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唯一出路
2014-08-30徐迎春
徐迎春
教育没有完美,也不应有完美,义务教育阶段更应如此!仔细想想:是不是我们对教育的追求太完美了?所以我们疲惫了、茫然了、浮躁了、没有信心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或许到了该静思的时候了,以下是我结合我们学校在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教育怪圈谈一些想法。
一、当前教育怪象
1.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儿童节前夕,教务处组织了迎“六一”书法展、少先队组织了文艺汇演、家委会组织了才艺家庭,诸如此类的活动在校园处处开花,不同时间、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全部落在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头上,甚至还在时间、地点、参加对象等方面产生了冲突。为什么同一主题的活动不由同一部门策划,其他部门分解落实呢?恐怕是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缘故吧。
2.合作重形式轻需求
合作的意义在于高效,即操作的便捷性和工作的成效性。一般来说,教务处分管大课间活动,德育处则对大课间的活动进行检查与考核。例如,在一次不需开展户外活动的雾霾天气,由于两个部门未事先协调好,导致大课间进场音乐正常响起,使班主任和学生不知所措。事实上,教务处一个部门就可以高效地完成这项活动,二者一起协作反而使问题变得复杂了,在这里合作就流于了形式。
3.教育信念缺失异化
改革需要解放思想,而实施则需要统一思想,教育一线的老师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坚守着、忙碌着,但所有部门、所有老师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应该各有各的原因,但是或许也正因如此,造成了对于同一教育信念的缺失,进而引起执行过程的延长和执行效果的不佳。对此,我们需要反思。
4.评价无体系不作为
评价教师只看考试,评价部门只看活动是否丰富,评价家长只看是否支持学校工作,评价单一不成体系,难以实施。从绩效考核的结果和过程性资料来看,不难发现教育评价几乎没有构建体系,更多的是一种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积极意义。一个发展中的学校如果没有科学完善的评价系统,就很难发现真实的问题和原因,更难以对症下药进行解决与改革,进而无法推动学校和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整合的方法策略
对于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与时俱进,新旧更替。所以当下刻不容缓要做的事情就是改革。那么到底该如何改革呢?依据近几年的改革经验,当下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换新鞋,走新路”,即用“整合”的手段彻头彻尾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那么该如何整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整合教育思想
实现多元并存、开放融合的教育观。事实上,不同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同处在于践行教育思想的理念。一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在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融百家之长,但一定要遵循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始终践行自己的办学思想。因为没有统一的思想,就没有“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团队力量。整合教育思想是改革的前提条件。
2.整合职能部门
部门的划分标准有很多,各有其优缺点,但不管怎么分,高效管理始终是划分部门最核心的依据。从这一点出发,企业管理层面的划分,对学校传统的部门划分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为这样能使学校层面的管理架构清晰可见,也会使各部门分工明确,人才得到合理配置,进而提升学校的办事效率,消除本位思想,有利于大局观的形成。
3.整合教育资源
一般来说,按空间分,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网络资源等;按群体分,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等;按性质分,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活动资源、课程资源、环境资源等。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先从划分的角度思考,分出主流学科和渗透学科,这样有利于学科、社团、环境等课程之间的整合,节约课时。过去都说小学教师是“万金油”,其实老师在通识化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也应该是“万金油”, 通过人力资源整合将常见教育软件使用、基本教育原理等通识性知识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功,解决专业化人员“忙”得没有时间发展专业,没有时间创新研究的客观问题。
“整合”一词来源于西方学术用语,经过行为主义代表之一的帕森斯理论阐述后,被广泛使用到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近几年,为了推动改革,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也越来越多。而企业“整合”后的优势、民办学校“整合”后的发展,则可作为公办学校利用“整合”来“改革”一种经验,促进公办学校甩开枷锁自主发展。我坚信:整合就是减负,整合就是高效,整合就是改革,经过整合后,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得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