展,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所设计的探究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即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应该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上。如一节公开课《小桔灯》,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小姑娘的外貌描写”的有关内容之后,进入第二重点:行动描写及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先布置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的词语:“登上(凳子),想摘(电话)……”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然后布置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些词语的作用。教师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几乎没有探究过程就很快大声说:“我认为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课后获知是学生在预习时就在课文、其他辅导材料中获得了“标准答案”。因此,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问题,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对学生的发展要有意义

对学生的发展主要指通过探究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场面上热热闹闹就行了,而对学生能否从探究问题的解决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关心。新课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是作为众多课堂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出现的,就是为了改变我们传统听—讲式教学方式的不足。因此,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启示我们所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能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探究问题的解决在知识和技能上获得提高。

综上所述,探究问题作为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该知道,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拿来探究,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或者学科中选择切实可行的探究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而不流于形式,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4]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徐学福.探究问题的内涵及其形成[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36-39.

[3]邝权安.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核心:问题的有效设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1):47-49.

猜你喜欢

探究问题探究式学习设计原则
变式递进设问 探究问题本质
谈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谈数学课后探究问题的设计
浅谈化学课外小组活动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