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对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2014-08-27黄茂勇李维金易文中
黄茂勇++++++李维金++++++易文中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对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近年我院收治的50例肝转移瘤患者,介入治疗前应用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进行血管重建。 结果 直径<1 cm病灶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1);1 cm以上病灶增强扫描稍多于平扫,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SCT扫描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图像清晰等优势,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肝转移瘤的检出率,重建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图像,指导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重建;肝转移瘤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053-03
肝脏是其他部位原发肿瘤的比较容易发生转移的部位,肿瘤的死亡患者有25%~50%死亡与肝转移瘤有关[1],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当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了肝转移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而在介入治疗前能否准确找到病灶部位、全面地对肿瘤的供血情况进行评价是决定其疗效的重要因素[2,3]。现收集我院通过介入治疗及治疗前行MSCT扫描的50例肝转移瘤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MSCT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6年1月~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介入治疗并行MSCT扫描检查的肝转移瘤患者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2~70岁,平均57岁。肝转移瘤的原发肿瘤部位:直肠癌19例左右,胃癌14例,肺癌8例,乳腺癌6,鼻咽癌3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荷兰飞利浦16排和美国GE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对所有患者先进行肝脏平扫,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150~230 mA,层厚5 mm,螺距1.5;再进行增强扫描,用高压静脉注射器经过肘静脉注入碘海醇80~100 mL,注射药物后20~25s是肝动脉期,50~60 s是门静脉期。血管重建方法:采用多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等多项技术对血管进行重建,调整好窗位、窗宽及最好的位置对血管进行重建使得肝动脉、门静脉以及更小的动静脉分支都可以清晰可见。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前先行肝动脉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至肝总动脉,注入对比剂进行造影。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进行分析。同时对比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门脉期检查下对病灶的检出情况。合并观察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肝动脉的显示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表现
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以多发低密度结节较多见,境界模糊或清楚,较大者病灶内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以边缘环形强化多见,门脉期境界显示更清,可表现为典型的“牛眼征”,还可有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病灶。
2.2 病灶数量
CT平扫发现直径<1 cm的病灶10个,1~3cm的病灶81个,>3 cm的病灶69个,总共160个;动态增强扫描时在动脉期发现直径<1cm的病灶47个,1~3cm的病灶96个,>3cm的病灶70个,总共213个;门脉期发现<1cm的病灶53个,1~3cm的病灶97个,>3cm的病灶71个,总共221个。对于直径<1cm的病灶,动态增强扫描效果明显优于平扫(P<0.01);对于1cm以上的病灶,虽然动态增强扫描效果稍优于平扫,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检查检出病灶情况(个)
注:χ21(P1)为平扫结果与动脉期扫描结果对比;χ22(P2)为平扫结果与门脉期扫描结果对比;χ23(P3)为动脉期扫描结果与门脉期扫描结果对比
2.3 血管造影重建表现
本组50例患者通过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3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率达100%,与DSA肝动脉造影显示一致;对4级以上肝动脉的显示率为64%(32/50)。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清晰观察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受压推移、中断闭塞、低密度癌栓等情况;而DSA造影可对门静脉间接地显示,但对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部分显示不清。
3 讨论
肝转移瘤的供血情况非常复杂,主要供血依靠于肝动脉,但部分肝转移瘤依靠门静脉供血,还有些肿瘤依靠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1,4,5]。当前主要采用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只能切断肝动脉的供血而不能切断门静脉对肝转移瘤的供血[6],因此,是否需要采用肝动脉化疗和门静脉化疗两种方法相结合彻底切断肝转移瘤的供血取决于介入前对肝转移瘤供血情况的准确评价。见封三图4、5。
MSCT扫描速度非常快,分辨率很高,可以迅速地完成对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的动态增强扫描,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检查手段[7-9]。本研究通过对50例肝转移瘤患者分别进行MS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然后将这两种扫描结果进行对比。通过MSCT平扫,图像显示的大多为类圆形低密度的模糊病灶,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表现多样化,常见为环形强化,部分还可呈弥漫性、不均匀或无强化。本组患者>3 cm的病灶用平扫发现了69个病灶,而动态增强扫描发现了71个病灶,两者比较相差无几;1~3 cm的病灶经平扫发现了81个病灶,而动态增强扫描则发现了97个病灶,可以看出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1~3 cm的病灶的检出率略高于平扫,但是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1 cm的病灶平扫时仅发现了10个,而动态增强扫描则发现了53个,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率明显高于平扫(P<0.01)。从动态增强扫描对显示病灶的情况看,门脉期显示病灶最多,这提示部分病灶门静脉也参与供血,具有双重血供。endprint
DSA是以往介入治疗前评价肿瘤血供情况的常用方法,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充分显示细小的血管分支和肿瘤染色[10-12],但其有创而操作复杂,且要承受较多X射线辐射,虽能较好显示肝动脉分支,但只能间接显示门静脉,对门静脉血供情况常显示不清。MSCT动态增强扫描是一种在不对患者身体产生创口的情况下对血管进行成像的技术[1,13],并可采用多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等多项血管重建技术对血管进行重建[14-16],从而得到清晰的二维和三维血管重建图像,特别是对于肝动脉期的重建图像甚至可以和DSA图像相提并论[17],还能清晰显示门静脉血管分支,图像质量明显优于间接显示门静脉的DSA造影。本组所有患者通过MSCTA对3级以下肝动脉分支的显示率达100%,并能显示DSA造影不能清晰显示的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清楚观察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受压推移、中断闭塞、低密度癌栓等情况,为介入治疗前明确肿瘤的具体血供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MSCT扫描作为无创性检查,具有扫描速度快、操作简便、图像清晰等优势,MS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准确地发现和判断病灶,通过重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图像对肿瘤的供血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为肝转移瘤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所以,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非常值得在肝转移瘤介入治疗前进行应用,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Li Shenjiang, Xiao Xiangsheng, Liu Shiyuan,et al. Blood flow patterns of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with enhancement[J].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7, 6 (5):107-108.
[2] 王煊,黄加胜,陈卫,等. 肝转移瘤169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J]. 山西医药杂志,2012,41(3):244-245.
[3] 艾宁,李智岗,李顺宗,等. GM-CSF在肝转移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2013,14(9):84-87.
[4] 刘江泽,李英,刘四斌,等. 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3):259-261,264.
[5] 刘莹, 程文, 李洁冰, 等. 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瘤的近期疗效[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 (2): 182-184.
[6] 柳勇,陈君坤. 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2):72-74.
[7] 李波,卞佳,姜兴岳,等. 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94-3396.
[8] 姬军军,王兴华,康卫华,等. 乏血供肝转移瘤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的对比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2):120-122.
[9] 白娇,张歌,周印,等. CT图像上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分布特点[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11):1238-1242.
[10] 李建生,凌国辉,汤日杰,等. 多层螺旋CT在肝转移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6):409-412.
[11] 潘教柱.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成像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509-510.
[12] 倪明,汪世存,吕维富,等.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转移瘤TACE术后的血供评价[J]. 安徽医药,2012,16(12):1787-1790.
[13] 李敏达,李敏,顾红梅,等. 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3):369-373.
[14] 姚全军,黎海亮,郭晨阳,等. CT引导微波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565-2567.
[15] 宣浩波,祝跃明,沈健,等.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转移瘤MRI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94-95,97,161.
[16] 刘振锋.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37-38.
[17] 张旭.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2):112-113,125.
(收稿日期:2014-03-10)endprint
DSA是以往介入治疗前评价肿瘤血供情况的常用方法,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充分显示细小的血管分支和肿瘤染色[10-12],但其有创而操作复杂,且要承受较多X射线辐射,虽能较好显示肝动脉分支,但只能间接显示门静脉,对门静脉血供情况常显示不清。MSCT动态增强扫描是一种在不对患者身体产生创口的情况下对血管进行成像的技术[1,13],并可采用多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等多项血管重建技术对血管进行重建[14-16],从而得到清晰的二维和三维血管重建图像,特别是对于肝动脉期的重建图像甚至可以和DSA图像相提并论[17],还能清晰显示门静脉血管分支,图像质量明显优于间接显示门静脉的DSA造影。本组所有患者通过MSCTA对3级以下肝动脉分支的显示率达100%,并能显示DSA造影不能清晰显示的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清楚观察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受压推移、中断闭塞、低密度癌栓等情况,为介入治疗前明确肿瘤的具体血供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MSCT扫描作为无创性检查,具有扫描速度快、操作简便、图像清晰等优势,MS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准确地发现和判断病灶,通过重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图像对肿瘤的供血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为肝转移瘤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所以,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非常值得在肝转移瘤介入治疗前进行应用,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Li Shenjiang, Xiao Xiangsheng, Liu Shiyuan,et al. Blood flow patterns of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with enhancement[J].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7, 6 (5):107-108.
[2] 王煊,黄加胜,陈卫,等. 肝转移瘤169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J]. 山西医药杂志,2012,41(3):244-245.
[3] 艾宁,李智岗,李顺宗,等. GM-CSF在肝转移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2013,14(9):84-87.
[4] 刘江泽,李英,刘四斌,等. 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3):259-261,264.
[5] 刘莹, 程文, 李洁冰, 等. 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瘤的近期疗效[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 (2): 182-184.
[6] 柳勇,陈君坤. 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2):72-74.
[7] 李波,卞佳,姜兴岳,等. 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94-3396.
[8] 姬军军,王兴华,康卫华,等. 乏血供肝转移瘤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的对比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2):120-122.
[9] 白娇,张歌,周印,等. CT图像上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分布特点[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11):1238-1242.
[10] 李建生,凌国辉,汤日杰,等. 多层螺旋CT在肝转移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6):409-412.
[11] 潘教柱.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成像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509-510.
[12] 倪明,汪世存,吕维富,等.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转移瘤TACE术后的血供评价[J]. 安徽医药,2012,16(12):1787-1790.
[13] 李敏达,李敏,顾红梅,等. 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3):369-373.
[14] 姚全军,黎海亮,郭晨阳,等. CT引导微波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565-2567.
[15] 宣浩波,祝跃明,沈健,等.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转移瘤MRI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94-95,97,161.
[16] 刘振锋.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37-38.
[17] 张旭.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2):112-113,125.
(收稿日期:2014-03-10)endprint
DSA是以往介入治疗前评价肿瘤血供情况的常用方法,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充分显示细小的血管分支和肿瘤染色[10-12],但其有创而操作复杂,且要承受较多X射线辐射,虽能较好显示肝动脉分支,但只能间接显示门静脉,对门静脉血供情况常显示不清。MSCT动态增强扫描是一种在不对患者身体产生创口的情况下对血管进行成像的技术[1,13],并可采用多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等多项血管重建技术对血管进行重建[14-16],从而得到清晰的二维和三维血管重建图像,特别是对于肝动脉期的重建图像甚至可以和DSA图像相提并论[17],还能清晰显示门静脉血管分支,图像质量明显优于间接显示门静脉的DSA造影。本组所有患者通过MSCTA对3级以下肝动脉分支的显示率达100%,并能显示DSA造影不能清晰显示的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清楚观察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受压推移、中断闭塞、低密度癌栓等情况,为介入治疗前明确肿瘤的具体血供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MSCT扫描作为无创性检查,具有扫描速度快、操作简便、图像清晰等优势,MS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准确地发现和判断病灶,通过重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图像对肿瘤的供血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为肝转移瘤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所以,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非常值得在肝转移瘤介入治疗前进行应用,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Li Shenjiang, Xiao Xiangsheng, Liu Shiyuan,et al. Blood flow patterns of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with enhancement[J].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7, 6 (5):107-108.
[2] 王煊,黄加胜,陈卫,等. 肝转移瘤169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J]. 山西医药杂志,2012,41(3):244-245.
[3] 艾宁,李智岗,李顺宗,等. GM-CSF在肝转移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2013,14(9):84-87.
[4] 刘江泽,李英,刘四斌,等. 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3):259-261,264.
[5] 刘莹, 程文, 李洁冰, 等. 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瘤的近期疗效[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 (2): 182-184.
[6] 柳勇,陈君坤. 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2):72-74.
[7] 李波,卞佳,姜兴岳,等. 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94-3396.
[8] 姬军军,王兴华,康卫华,等. 乏血供肝转移瘤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的对比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2):120-122.
[9] 白娇,张歌,周印,等. CT图像上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分布特点[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11):1238-1242.
[10] 李建生,凌国辉,汤日杰,等. 多层螺旋CT在肝转移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6):409-412.
[11] 潘教柱.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成像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509-510.
[12] 倪明,汪世存,吕维富,等.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转移瘤TACE术后的血供评价[J]. 安徽医药,2012,16(12):1787-1790.
[13] 李敏达,李敏,顾红梅,等. 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3):369-373.
[14] 姚全军,黎海亮,郭晨阳,等. CT引导微波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565-2567.
[15] 宣浩波,祝跃明,沈健,等.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转移瘤MRI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94-95,97,161.
[16] 刘振锋.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37-38.
[17] 张旭.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2):112-113,125.
(收稿日期:2014-0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