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情境,讲方法,重实践

2014-08-27钱水梅

考试周刊 2014年50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语文教学

钱水梅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应找到学科与社会和生活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实践与创造中学习学科知识,并将所学运用于实际。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实践能力 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得最紧密,课内一次朗读比赛、课外一场足球活动、与父母亲切交谈、操场上与同伴们游玩嬉戏,等等,都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实践”为中心,在“实践”上下工夫,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过程,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情景入手,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生于境,境能移情。情感涌发之时,人的情绪特别兴奋,思维特别活跃,自然感情起的作用特别显著。因此,教学时要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画、音乐、文字描述再现教材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丰富想象力,很快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先让学生欣赏这首曲子,初步感受它的美妙。此时,音乐的渲染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做了较好的情感铺垫。课文学完后,再让学生闭眼静静地听这首曲子,使学生从音乐中体会到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方法入手,引导自主学习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授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他们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样,但我们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应从方法入手,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成为自主学习的行动者。

1.培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应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2)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3)大量阅读课外书并做读书笔记的习惯;(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5)收集材料的习惯。如《长征》一课,是描写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诗歌,对学生来说,那是很遥远的历史。因此,教师在讲读课文之前,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和图片,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领会工农红军把艰难困苦当做平平常常的事的英雄气概。学生养成这个习惯,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有关资料,为学习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2.授法导学

陶行知认为:“不在做上下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怎样读书。”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工夫用在引导学生“实践”上,教“实践”的规律、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学的方法、途径。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第二部分小女孩的五次幻象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在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部分引导学生精读精讲,作为“学法”的范例。我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提问:(1)小女孩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2)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划出幻想部分;(3)结果怎样?学生通过读、思、划、议,把这段内容的层次叙述出来,而后用“重点词句突破法”,抓住“终于、奇异”进行精析品味。然后导读,体会感情,让学生总结本段学法:(1)读:认真阅读课文;(2)思:小女孩幻象到什么?幻象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3)画:把小女孩的幻象画出来;(4)议:抓关键词语,句子品析体会;(5)悟:感情朗读课文,读中悟情。最后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小女孩其他4次擦燃火柴的经过,并填好自学卡。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内容,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潜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实践入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质疑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确实“疑”是深耕的犁,“疑”是开山的斧。善于疑是成功的一半,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营造质疑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拓展学生质疑的渠道,使学生敢疑、会疑、爱疑。当然,“质疑”只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如何引导学生释疑呢?讨论探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方向转变,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长城》第三自然段,有的学生质疑:“为什么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急于直接回答,而是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去探索,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相机诱导、点拨。这样使学生对长城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修筑长城的艰难也有更深的体会,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观察长城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2.朗读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我们在语文教材的每课文后的思考、练习中都可以看到,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可见,朗读在教学中有独特作用。因此,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采用齐读、指名读、小组读、自由读等各种方式,并且按读通、读懂、读背等不同的层次指导学生读,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通过读想象作者怎样用心、用情写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通过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想象创新

陶行知先生提倡“读活书,用活书”,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抓住角色特征或重点内容的词句,展开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换成可感的画面,再现生动美丽的世界,而且要激发学生乐于创新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求异思维的习惯。如在教学《曹冲称象》后,让学生想象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学生说出了很多办法。一个学生说:“拿几个大瓢把水从船外舀入船内……”有的学生说:“用人,因为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还有的学生说:“岸边有土,用土方便。”显然,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总之,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素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J].语文学刊,2010(24).

[2]滕俊磊.语文教学走向创新的五个转变[J].文学教育(下),201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语文教学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