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中飞翼比德尔鲍姆的“双手”
2014-08-29王学鹏文晓华
王学鹏 文晓华
摘 要: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1919年出版的《小城畸人》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其中“手”的故事刻画了一批令人难以忘怀的畸人形象,也反映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扭曲现象。本文将以《小城畸人》中的第一个故事飞翼比德尔鲍姆的“双手”为例,一方面剖析因手而成为畸人的孤独及原因,另一方面探讨安德森对手的态度以及想要揭示的当时社会的生活本质,并希望对现实生活有所启示。
关键词:畸人 孤独 挣扎 希冀 启示
一、引言
舍伍德·安德森是20世纪美国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对后期作家影响很大,如海明威,威廉福克纳, 塞格林等都尊称他为导师。他的杰出著作《小城畸人》更是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探视了小城背后巨大的美国社会的复杂心态和现实。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亲身经历者,他摆脱了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表象描写,把视角转向了遭受工业文明冲击的小镇人民的内心世界,努力刻画那些挣扎奋斗的、迷茫痛苦的扭曲心灵。在其描写的25个故事中,他对手却情有独钟,如在“手”,“思想者”,“死”,“成年”等短小故事中,都对手进行了细微的刻画。而以“手”作为标题的故事中,这双手汇聚了个人与社会,美好与“丑恶”复杂矛盾的心态。通过手的辛勤劳作,我们可以创造美好的世界,但这手也会使我们成为异化的畸人,为社会所排斥。
二、既被庇佑又被诅咒的双手
飞翼比德尔鲍姆的双手是非常灵巧,富有创造力的。在温士堡,这双手非常引人注意。“凭着这双手,飞翼比德尔鲍姆在一天中采的草莓,高达一百四十夸脱。这双手成为他显著的特色和他声名的源泉”。 在故事的结尾也写道“他把灯移到一张矮凳上,开始拾起面包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一粒粒的送到嘴里”这也足见其动作的灵活。他的这双手,除了灵敏之外,也曾是满怀爱心,是表达情感的双手。“他的手伸来伸去,抚摸着孩子的肩膀,把玩这蓬乱的脑袋”“在他双手的爱抚下,孩子们心灵里的怀疑和眩惑消失了,他们也开始做梦了。这赋予魔力般的双手曾给予学生多少安慰和希望下。对他来说,这双手就是表达感情,与外界交流,创造自我美满生活的双手,是他生活的一切。但这双灵巧而又有爱心的手却同时也被诅咒着,使他成为俄亥俄州瓦恩斯堡小镇下的一位畸人。由于他因触摸学生来表达自己爱的方式被人误解为对孩子的性侵犯,在大雨之夜被当地农民赶出了城来到了瓦恩斯堡小镇。在瓦恩斯堡小镇的二十年里,他总是诚惶诚恐,被种种狐疑所困惑,因而非常神经质的藏好那双手,被小镇中的农民视为畸人。在受到如此打击之后,这双手渐渐地失去其表达情感的功能,孤独感也随之笼罩他生活的各个角落,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也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三、孤独和异化的手
舍伍德·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描绘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畸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孤独。这些畸人在表达和交流上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不能很自然的表达情感,交流思想。这种孤独在当时20世纪社会中是被人诅咒和排斥的,不像19世纪很多伟大的诗人作家反而崇尚这份孤独,如梭罗喜欢在瓦尔登湖的寂寞愉悦时光,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湖畔享受的孤独感。飞翼比德尔鲍姆那双手的孤独主要深受社会因素的制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期。机械化正在逐渐取代原有的手工业和农业,日新月异的工业革命在带给这些小镇飞速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沦丧和传统价值的流失。人们开始追求的金钱观和利益观成为了生活的主导,因而人们之间的温暖和关爱,彼此之间的交流逐渐淡化,变得彼此冷漠。这种特定的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以往价值体系的崩溃,而且新的理念尚未建立,因而畸人的形成和孤独异化的双手就随之产生了。当然这双异化的手还受到西方社会文化传统习惯的限制和约束。用手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下很自然的会被误解为性侵犯,这种行为是不允许和不道德的,因为同性之间表达彼此的爱是不应该有肢体接触的,否则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这一点在塞格林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也有类似的场景,当霍尔顿半夜醒来时,发现他的老师安东尼正坐在床旁抚摸着他的头发。但他起初并不把他当作老师对学生的爱护,而是很自然地把他的行为理解为性侵犯。因而在受到指责后甚至被赶出原来的小镇后,他产生了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不再向别人流露感情。孤独犹如一道高墙,把他和周围的环境、社会完全隔离开来,使他得不到关爱,这也是产生其他“畸人”的重要原因。这些畸人追求他们自己的个人真理,并以他们自己的真理、价值观生存。然而不幸的是,这些真理违背了当时的社会传统和文化,导致他们最终成为了畸人。正如他在开场白“畸人志”所讲: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了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变成为畸人。他拥抱的真理变变成虚妄。理智在社会传统下显得黯然失色,一无是处。可见阻扰飞翼比德尔鲍姆的那道墙正是那些所谓正道道德观念,使他最终丧失了通过语言和行动将自己爱表达出来的能力。当然对于他个人而言,他也有其软弱的一面。他虽渴望与别人交流,得到别人的关爱,但他自己又拒绝与别人交流。面对小镇里他人的嘲弄,他只是一言不语,压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勇敢的面对,吐露自己的心声。在这二十年里,他完全可以放开胸怀,勇敢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而不是活在过去的阴影创伤中。他完全有理由打破自己的那道墙,让他人的理解流入自己的心中,但他还是选择自我封闭,除了乔治·威尔德。
四、手的希冀
其实飞翼比德尔鲍姆并没有一直压抑着,他也在寻求解决的方式。他盼望着乔治·威拉德会来和他一同消磨时光。在跟他谈话时,他捏紧了拳头,打在桌子上或是打在他家的墙上。两人在田野散步时,他也设法找树桩和栅栏上的木板进行抨击。这一系列的动作反而让他说话更自在,并且更加舒畅。“桌子”,“墙”,“树桩”“栅栏”等都象征着束缚畸人的那些传统,他获得的那份舒畅正是追求自我真理,挑战传统的一种方式。之所以乔治·威拉德能成为他交流,表达情感的载体,部分原因是他在间接暗示威拉德要追求自己的价值真理。“他暂时忘掉了双手。慢慢地这双手溜了出来,放在乔治·威拉德的肩上”“你必须忘掉你所学到的一切,你必须开始做梦,从此你切勿听信旁人夸夸其谈”。在当时,威拉德跟其他人一样之所以没成为畸人,主要是因为他也受当时传统的极大影响,而且那时对他来讲,太年轻以至于经历的东西太少太浅,不具备成为“畸人”的特征。飞翼比德尔鲍姆的这双手是在间接告诉他:不要受传统习俗的制约,要有自己的理智,并且要有梦想,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这也为他摆脱传统束缚,慢慢走向成熟,并且离开温士堡追求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基础。其实飞翼比德尔鲍姆的一系列举动也是安德森本人的自我投射。在对工业文明憎恨的同时,他也在找寻个人问题的解决,希望通过个人自我的革新找寻人生的真理。这一思想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他放弃原有的事业和财富,毅然决然的到芝加哥开创他的文学创作事业。只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真正看清楚并调整好个人寻求的真理方式与整个社会、工业文明是紧密联系的,因而也说明了很多“畸人”的挣扎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五、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今日工业如此发达、自由开放的国度里,安德森笔下的那双“手”也在无形的向我们传递为人处世的社会原则和道理。手和语言一样,会交流和表达情感,就像飞翼比德尔鲍姆作为老师时的那双手一样,但在今日的教师教学当中,也要处理好用手来表达爱的这样一种方式。毕竟规约的传统文化习俗可以扼杀一双温柔善良的手。在自由开放的社会下,自由的宽泛也会超出其内在本身的意义,因而也会对老师的师德造成一定的影响。飞翼比德尔鲍姆的那双手的异化在当时有其社会根源,以及带来自己的封闭和孤独。试想在今日工业如此发达的社会,伴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留守乡村的老人和儿童也会感到困惑和迷茫,精神生活的贫乏也会让他们感到“畸人”的孤独感,正如小镇里的生活一样,而且城市的农民大众群体的那双双善良勤劳的手也在被人遗忘,走向边缘化,甚至被人歧视。但现代化建设远离不开那双双可爱的手,文明的建设和流传也离不开手的守望。因而在物质横流、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并唤起那些创造美好生活和社会但又令人遗忘的高尚双手,正是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双手,重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六、结语
安德森笔下的畸人不像奥康纳笔下那些真正有着病态的畸人。在书的开场白里,他也说过“畸人并不都可怕。有的有趣,有的几乎美丽”,甚至他笔下的畸人还是想不断争取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人物,如伊丽莎白·威拉德。《小城畸人》中有关手的前后反复的描摹,以第一篇故事《双手》中的“手”为线,结构串联了全部故事,深刻体现了安德森对手以及昔日手工业的深厚感情。他曾在《讲故事者的故事》里明确表示过对手工业的依恋之情。他认为文化是从工人手中产生的,手艺人是后世艺术家的始祖;对于外形的爱,对于物质的爱,全发轫于他们的手指之间,没有手的劳动,真正的文化和一切物质的产生都不可能。在飞翼比德尔鲍姆这双凝聚着勤劳,能够表达情感而又遭受异化和扭曲的双后背后,可见安德森跟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憎恨机械的文明,根本否定工业社会,对于工业未发达时的乡村田园生活时不胜向往和怀念的。
通过解读安德森笔下的手后,我们会很自然的同情造成手异化孤独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性,以及他个人对昔日手工业向往。但随着工业化步伐的迈进,手的孤独和边缘化也会有所突出,希望飞翼比德尔鲍姆这双“畸人”的手会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提示,不再上演更多的悲剧,而是让“畸人”以及他们的手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拥无限的美丽。
参考文献:
[1]Meyers, Jeffrey. Introduction to Winesburg, Ohio[M].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5.
[2]戴秋霞. 阻碍理解和沟通的“墙”:舍伍德·安德森作品分析[J].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3]顾冉. 浅析《手》中比德尔鲍姆畸化的原因[J].文学界,2010.
[4]舍伍德·安德森,吴岩译.小城畸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汪宁,吴菊芳.外语教育教学[J].语文学刊,2009.
[6]王青松.《小城畸人》艺术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9.
[7]张恒良.《小镇畸人》中畸人失语的原因探析[J].南京大学,2012.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