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2014-08-29陈蔼
陈蔼
摘 要:在高职院校紧凑型的课程设置中探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可能性,从科学的角度去整合课程,原则是突出原本课程的共性部分,相辅相成地组合课程内容,如以图案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主线,配合以三大构成的逻辑、理性的对造型的分析和运用,以提高学生设计基础图形的设计应用能力。
关键词:图案 三大构成 整合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首要关键词,是整合。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基础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课时一直备受质疑,设计基础课程的地位也有日益边缘化的趋势。设计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最先接触的课程,也是日后从事设计行业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设计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哪些课程才能适应高素质实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是教改中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教学总课时与本科院校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抢课时。全国各高职院校的目前的状况存在有较大的差别,有的院校还保留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整个模式与高等院校纯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无异,设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无法凸显;有的院校大刀阔斧地把大部分设计基础课程都砍掉,直接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把本应基础课程里面解决的原理与技能问题通通交给专业课,导致学生对于设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往往机械而片面,不利于专业设计水平的后续发展。
因此,设计基础课程必须保留,但要进行相应的整合,避免出现耗时长和体系混乱等问题,如设计素描、图形创意、三大构成和图案设计等课程之间忽略了彼此的共性,课程内容出现大量的重复却又缺乏系统的联系。下面希望以图案设计和三大构成的结合,探讨一下基础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一、 三大构成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现状
以三大构成为基础理论的现代设计来自于西方早期的纯美术教育体系。构成主义1937年-1917年在俄国形成,主张排斥艺术的思想性、形象和民族传统,利用点、线、面等元素构成抽象的造型,最先出现在雕塑中,继而影响到绘画与建筑等艺术领域,并运用在实用美术设计方面。受其影响,上世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开设的设计基础课程中就有“体积空间练习”、 “质感练习”、“结构练习”、“结合练习”和“错觉练习”。后来日本把这些内容分别独立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三大构成主要内容包括:以点、线、面等抽象元素分析视觉现象和规律,用几何方式理解空间,并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追求形式的变化与视觉的感受,以理性的逻辑分析造型,排除具象形的干扰而采用几何形、单纯形进行变化、组合、排列等研究与训练。通过原理的理解和技巧的训练可以较快地表现出所需要的视觉效果,而不需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慢慢领悟到相关的技巧奥妙。
20世纪80年代,三大构成被正式引入到我国的现代艺术教育中,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教学中没有把三大构成放在西方现代艺术的知识体系里作出深入系统的思考,没能从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三大构成简单化、机械化生搬硬套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构成知识的理解与美感的培养。
二、 图案设计在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变化
在我国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图案教学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度成为工艺美术(现称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自从三大构成被引入,图案课程的地位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案作为装饰基础中最传统的组成部分被忽略、取消或者只作为选修课程。图案教学在中国已经存在了有半个世纪之久,本身就有着系统的图案基础教学理论和教学流程。构成课程无疑是对推动我国实用艺术设计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开拓也起到积极的影响。但是,将图案教学视为过时,将三大构成教学取代图案课程,就等于以西方艺术观念与风格取代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风格,否定自己的风格,堵住了民族设计的发展之路。
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张道一教授在苏州大学百年校庆时讲道:“我劝艺术学院的师生应该继承‘苏丝工艺系的传统,不要轻易放掉‘图案。中国的设计艺术要上去,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作为我国艺术界的著名学者,此番话正点中目前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要害之处,一语中的。
张道一教授在《图案概说》一文中指出基础图案的任务是(1)透过工艺制约,认识装饰艺术的共性;(2)培养和提高意匠的想象力和表现力;(3)综合研究中外古今的装饰纹样,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4)掌握和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法则;(5)研究纹样的造型、构成、组合和色彩,以及器物成型的线与形;(6)从生活和大自然中吸取养料,积累设计素材。图案设计的应用还需要解决材料、工艺、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由此可见,图案设计课程是一门注重设计思维培养和设计实操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基础课程。
三、 图案设计与三大构成之间的联系
有观点认为,“存在有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一是传统的以图案为设计基础的教育体系,一是以西方三大构成为设计基础的教育体系,前者以图形、图案为最基础的训练,培养学生感性的认识方法,是一种偏重于艺术训练的教育体系;后者则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等所谓的三大构成理论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和运用规律,它偏重于技术的掌握与运用的一种能力训练。”①
图案设计与三大构成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图案设计对于美的表达更侧重于感性成分,更加注重形象、寓意和象征的表现方式;三大构成对于美的追求更为纯粹,抽离出形象之外,研究视觉要素的美学规律,强调视觉感受。
图案与三大构成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的同时,也是相互关系的,两者对于形式美、规律性和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傅抱石在1934年编译日本的《基础图案学》中就明确指出: “图案构成三本质为:点、线、面、体(立体)等形象以及变现此形象的色彩……”可见图案与构成之间存在交集。雷圭元先生早年在研究日本、欧洲有关图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的图案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探索,对中国的传统纹样有深刻的见解,著有《图案基础》(1963年出版)和《中国图案作法初探》,这些论著以中国传统图案为主线,融汇了中外传统图案源于生活的美的法则与图案构成的基本理念。雷先生在《图案基础》中就有对图案基础的简明论述,图案基础包括三方面:一、造型;二、构图;三、色彩。他强调图案语言的“民族化”、图案技巧的“装饰化”是图案的特点,他结合实践教学的经验,大量列举了我国的古代图案,如彩陶、太极等多具有的点、线、面抽象图案中的母体,由此说明图案的原理和法则,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图案学基础理论。
其实,国外设计教育中通用的三大构成,完全可以成为图案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有益补充与参照。三大构成可以对图案规律进行归纳与新的总结。三大构成长于理性的分析和分解,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这种近乎数理化的图形推理方式,往往感觉枯燥、机械、乏味和难以理解。填格子、或者是从一个形象变异到风马牛不相及的另外一个形象,为的是什么缘由?练习作业按要求完成了,不代表对原理理解了。结合图案设计中对于具象形象变异的规律和渊源来理解构成的原理,学生能从生活与历史中找出相应的案例帮助理解。在进行习题训练的时候也会更有趣味。
在构成教学当中渗透图案设计的讲授,一方面有利于传统美学的弘扬,另一方面图案注重美感提炼和象征的特征,正好弥补了目前设计构成教学中盲目机械的图形堆叠与漫无目的的怪异变形等问题。传统图案中从寓意、象征、理想化等目的出发,对造型进行夸张、简化、添加等变形,有助于学生对于构成概念和规律的生动理解,有利于增加作品的艺术内涵。
三大构成是对造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对图案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图案设计教学中结合构成知识作为背景,用构成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有利于从具象造型到图案的美化提炼;结合构成原理对民族图案进行分析,同时加深了对构成知识和图案知识的理解,使设计构成训练目的更为明确,更具有实用性。以逻辑思维去体悟图案中形的变化、组合、排列等方式,通过构成中的渐变、重复、节奏、均衡等形式美感规律对图案进行整体构思,更为主动地去解决具象形态的装饰化创造与组织,有利于作品的完整性;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对图案进行理性的量化分析,运用美学规律梳理图案的表现手段与方法,都将有助于找出更佳的图案设计方案。
小结
在我们对于偏重理性的构成教学和偏重感性的图案教学之间的差异有了清晰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大多会思考谁去谁留的问题。教学课时总体规划的限制,决定了两门课程不可能按照单独的模式分别地去进行;而去掉哪一门,都感觉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缺失。所以,在此仅想提出建议,把两门课程有机融合起来,优势互补,既节约了课时,也有利于知识与技巧的梳理、系统化。在课程整合的具体实施中,将引发更多的问题与思考,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汪大伟,胡建君.“岁寒三友”的理念——图案、三大构成、艺术设计及其它[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