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2014-08-29方朝晖赵进东舒仪琼鲍陶陶王欢凌含鹏谢峰涛侍磊
★ 方朝晖 赵进东 舒仪琼 鲍陶陶 王欢 凌含鹏 谢峰涛 侍磊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3.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成年人群的糖尿病总体发病率估计为11.6%[1],糖尿病的防治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中以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为主,然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不到三分之一。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优势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全身调理、温和降糖”。经临床观察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经糖尿病常规降糖及联合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参芪降糖颗粒治疗,血糖控制更佳。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目前国内临床上有关评价糖尿病常规治疗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其有效性系统评价,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为检索的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1.2 干预措施与结局指标 对照组为糖尿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降糖颗粒。结局指标为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临床疗效的变化。
1.3 排除标准 数据有误、数据不完整或重复发表的文献;非RCT等统计方法不恰当的文献;通过电子检索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联合其他中药降糖药物干预的文献;观察组为参芪降糖颗粒联合其他中药降糖药物干预。
1.4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Pubmed 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检索-人工粗筛-阅读全文的方式获取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糖尿病”,“2型糖尿病”,“参芪降糖颗粒”。
1.5 文献筛选 两位研究者独立阅读题目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后,对可能纳入标准的试验审阅全文,确定最终是否纳入,如遇分歧则通过与第3者讨论决定,达成一致。
1.6 质量评价 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采用Jadad质量记分法进行评分。具体如下:随机(叙述了随机为1分,描述了具体随机方法加1分);双盲(叙述了双盲为1分,描述了具体双盲方法加1分);失访病例(描述了失访及失访原因为1分)。总分为5分,分数≥3分为高质量研究。
1.7 资料提取 制定“文献信息提取表”及“方法学质量评估表”[2],由1位研究者提取和录入资料,另1位研究者核对。意见不一致时与第3者讨论决定,达成一致。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研究类型、患者特征、治疗方法、测量结果、方法学质量评估工具中的条目等。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异质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1,P>0.1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3];P≤0.1且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高度异质性;P≤0.1且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中、低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4]。疗效指标采用区间估计,连续变量数据则整理表达为均数差(MD)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采用倒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的资料分布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发表性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共检索15篇文献,均为已发表的中文文献,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初筛出10篇文献,通过阅读全文,最终纳入7篇。
2.2 研究特征 本研究[5-11]纳入617例患者,均为在中国进行的RCT,基线资料可比。试验组均为糖尿病常规治疗+参芪降糖颗粒治疗,对照组常规降糖治疗。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所有纳入研究[5-11]的样本含量每组30~85例患者,平均44例,但对样本含量的估算均未描述。7项研究均提到随机,但均未描述随机的方法。无研究对结局评价者施双盲。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关于RCT的质量评价标准,7篇文献均为1分。见表1。
2.4 空腹血糖变化值分析 纳入的7项研究[5-11],分析显示存在明显异质性(P<0.1,I2=5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常规治疗加参芪降糖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空腹血糖[MD=1.06,95% CI(0.79,1.33),P<0.01]。见图1。
2.5 空腹血糖变化值倒漏斗图分析 对纳入研究[9-11]的空腹血糖变化值进行倒漏斗图分析,漏斗图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性偏倚。见图2。
图1 两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变化值分析
图2 两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变化值倒漏斗图分析
图3 两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2h血糖变化值分析
图4 两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2h血糖变化值倒漏斗图分析
2.6 餐后2h血糖变化值分析 纳入的7项研究[5-11],分析显示存在明显同质性(P>0.1,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常规治疗加参芪降糖颗粒可进一步降低餐后2h血糖[MD=1.17,95% CI(0.81,1.52),P<0.01]。见图3。
2.7 餐后2h血糖变化值倒漏斗图分析 对纳入研究[5-11]的餐后2h血糖变化值进行倒漏斗图分析,漏斗图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性偏倚。见图4。
2.8 临床疗效分析 纳入的5项研究[5-8,11],分析显示存在明显同质性(P>0.1,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常规治疗加参芪降糖颗粒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RD=-0.18,95% CI(-0.26,-0.11),P<0.01]。见图5。
图5 2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2.9 临床疗效倒漏斗图分析 对纳入研究[5-8,11]的临床疗效进行倒漏斗图分析,漏斗图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性偏倚。见图6。
图6 2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了糖尿病常规降糖治疗与糖尿病常规降糖治疗加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作用的有效性。在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值方面,加用参芪降糖颗粒与不使用参芪降糖颗粒相比,可进一步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建议推荐临床应用参芪降糖颗粒。有研究表明[12-14],2型糖尿病患者证型以气阴两虚为主。加用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参芪降糖颗粒(由人参、黄芪、生地黄、麦冬、天花粉、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山药、茯苓等组成)治疗,恰切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本研究的局限性:(1)虽然采用了广泛的检索策略,但目前临床上有关参芪降糖颗粒联合常规糖尿病降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的报道较少,仅纳入7篇文献;(2)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均为国内文献,提示了存在一定选择性偏倚的可能,同时,国内临床证据等级偏低,缺乏高质量、标准化的随机对照试验,且多数研究未描述具体
的随机分配方案、盲法、分配隐藏方案以及未报道失访及退出。同时,研究的样本量较少,疗程短,从而显示纳入研究的血糖的变化值有明显异质性。
综上所述,糖尿病常规降糖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是一种降低血糖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但本研究结论尚需通过更多的具有好的顶层设计及研究质量高、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发挥Meta分析的优势并做出客观、可信的评价,从而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达标提供依据。
[1]Yu Xu, Limin Wang, Jiang He,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8.
[2]Higgins JPT,Green S. 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1.0 chapter 8[M].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2011. Available from www.cochrane-handbook.org.
[3]陈长生,徐勇勇.第十四讲,如何进行Meta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138-140.
[4]孙瑞元,郑青山.数学药理学新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1-666.
[5]武俊华,晏英,陈丽萍.阿卡波糖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2型糖尿病34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4):498-499.
[6]王在平.参芪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26(13):26-28.
[7]陈丹杰.参芪降糖颗粒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65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0):1 173-1 174.
[8]陈冠亚,张金红.参芪降糖颗粒联合格列吡嗪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42例临床疗效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5(3):223-225.
[9]李国强,王亚平,王志忠,等.参芪降糖颗粒联合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170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警戒,2011,8(2):68-70.
[10]张进军,杨升杰,沈伟.参芪降糖颗粒配合诺和灵50R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2):14-16.
[11]王志忠,杨斌,李国强,等.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4-16.
[12]李哲,王世东,赵进喜,等.2735例2型糖尿病证型分布特点及“壮火食气”病机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3,8(5):488-490.
[13]淦家荣,陈岳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5):41-45.
[14]尹德海,梁晓春,朴元林,等.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析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6):50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