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对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4-08-28杨文超裴丽洁商建婷
杨文超 裴丽洁 商建婷
(河北省乐亭县医院外科,河北 乐亭 063600)
艾灸疗法对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杨文超 裴丽洁 商建婷
(河北省乐亭县医院外科,河北 乐亭 063600)
灸法;艾条灸;阑尾切除术;手术后并发症;胃肠活动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中的常见病。据统计,急性阑尾炎常占一般医院中急腹症之首位,约占普外科住院患者的10%~15%,阑尾切除术则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术后及早恢复胃肠功能对患者伤口恢复,减少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1]。2009-05—2011-08,我们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90例,并与单纯术后常规治疗9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80例均为我院外科阑尾切除术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25~50岁,平均(38.5±5.1)岁;病程1~7d,平均(3.1±1.2)d。对照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25~50岁,平均(39.1±4.3)岁;病程1~7d,平均(3.7±1.3)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2]中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选择为单纯阑尾炎,硬膜外麻醉,常规麦氏切口,无其他合并症及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单纯给予常规治疗,指导患者术后6h开始下床活动,半流食,至3d后仍无排便排气者给予甘油灌肠。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取穴: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中脘、气海。艾条制作方法:采用纯净细软的艾绒24g,平铺在26cm×20cm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cm圆柱形的艾卷,卷紧,外裹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并于艾绒中渗入干姜、厚朴、木香、细辛各等份的细末6g,成为药条。术后第1d即开始艾灸治疗,艾条点燃距皮肤约2~3cm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无灼痛为宜,每个穴位灸10~20min,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日早、晚各2次,至正常排大便止。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2组术后恢复肠鸣音、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情况的变化。术后腹胀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中相关内容[2]按照其轻重程度分为4级,分别记作0、1、2、3分。
2 结 果
2组术后恢复肠鸣音、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情况比较见表1。
组 别n肠鸣音时间(h)排气时间(h)排便时间(h)腹胀积分(分)治疗组9018.5±3.10∗33.5±4.20∗43.2±7.08∗2.38±1.11∗对照组9023.9±5.2038.5±5.1251.1±8.655.35±2.08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术后恢复肠鸣音、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阑尾在急性炎症病变的过程中,全身和局部均将出现防御反应,表现为发热和白细胞增多,阑尾与周围组织粘连,以及手术麻醉致腹部交感、副交感神经受抑制,术中对胃肠的牵拉、挤压等致局部血管痉挛水肿而引起血液循环受阻不畅,术中及术后的渗血、渗液等形成对胃肠局部的化学性刺激,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明显减弱,甚至暂时停滞。一般小肠动力在术后24h恢复,胃动力在24~48h恢复,结肠动力在48~72h恢复,凡超过此时间胃肠功能未恢复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称之为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3-4]。术后胃肠功能抑制时间过久可成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始发或始动器官,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肠麻痹、肠梗阻、电解质失衡,甚至多发脏器功能障碍,远期发生肠粘连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5]。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是围手术期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手术治疗的效果,故应在术后及时给予干预,及早恢复患者的进食功能,提前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6]。采用方便有效的方法帮助阑尾切除术后及早恢复胃肠蠕动,使患者及早进食,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认为,手术后体虚导致体内邪气侵扰,阻滞气机,而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属于肠结、关格范畴,治疗上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的原则,疏通肠道,恢复其传送、消化和吸收功能。脾胃位于人体中焦,是水谷消化吸收、精微物质输布的主要场所,为“后天之本”,亦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枢纽,历代中医文献均重视脾胃功能对全身情况的影响。《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云“凡欲查病者,必须先查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者诸可考虑”,这些都说明了胃肠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7]。
灸法是利用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的烧灼,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药物作用及腧穴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医学入门》有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疗还可以弥补药疗与针疗之不足。艾叶性温,有开毛窍,透肌肤,温经散寒的作用,能温通十二经脉。艾灸施于穴位,可通过经络系统,将药效送至病灶而起作用。我们在艾绒中渗入中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厚朴芳香化湿,又下气除胀满;木香辛行苦降,行气止痛,善行胃肠之滞气;细辛性温,可温中止呕散寒止痛。此几味中药与艾灸协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所取穴位中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有扶正增气、行气通便、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是治疗胃肠腑病之要穴;气海有温养、强壮全身的作用,具有温养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中脘属于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腹胀气喘、饮食不进不化;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亦与胃肠道联系紧密,对调节肠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取此四穴施以艾灸,能起到扶正祛邪、温养益气之功效,有效调整胃肠功能,且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而产生持续的药力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艾灸疗法可以明显促进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排气、排便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1] 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2-4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S].北京,1997:58-60.
[3] 汪志帼.穴位贴敷结合艾灸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29):2694-2695.
[4] 奚晓华,杨刚.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现代概念[J].吉林医学,2013,34(1):127-130.
[5] 赵武,付宇,石鹏,等.针灸疗法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2,33(7):878-880.
[6] 王晓庆,段培蓓,梅思娟,等.耳穴贴压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文献分析[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4,28(2):633-634.
[7] 许敏怡,熊秀萍,沈瑜倩.中医药在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1876-1877.
(本文编辑:石 康)
杨文超(1972—),男,主治医师,学士。从事外科临床工作。
R245.81;R574.61
A
1002-2619(2014)10-1520-02
201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