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汽车专业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研究
2014-08-30温福军郭海龙刘越琪孟国强
温福军+郭海龙+刘越琪+孟国强
摘 要 针对中高职汽车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中出现问题,根据珠三角岗位能力调研对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将汽车的职业能力分为6个等级,从经验能力到策略能力,对中高职培养的职业能力及目标进行界定,以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模块接口为基础,构建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架构、课程标准开发流程和课程领域内容。
关键词 中高职;汽车专业;课程衔接;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25-04
一、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是同一个类型的教育,具有同样的规律和特点,但三者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定位上有明显的区别和特点。笔者认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特征,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区别就在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同:中职主要培养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技术应用能力、统筹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策略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层级的区分和界定。当然不同层级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有主辅之分[1]。
根据对珠三角汽车后市场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将汽车运用技术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6个等级,由1级到6级,职业能力从经验能力到策略能力,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层级界定如图1所示。
二、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接口研究
(一)中高职运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接口条件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要衔接整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不同层次课程之间能够找到比较明确的界限;二是不同层次课程之间存在良好的接口。为此,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基于汽车后市场汽车运用技术职业能力模块库,分析汽车类职业岗位对中高职毕业生的不同能力要求,划分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等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这样不仅避免了三者之间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或者没有连续性,而且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的界定
针对不同层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中职的培养目标为中级技能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表1为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同时也是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和依据。
(三)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模块接口
根据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需要,针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向的3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维修服务顾问、保险与公估,本课题研究拟定了10个典型工作领域,对应具体10个职业大类。
基于10个职业大类调研情况分析,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将每个职业大类分为6个等级,每个等级有相应专门化方向的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专业能力;1~3级模块培养学生能胜任企业第一任岗位群,3~4级能胜任第二任岗位群,4~5级能胜任第三任岗位群,5~6级能胜任第四任岗位群。从职业学习角度,横向上每个职业大类的每个级别对应有相应数量的模块,纵向上每个级别对应有10个典型工作领域相应数量的模块。能力模块库包括190个职业专用能力模块,30个职业通用能力模块,25个职业关键能力模块,共255个模块,如表2所示。
三、中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与课程标准开发
(一)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架构
现行的中职升高职学制是“3+2”模式,即中职学生经过3年学习毕业后通过相应的考试(专升本),进入高职院校进行2年的对口专业学习,毕业后取得高职毕业文凭[2]。而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有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许多学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3]。根据企业职业活动,按照工作岗位的发展、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样能避免中、高职培养目标界定不清、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宏观上采用建构模式,分文化基本素质课程的衔接和专业课程的衔接。图2是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架构。
(二)汽车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开发流程
项目组借鉴英、德汽车职教经验,同时,对珠三角地区汽车后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和分析,明确汽车后市场职业能力的内涵和指向,据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组按照汽车后市场职业岗位的要求及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规律,对不同层次的知识、技能课程模块进行设计,将“职业能力模块库”融入课程体系,并注意模块之间的补充、完善、沟通和贯穿;同时,将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组合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平台课程和特色技能平台课程,将职业能力嵌入课程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定位,利用职业能力模块库,遵循整合性、整体性、独立性、简洁性、相关性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三)汽车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关系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梳理与汽车后市场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顺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或工作顺序等,对这些能力进行排列,设计能力发展顺序,并以此为课程展开依据,实现三证融合于中高职衔接中,具体见图3所示。
(四)中高职衔接课程类型构建
目前职教课程门类划分有学科模式和任务模式,职业院校最好选择任务模式,这样可以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非学科体系[4]。本研究认为,在构建职教普教立交桥大背景下,若能将学科模式和任务模式根据职业、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学生终身教育和发展。本研究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设置了“四型并存”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将“工作过程(技能获得)”与“学习过程(知识获得)”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工作体系做好准备。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课程不能完全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依据,设计项目任务,该任务有别于工作任务,将知识和技能完全融合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课程:与简单的工作任务相对应,以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为目标,以真实生产任务的完成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以实训周的形式进行。
拓展性学科课程: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无法与工作任务相对应,是按照学科知识本身的相关性进行组织的。
(五)汽车运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领域设计
项目组通过分析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认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而能力和经验的在校获得,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因此,建议将课程的主体设计为从“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刘越琪,孟国强,郭海龙.能力核心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构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76-100.
[2]张怡斌.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探析[J].教育探索,2013(3):15-17.
[3]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23-27.
[4]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22-27.
摘 要 针对中高职汽车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中出现问题,根据珠三角岗位能力调研对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将汽车的职业能力分为6个等级,从经验能力到策略能力,对中高职培养的职业能力及目标进行界定,以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模块接口为基础,构建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架构、课程标准开发流程和课程领域内容。
关键词 中高职;汽车专业;课程衔接;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25-04
一、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是同一个类型的教育,具有同样的规律和特点,但三者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定位上有明显的区别和特点。笔者认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特征,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区别就在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同:中职主要培养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技术应用能力、统筹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策略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层级的区分和界定。当然不同层级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有主辅之分[1]。
根据对珠三角汽车后市场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将汽车运用技术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6个等级,由1级到6级,职业能力从经验能力到策略能力,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层级界定如图1所示。
二、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接口研究
(一)中高职运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接口条件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要衔接整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不同层次课程之间能够找到比较明确的界限;二是不同层次课程之间存在良好的接口。为此,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基于汽车后市场汽车运用技术职业能力模块库,分析汽车类职业岗位对中高职毕业生的不同能力要求,划分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等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这样不仅避免了三者之间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或者没有连续性,而且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的界定
针对不同层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中职的培养目标为中级技能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表1为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同时也是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和依据。
(三)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模块接口
根据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需要,针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向的3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维修服务顾问、保险与公估,本课题研究拟定了10个典型工作领域,对应具体10个职业大类。
基于10个职业大类调研情况分析,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将每个职业大类分为6个等级,每个等级有相应专门化方向的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专业能力;1~3级模块培养学生能胜任企业第一任岗位群,3~4级能胜任第二任岗位群,4~5级能胜任第三任岗位群,5~6级能胜任第四任岗位群。从职业学习角度,横向上每个职业大类的每个级别对应有相应数量的模块,纵向上每个级别对应有10个典型工作领域相应数量的模块。能力模块库包括190个职业专用能力模块,30个职业通用能力模块,25个职业关键能力模块,共255个模块,如表2所示。
三、中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与课程标准开发
(一)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架构
现行的中职升高职学制是“3+2”模式,即中职学生经过3年学习毕业后通过相应的考试(专升本),进入高职院校进行2年的对口专业学习,毕业后取得高职毕业文凭[2]。而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有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许多学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3]。根据企业职业活动,按照工作岗位的发展、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样能避免中、高职培养目标界定不清、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宏观上采用建构模式,分文化基本素质课程的衔接和专业课程的衔接。图2是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架构。
(二)汽车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开发流程
项目组借鉴英、德汽车职教经验,同时,对珠三角地区汽车后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和分析,明确汽车后市场职业能力的内涵和指向,据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组按照汽车后市场职业岗位的要求及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规律,对不同层次的知识、技能课程模块进行设计,将“职业能力模块库”融入课程体系,并注意模块之间的补充、完善、沟通和贯穿;同时,将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组合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平台课程和特色技能平台课程,将职业能力嵌入课程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定位,利用职业能力模块库,遵循整合性、整体性、独立性、简洁性、相关性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三)汽车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关系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梳理与汽车后市场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顺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或工作顺序等,对这些能力进行排列,设计能力发展顺序,并以此为课程展开依据,实现三证融合于中高职衔接中,具体见图3所示。
(四)中高职衔接课程类型构建
目前职教课程门类划分有学科模式和任务模式,职业院校最好选择任务模式,这样可以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非学科体系[4]。本研究认为,在构建职教普教立交桥大背景下,若能将学科模式和任务模式根据职业、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学生终身教育和发展。本研究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设置了“四型并存”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将“工作过程(技能获得)”与“学习过程(知识获得)”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工作体系做好准备。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课程不能完全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依据,设计项目任务,该任务有别于工作任务,将知识和技能完全融合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课程:与简单的工作任务相对应,以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为目标,以真实生产任务的完成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以实训周的形式进行。
拓展性学科课程: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无法与工作任务相对应,是按照学科知识本身的相关性进行组织的。
(五)汽车运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领域设计
项目组通过分析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认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而能力和经验的在校获得,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因此,建议将课程的主体设计为从“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刘越琪,孟国强,郭海龙.能力核心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构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76-100.
[2]张怡斌.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探析[J].教育探索,2013(3):15-17.
[3]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23-27.
[4]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22-27.
摘 要 针对中高职汽车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中出现问题,根据珠三角岗位能力调研对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将汽车的职业能力分为6个等级,从经验能力到策略能力,对中高职培养的职业能力及目标进行界定,以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模块接口为基础,构建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架构、课程标准开发流程和课程领域内容。
关键词 中高职;汽车专业;课程衔接;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25-04
一、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是同一个类型的教育,具有同样的规律和特点,但三者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定位上有明显的区别和特点。笔者认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特征,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区别就在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同:中职主要培养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技术应用能力、统筹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策略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层级的区分和界定。当然不同层级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有主辅之分[1]。
根据对珠三角汽车后市场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将汽车运用技术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6个等级,由1级到6级,职业能力从经验能力到策略能力,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层级界定如图1所示。
二、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接口研究
(一)中高职运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接口条件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要衔接整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不同层次课程之间能够找到比较明确的界限;二是不同层次课程之间存在良好的接口。为此,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基于汽车后市场汽车运用技术职业能力模块库,分析汽车类职业岗位对中高职毕业生的不同能力要求,划分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等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这样不仅避免了三者之间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或者没有连续性,而且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的界定
针对不同层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中职的培养目标为中级技能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表1为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同时也是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和依据。
(三)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模块接口
根据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需要,针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向的3个专门化方向——机电维修、维修服务顾问、保险与公估,本课题研究拟定了10个典型工作领域,对应具体10个职业大类。
基于10个职业大类调研情况分析,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将每个职业大类分为6个等级,每个等级有相应专门化方向的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专业能力;1~3级模块培养学生能胜任企业第一任岗位群,3~4级能胜任第二任岗位群,4~5级能胜任第三任岗位群,5~6级能胜任第四任岗位群。从职业学习角度,横向上每个职业大类的每个级别对应有相应数量的模块,纵向上每个级别对应有10个典型工作领域相应数量的模块。能力模块库包括190个职业专用能力模块,30个职业通用能力模块,25个职业关键能力模块,共255个模块,如表2所示。
三、中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与课程标准开发
(一)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架构
现行的中职升高职学制是“3+2”模式,即中职学生经过3年学习毕业后通过相应的考试(专升本),进入高职院校进行2年的对口专业学习,毕业后取得高职毕业文凭[2]。而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有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许多学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3]。根据企业职业活动,按照工作岗位的发展、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样能避免中、高职培养目标界定不清、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宏观上采用建构模式,分文化基本素质课程的衔接和专业课程的衔接。图2是中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架构。
(二)汽车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开发流程
项目组借鉴英、德汽车职教经验,同时,对珠三角地区汽车后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和分析,明确汽车后市场职业能力的内涵和指向,据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组按照汽车后市场职业岗位的要求及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规律,对不同层次的知识、技能课程模块进行设计,将“职业能力模块库”融入课程体系,并注意模块之间的补充、完善、沟通和贯穿;同时,将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组合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平台课程和特色技能平台课程,将职业能力嵌入课程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定位,利用职业能力模块库,遵循整合性、整体性、独立性、简洁性、相关性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三)汽车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关系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梳理与汽车后市场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顺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或工作顺序等,对这些能力进行排列,设计能力发展顺序,并以此为课程展开依据,实现三证融合于中高职衔接中,具体见图3所示。
(四)中高职衔接课程类型构建
目前职教课程门类划分有学科模式和任务模式,职业院校最好选择任务模式,这样可以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非学科体系[4]。本研究认为,在构建职教普教立交桥大背景下,若能将学科模式和任务模式根据职业、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学生终身教育和发展。本研究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设置了“四型并存”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将“工作过程(技能获得)”与“学习过程(知识获得)”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工作体系做好准备。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课程不能完全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依据,设计项目任务,该任务有别于工作任务,将知识和技能完全融合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课程:与简单的工作任务相对应,以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为目标,以真实生产任务的完成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以实训周的形式进行。
拓展性学科课程: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无法与工作任务相对应,是按照学科知识本身的相关性进行组织的。
(五)汽车运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领域设计
项目组通过分析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认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而能力和经验的在校获得,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因此,建议将课程的主体设计为从“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刘越琪,孟国强,郭海龙.能力核心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构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76-100.
[2]张怡斌.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探析[J].教育探索,2013(3):15-17.
[3]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23-27.
[4]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