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源穴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

2014-08-29任建坤丁庆学王德学王静

江西中医药 2014年10期
关键词:病源羊肠线腺体

★ 任建坤 丁庆学 王德学 王静

(鹤壁市中医院 河南 鹤壁 458030)

根据新悉尼系统分类方法,我国目前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1]。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可伴肠上皮化生进而形成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本病现代医学并无针对性治疗方法。我科自2014年3月~2014年7月采用病根穴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4年7月经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6.54±3.26)岁;病程1月~9年,平均病程为(5.62±0.32)年;伴有糜烂(斑片或隆起)、出血、胆汁返流者36例;观察组51例,其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28±3.19)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5.89±0.63)年;伴有糜烂、出血、胆汁返流者3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杭州胡庆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号:YBZ00032004),4片/次,3次/日。观察组采用病源穴埋线治疗,病源穴是依解剖知识理论为主,突出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理论和技术手段,强调刺激病症部位的根源处,穴位代号统一为1、颈椎=C、胸椎=T、腰椎=L、骶椎=S;2、病源穴代号:将脊椎体分为中线点为2号穴,2号穴左侧为1号穴,2号穴右侧为3号穴,1、3号穴距2号穴1寸。

具体选穴如下:穴位取T6-2号穴、T7-1、3号穴、T8-2号穴、T9-1、2、3号穴。临床加减:嗳气吞酸者加T5-2号穴;胃脘胀满加重者加T8-1、3号穴;消化不良兼大便溏泻者加T11-1、3号穴、T12-2号穴。具体操作:备好埋线针及2cm长2号羊肠线若干,以75%乙醇常规消毒上述部位,术者戴医用口罩及消毒手套,以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埋线针快速垂直刺入病源穴,行针得气后缓慢出针同时将羊肠线缓缓推入穴位,确认针孔无羊肠线暴露后用创可贴保护针孔[2],10天一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疗效比较。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参照2012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制定纳入标准[3]:①症状: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反酸等;②体征:上腹部可有压痛或无明显阳性体征;③内镜检查: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样或结节状表现;④内镜组织病理活检示腺体萎缩。

2.2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年龄>70岁者;④过敏体质者除外;⑤对本研究药物及针灸治疗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者。

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判定标准[3]。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治疗后复查胃镜黏膜慢性炎症消失或明显减轻至轻度,病理组织活检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复查胃镜黏膜慢性炎明显减轻,病理组织活检证实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或好转2个级别;有效: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复查胃镜发生黏膜腺体萎缩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活检证实慢性炎症至少减轻1个级别,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恶化者,胃镜复查未见明显好转。

4 统计学方法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3个月后,疗效对比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论

现代医学对于引起萎缩性胃炎的具体机制并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色泽变淡、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减弱等病理改变[5]。因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现代医药治疗上没有很好的办法,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成药胃复春经过临床试验及多年临床观察,疗效尚可,因此本研究选用胃复春片作为对照组用药进行疗效对比。

而病源穴埋线是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手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病源穴的特点:(1)病源穴在人体分布非常广泛,且分布规律永恒不变,多数可以为局部或一个小的区域,也可以在某种神经或血管分布范围内远离病灶的一个点上,以接近神经根部为佳;(2)由于分布范围广,因此适用范围相应广泛,即有病症就有病源穴。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表现出胃痛、胃胀、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多数是由于胸椎小关节紊乱所致胸脊神经受压引起的神经炎性水肿,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与嗳气吞酸症状,病源穴恰好是胸脊神经所在之处,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平行或伴行刺激病源穴可以改善局部肌肉的紧张状态,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并改善血流速度,进而起到消肿止痛、消胀除满、舒经通络的作用,改善胃痛、胃胀及嗳气吞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羊肠线以异体蛋白形式植入病源穴时,通过植线时产生的各种理化刺激(局麻、针刺、放血等),达到炎症部位病理信息传递的抑制,使发生病变产生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刺激传导受阻,胃部神经得以修复;同时,植线后病灶局部血管轻度扩张,可显著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缺血缺氧的病理状态及恢复局部正常新陈代谢,促进淋巴回流,达到加速胃部炎症的吸收的疗效;另一方面,植入人体的羊肠线可间接提高血清胃肠激素水平,阻断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自身消化,从而使受损的胃黏膜得到及时、系统修复。病源穴埋线在人体除了有针刺腧穴的功效外,羊肠线持续在病源穴内给予物理和化学刺激,达到良好的持续疗效。产生了长久的刺激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符合《黄帝内经·灵枢》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的思想,故此病源穴埋线疗法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佳方式之一。

本研究表明,病源穴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突出,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大力推广运用。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2-386.

[2]黄鼎坚,庞勇.穴位埋线疗法[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2):119-128.

[4]柴一峰,蒋湘萍.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0-22.

[5]朱海涛.俞募配穴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11-12.

猜你喜欢

病源羊肠线腺体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羊肠线穴位埋穴治疗妊娠呕吐63例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喉痹候”导引法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治疗少腺体型乳腺癌的效果观察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胀候”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大便难候”“大便不通候”导引法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概述
高分子聚合物(PGLA线)—穴位埋线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