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扔掉”教参开始

2014-08-28赵心昉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安陵唐雎教参

赵心昉

又是一年教初三,又是从文言文单元教起。看着新发的教参,心里不由泛着无趣,随手将它扔进了我的旧书箱。其实,就算对教参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以我的谨慎,还不至于翻都不翻就“扔掉”,而我的决然只是因为不想再给自己偷懒留退路,我要尝试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

厌倦了我一个人为主打的讲说,厌倦了学生“开火车”式的疏通字句,厌倦了《补充习题》和《评价手册》上总会出现的那些提问……我问自己,可以再“新”一点吗?然后开始思考教学的定位:文体、文本、学生,这些都应该是我考虑的内容。我不仅要自己解读文本,还应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况。于是,除了研读文本、查找资料,我备课的重头戏就变成了搜集学生预习时的提问。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中,我有了些“新”的体会。

预习时,有两三个学生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最后一段中,秦王说的‘徒以有先生也是真心的称赞吗?”看到这个问题,我的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的竟仍然是教参上的分析,好像说的就是称颂,是有衬托作用的,但是没说是真心还是假意。我又到文中去读了读,想了想,越来越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

上课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他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少学生认为,秦王说这话是假意,因为那时唐雎已经准备要和秦王同归于尽了,秦王再不说点好听的,命就没了。而且这篇文章本来就把秦王塑造成虚伪狡诈的形象,所以他是假意称赞,实则为了保命。我暗想:能根据文章的情节、人物的特点进行推论,同学们还是挺有阅读能力的。然而,只是这样解读文章,也有些浮泛了吧。

正想着,耳边传来了不同的声音。有几个学生从秦王的身份地位、甚至是历史的评价上分析认为,秦王一定会对如此有胆识的唐雎心生敬佩的。然而,很快遭到了反驳:“这篇文章是虚构的!”其实,这也是学生预习时提到的一个问题,只不过熟知历史的学生们对此并无太多异议。

于是,大家的意见开始融合:有真心也有假意吧。那么,怎么能看出真诚的一面呢?一起读一读吧。然后,我请几个学生来交流读的体会——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学生读完后觉得,好像还是有点诚恳的,不过是不得不服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哪些字词呢? “谕”“徒”,还有“矣”“也”这样的语气词,所以,这样的语言描写并没有让我们感到秦王的阿谀奉承之态,虽有服软的表示,却也不失君王的气度。

那么,既然文章是虚构的,为什么不干脆把秦王描绘得更奴颜婢膝一点呢?短暂的思考后,有学生觉得虚构也应该基于现实,否则就太假。我和学生们交流后有了这样的看法:秦王毕竟是强国之君,灭韩亡魏,霸业待成,他在文中表现出的倨傲或是虚伪,其实都是源于不费一兵一卒而夺得安陵的策略,当安陵国这个弱国的使者拼死一搏时,作为强者的秦王会用暂时的妥协作为权宜之计,又怎会如小人般跪地求饶?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然而,这只是一方面的理由。学生们有些懵了,还有什么理由呢?

我提醒他们,这篇文章到底想塑造谁的形象呢?仿佛一语点醒梦中人,立刻有几个学生反应过来。这样塑造秦王的形象正是为了衬托唐雎的胆识过人,因为能让不可一世的秦王这个强大的对手都真心佩服,才能凸显唐雎的智勇双全,以及他维护国家利益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之可贵。如果把秦王只写成“纸老虎”,只注重表现他的虚伪懦弱的本质,那么也会削弱唐雎这一形象的表现力。所以,有时写作意图会决定作者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关于“真心还是假意”的讨论,到这里基本结束了。它的价值不在于得出了与教参不太一致的结论,而在于让学生明白,到底该如何去揣摩语言描写。虽然我还并不清楚文言文适不适合这样教,但“扔掉”教参后,独立思考的成就感,足以让我振奋,给我以力量继续探索发现。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文昌初中)

猜你喜欢

安陵唐雎教参
攻 城
攻城
体育院校教参数据库的建设
友谊的小船为何而翻
唐雎不辱使命否?
唐雎不辱使命
神秘的教参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