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状态成就教学境界
2014-08-28郑春
郑春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创造性地利用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启迪学生深层的智慧,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诱发学生的阅读灵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状态低迷时激发求异
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重复他人观点,照读《课课通》内容,甚至长期沉默无语,缺乏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教师应注意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鼓励质疑,允许争议。如教学《江雪》时,学生满足于诗意的了解,学习状态十分低迷。这时,教者提出:“这么冷的天,老人真的在钓鱼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说:“老人在欣赏雪景。”有的说:“老人在锻炼意志。”还有的说:“老人很孤独,每行诗的第一个字联起来,不就是千万孤独吗?”也有的说:“这位老人很清高。”多么精彩的感受啊!这正是求异思维所迸发的火花。求异思维能拆除传统阅读教学答案标准化、单一化的藩篱,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催生学生的创新思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感悟和寻找文本的内涵,发表个性化的感想,享受独立思考带来的愉悦。
二、一知半解时追问因果
通常情况下,师生一两个回合的对话基本能达成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但有时细想一下:学生真的感悟了吗?如教学《荷花》,初读文本后,让学生猜谜语:“亭亭玉立花仙子,喜欢生活水中央。爱穿白色粉红装,常常坐在绿船上。”许多学生能说出荷花,但这背后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了解了荷花的基本特点;二是学生一知半解或侥幸猜对。于是教者追问:“为什么认为是荷花呢?”学生稍加思考后回答道:“因为荷花生长在水中央。”“因为荷花的颜色是白色或粉红色的。”“因为荷花是从碧绿的荷叶中冒出来的。”学生纷纷举手,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荷花的特征。可见,这里的“为什么”是必要的,不仅能让学生答出“所以然”,而且能真正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便教者顺学而导。换言之,即使答对谜底的学生已了解荷花的基本特点,这时的追问对其他学生来说,比教师讲解荷花特点更通俗、易懂,于是对该生的追问,事实上也是对全体学生思维的激活,在场学生会作出积极的反应,让课堂对话渐入佳境。
三、问而不答时降低坡度
任何一个了解学生的优秀教师都不可能预想到每一个教学细节,更何况我们缺乏的恰恰是对学生的了解,因此,预设的话题与学生实际脱节在所难免。话题提出了,没有学生回答,怎么办?那种把结果和盘托出的做法,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此,除了通过让学生再次熟读文本以求深入感悟外,教师积极、有效地将此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十分必要。如教学《军神》时,“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一问题正是刘伯承的精神所蕴、文本的主旨所在,解决好这个问题便解读了全文。可三年级学生面对这一问题,凭借自己的感悟一时难以回答,课堂出现了僵局。此时,教者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沃克医生是如何称赞刘伯承的?”在学生感知沃克医生直接称赞刘伯承的句子后,引导道:“这段话写了几层意思?”“能联系文中的关键语句说说理由吗?”“从这段话中你想到了什么?”这样,从话题所包含的前提问题入手,通过分解话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更深的空间,课堂一下子被激活了,学生也循序渐进地顺着坡度登堂入室。
四、启而不发时变换角度
有的话题不是本身难度大,而是提问的角度使学生难以把握或难以作答,这时可以变换表述角度,提高可操作性。如教学《这条小鱼在乎》时,在学生熟读文本后,教者提问:“小鱼在乎什么?”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出结论,于是教者从另一个角度引导:“那些被扔回大海的小鱼会对男孩说些什么呢?”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力度。学生通过想象小鱼说的话,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小鱼在乎的是生命,同时也懂得了人类应该尊重生命,进而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问要力避直白,直白不仅学生难以回答,而且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绕道迂回、旁敲侧击,从侧面寻找突破口进行提问,问在此而意在彼,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答非所问时放大失误
学生十分希望得到老师及时而明确的鼓励。这对感悟深刻的学生,自不必说,而对认识肤浅的学生,特别是对阅读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急于点明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让学生自我认识并纠正失误。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描写丹顶鹤颜色美的文字,教者让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的描写,画一只丹顶鹤。有位学生把丹顶鹤的翅膀涂成黑的,教者不动声色地把这幅作品放在投影上:“大家看,这幅画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说画得好,有的学生说不对,教者引导道:“请结合第二自然段相关语句进行点评。”这时,那位学生恍然大悟:“我画错了,书上写的是‘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只要把翅膀的边缘涂成黑的就行了,不能把整个翅膀都涂成黑的。”此时教者及时表扬:“你读书真仔细。”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感悟的疏漏、谬误,自识其陋,自纠其错,其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
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很多,而上述策略在具体实施中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交叉重叠且相辅相成的。只要教师具有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瞬间积极应对的智慧,就能由静态走向动态,变呆板为鲜活,让学生感受精彩的生成,享受积极思维带来的成功和快乐,让语文教学充溢生命的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