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夏日绝句》《悯农》
2014-08-28郭学萍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何来洞箫起悲音
虽然李清照被冠以“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我却觉得她更像我想象中那个白衣白马佩剑,穿过长街的鉴湖女侠——秋瑾。
2011年暑假,我去浙江金华参加“第四届中国童诗年会”,上了一节童诗欣赏创作课《听,夏的声音》。课余,我随儿童诗坛泰斗圣野、金波两位老先生参观了位于金华市城区东南隅的八咏楼。就在八咏楼上,我看到了李清照的《题八咏楼》一诗,相传为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作。诗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读罢,一股豪迈之气油然而生。那个梧桐细雨下寻寻觅觅的女子,那个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一代才媛,却有着这样一颗强大的内心!她的《夏日绝句》是那个夏日里最悲壮的声音。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在《国殇》一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诗的前两句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项羽自觉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拔剑自刎而死。词人借古喻今,既颂扬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的软弱行径。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却无堆砌之感。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了然于胸。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腔悲悯话农人
第一次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心为之深深一颤。
那张古铜色的脸上,被岁月碾过多少车辙似的皱纹?那双犁耙似的手,曾种出了多少蔬菜、庄稼?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正是他们辛勤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如果说,画家罗中立是用颜料勾勒出令我们心疼和敬畏的农民,那么唐代诗人李绅则是用诗句,书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这是盛夏中的某一天正午,烈日当空,树叶被烤得像要着了火,蝉儿躲在树荫里发出声嘶力竭的哀鸣,连老水牛都钻进了水塘中躲避着似火的骄阳。然而,农民却依然在田间锄禾。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已结了一层厚厚的盐霜,一粒一粒豆大的汗珠,无声地滚落在灼热的土地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这一鲜明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诗人李绅,五岁丧父,母亲一心要把他培育成人。在他十五岁,于风光秀丽的惠泉山为他租借屋子从师就读。贫寒艰苦的读书生活,磨练了李绅的思想和意志,使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平民,当他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社会贫富悬殊,心中压抑不平,由衷地在诗中流露感叹和愤慨。
《悯农》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经世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至今依然深刻地打动着我们。人类最高贵的情感之一,便是拥有一颗博大的悲悯之心。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