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治疗60例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观察

2014-08-27田社聚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治疗

田社聚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手术治疗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 而对照组患者采取膝正中入路方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关键词】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效果

胫骨平台骨折是外科中的1种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操作复杂, 若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患者预后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膝内外翻畸形等症状[1]。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观察对比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与膝正中入路方式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发现双切口入路方式临床治疗效果更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30例。观察组中, 男16例, 女14例, 患者年龄18~52岁, 平均年龄(31.4±3.6)岁。患者致伤类型如下:交通事故伤17例, 高出坠落伤8例, 扭伤4例, 其他原因1例。对照组中, 男17例, 女13例, 患者年龄19~51岁, 平均年龄(30.9±3.5)岁。患者致伤类型如下:交通事故伤19例, 高出坠落伤7例, 扭伤3例, 其他原因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致伤原因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 常规进行麻醉后, 取仰卧位, 术式选用的是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双切口入路的方式, 其中前外侧的切口从髌骨外侧, 通过腓骨小头与胫骨结节中间, 到达胫骨结节;后内侧的切口从股骨收肌结节, 通过髌骨内缘向前下方向, 在鹅足作1个纵行的切口[2]。而对照组患者采取膝正中入路方式, 常规进行麻醉后, 取仰卧位, 术式选用的是膝前和下方作1个正中的切口, 在胫骨上段稍微偏胫骨嵴的外侧位置进行入路[3]。

1. 3疗效评价根据相关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治疗后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价:优为27~30分, 良为20~26分, 可为10~19分, 差为9分以下[4]。总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 组间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治疗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优17例, 良10例, 可3例, 差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 而对照组中优11例, 良5例, 可11例, 差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 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感染2例, 无皮肤坏死患者,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感染6例, 出现皮肤坏死3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两组间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3讨论

以目前临床医疗水平, 手术治疗是胫骨平台骨折最好的治疗方法, 但手术治疗过程中因众多因素影响, 临床治疗的效果会大大下降[5]。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采用双切口入路和膝正中入路的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0%, 明显高于5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在手术路径的选择上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患者在使用双切口入路的手术方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同时患者的关节面恢复情况较好。从本次结果中看, 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优所达到的比例为5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36.67%。传统对于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通常会使用膝正中切口, 虽然这种方法在手术后的稳定性和关节面复原的情况良好, 但是因为双踝骨折和软组织的损伤比较严重, 再将显露的软组织进行分离会增加骨折块和皮瓣血运的损伤程度, 这就增加了感染以及皮肤坏死的概率[6, 7]。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对照组患者出现感染的患者有6例, 占对照组患者20%, 出现皮肤坏死的患者有3例, 占对照组患者10%。而观察组患者出现感染和皮肤坏死的比例分别为6.67%和0%,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采用双切口入路具有降低感染以及皮肤坏死的概率, 同时能够帮助手术视野充分暴露, 从而保证在直视状态下精准复位。

综上所述,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文祥.彝药消肿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4(01):72-73.

[2] 赖松军, 吴建红, 蔡迅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浙江临床医学, 2014(2):251-252.

[3] 曾广轩, 朱道信, 周建国.关节镜辅导下球囊成形术在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4(5):14-16.

[4] 王玉柱, 刘特, 张建才, 等.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13例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02):97-99.

[5] 段廷明.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河北医学, 2014(3): 484-486.

[6] 黄炯, 肖德茂, 罗毅,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1例临床分析.中医临床研究, 2013(11): 64-65.

[7] 郭延栋, 梁丽霞.无移位胫骨平台骨折外科保守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4(1):111-112.

[收稿日期:2014-04-04]

endprint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手术治疗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 而对照组患者采取膝正中入路方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关键词】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效果

胫骨平台骨折是外科中的1种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操作复杂, 若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患者预后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膝内外翻畸形等症状[1]。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观察对比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与膝正中入路方式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发现双切口入路方式临床治疗效果更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30例。观察组中, 男16例, 女14例, 患者年龄18~52岁, 平均年龄(31.4±3.6)岁。患者致伤类型如下:交通事故伤17例, 高出坠落伤8例, 扭伤4例, 其他原因1例。对照组中, 男17例, 女13例, 患者年龄19~51岁, 平均年龄(30.9±3.5)岁。患者致伤类型如下:交通事故伤19例, 高出坠落伤7例, 扭伤3例, 其他原因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致伤原因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 常规进行麻醉后, 取仰卧位, 术式选用的是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双切口入路的方式, 其中前外侧的切口从髌骨外侧, 通过腓骨小头与胫骨结节中间, 到达胫骨结节;后内侧的切口从股骨收肌结节, 通过髌骨内缘向前下方向, 在鹅足作1个纵行的切口[2]。而对照组患者采取膝正中入路方式, 常规进行麻醉后, 取仰卧位, 术式选用的是膝前和下方作1个正中的切口, 在胫骨上段稍微偏胫骨嵴的外侧位置进行入路[3]。

1. 3疗效评价根据相关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治疗后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价:优为27~30分, 良为20~26分, 可为10~19分, 差为9分以下[4]。总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 组间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治疗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优17例, 良10例, 可3例, 差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 而对照组中优11例, 良5例, 可11例, 差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 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感染2例, 无皮肤坏死患者,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感染6例, 出现皮肤坏死3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两组间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3讨论

以目前临床医疗水平, 手术治疗是胫骨平台骨折最好的治疗方法, 但手术治疗过程中因众多因素影响, 临床治疗的效果会大大下降[5]。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采用双切口入路和膝正中入路的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0%, 明显高于5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在手术路径的选择上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患者在使用双切口入路的手术方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同时患者的关节面恢复情况较好。从本次结果中看, 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优所达到的比例为5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36.67%。传统对于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通常会使用膝正中切口, 虽然这种方法在手术后的稳定性和关节面复原的情况良好, 但是因为双踝骨折和软组织的损伤比较严重, 再将显露的软组织进行分离会增加骨折块和皮瓣血运的损伤程度, 这就增加了感染以及皮肤坏死的概率[6, 7]。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对照组患者出现感染的患者有6例, 占对照组患者20%, 出现皮肤坏死的患者有3例, 占对照组患者10%。而观察组患者出现感染和皮肤坏死的比例分别为6.67%和0%,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采用双切口入路具有降低感染以及皮肤坏死的概率, 同时能够帮助手术视野充分暴露, 从而保证在直视状态下精准复位。

综上所述,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文祥.彝药消肿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4(01):72-73.

[2] 赖松军, 吴建红, 蔡迅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浙江临床医学, 2014(2):251-252.

[3] 曾广轩, 朱道信, 周建国.关节镜辅导下球囊成形术在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4(5):14-16.

[4] 王玉柱, 刘特, 张建才, 等.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13例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02):97-99.

[5] 段廷明.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河北医学, 2014(3): 484-486.

[6] 黄炯, 肖德茂, 罗毅,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1例临床分析.中医临床研究, 2013(11): 64-65.

[7] 郭延栋, 梁丽霞.无移位胫骨平台骨折外科保守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4(1):111-112.

[收稿日期:2014-04-04]

endprint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手术治疗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 而对照组患者采取膝正中入路方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关键词】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效果

胫骨平台骨折是外科中的1种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操作复杂, 若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患者预后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膝内外翻畸形等症状[1]。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观察对比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与膝正中入路方式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发现双切口入路方式临床治疗效果更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30例。观察组中, 男16例, 女14例, 患者年龄18~52岁, 平均年龄(31.4±3.6)岁。患者致伤类型如下:交通事故伤17例, 高出坠落伤8例, 扭伤4例, 其他原因1例。对照组中, 男17例, 女13例, 患者年龄19~51岁, 平均年龄(30.9±3.5)岁。患者致伤类型如下:交通事故伤19例, 高出坠落伤7例, 扭伤3例, 其他原因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致伤原因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 常规进行麻醉后, 取仰卧位, 术式选用的是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双切口入路的方式, 其中前外侧的切口从髌骨外侧, 通过腓骨小头与胫骨结节中间, 到达胫骨结节;后内侧的切口从股骨收肌结节, 通过髌骨内缘向前下方向, 在鹅足作1个纵行的切口[2]。而对照组患者采取膝正中入路方式, 常规进行麻醉后, 取仰卧位, 术式选用的是膝前和下方作1个正中的切口, 在胫骨上段稍微偏胫骨嵴的外侧位置进行入路[3]。

1. 3疗效评价根据相关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治疗后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价:优为27~30分, 良为20~26分, 可为10~19分, 差为9分以下[4]。总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 组间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治疗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优17例, 良10例, 可3例, 差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 而对照组中优11例, 良5例, 可11例, 差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 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感染2例, 无皮肤坏死患者,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感染6例, 出现皮肤坏死3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两组间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3讨论

以目前临床医疗水平, 手术治疗是胫骨平台骨折最好的治疗方法, 但手术治疗过程中因众多因素影响, 临床治疗的效果会大大下降[5]。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采用双切口入路和膝正中入路的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0%, 明显高于5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在手术路径的选择上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患者在使用双切口入路的手术方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同时患者的关节面恢复情况较好。从本次结果中看, 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优所达到的比例为5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36.67%。传统对于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通常会使用膝正中切口, 虽然这种方法在手术后的稳定性和关节面复原的情况良好, 但是因为双踝骨折和软组织的损伤比较严重, 再将显露的软组织进行分离会增加骨折块和皮瓣血运的损伤程度, 这就增加了感染以及皮肤坏死的概率[6, 7]。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对照组患者出现感染的患者有6例, 占对照组患者20%, 出现皮肤坏死的患者有3例, 占对照组患者10%。而观察组患者出现感染和皮肤坏死的比例分别为6.67%和0%,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采用双切口入路具有降低感染以及皮肤坏死的概率, 同时能够帮助手术视野充分暴露, 从而保证在直视状态下精准复位。

综上所述,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双切口入路方式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文祥.彝药消肿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4(01):72-73.

[2] 赖松军, 吴建红, 蔡迅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浙江临床医学, 2014(2):251-252.

[3] 曾广轩, 朱道信, 周建国.关节镜辅导下球囊成形术在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4(5):14-16.

[4] 王玉柱, 刘特, 张建才, 等.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13例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02):97-99.

[5] 段廷明.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河北医学, 2014(3): 484-486.

[6] 黄炯, 肖德茂, 罗毅,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1例临床分析.中医临床研究, 2013(11): 64-65.

[7] 郭延栋, 梁丽霞.无移位胫骨平台骨折外科保守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4(1):111-112.

[收稿日期:2014-04-04]

endprint

猜你喜欢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治疗
优思明用于人工流产术后妇女40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不同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观察
四子散热熨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
甲状腺癌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处理
手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临床对比观察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用药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