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开花结果
2014-08-30刘高升
刘高升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传授外,还要强化学生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和价值观逐步定性的时期,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法律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便显得极为重要。
一、依据日常生活,打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特点,为学生创设法制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得到切身感受。小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因而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但是如果教师能运用好知识迁移及图示理论,将日常生活与课堂知识完美结合,那么便会大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努力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于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老师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并了解它的危害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法制教育。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建立模拟法庭,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原告、法官、被告等,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如“远离毒品”、“远离网吧”等,通过一系列的演讲比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做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
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教师在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更用心、更用情,认真备课,专心上课,努力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而要想在小学语文课中渗透法律教育,就更需要教师有效设计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外,还要能筛选内容,将语文知识和法律教育灵活对接,并做出有效的设计和预测。另外教师还要抓住重点,对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鼓励学生自己探究,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现在很多新课程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教师讲得并不多,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很好,这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设计,教师可以恰到好处地控制知识量,在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同时,还为学生留了大量的自我探索时间,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依托语文教材,深化法律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当然,其中也不乏可用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对于这些素材就需要教师适时挖掘,将教材内容和法制教育相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对此,教师可以抓关键词进行教学,如“赡养”,在教授这个词时就可以将其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二者的含义,并让学生用这两个词造句,帮学生理清二者间的区别。同时老师还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一些与此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从小树立尊敬父母的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个别句子进行引导,例如在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可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一句,让学生明白邱少云在这过程中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体悟到邱少云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四、拓宽视野,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对于小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因为教材中的文章是有限的,不能充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教材之外寻找其他途径加强对小学生法律道德的培养。可以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后,通过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布置一些与法律知识有关的拓展作业,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感受法律制度,如《凡卡》一文就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在课后去了解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然后再在课堂中进行探讨,以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可以选择在班会课上,也可以选择每学期的开始和结束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生守则》等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