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租威海卫的经济特点

2014-08-27张三鑫

2014年20期

作者简介:张三鑫(1992—),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2011级法学专业本科生。

摘 要:英国强租威海卫是威海历史上,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就是调查英国租借时期的威海卫,而我将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下英租时期威海卫的经济情况及其特点。

关键词:英租威海卫;强租;经济情况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端北部,因明初防御倭寇设立“威海卫”而得名。清光绪年间,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北洋海军即选定威海卫为驻泊之地。甲午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3月,德国强租胶州湾;不久,俄国强租旅大。拥有最大在华利益的英国自然不甘落后,“援均势之例,假保护为辞”,于1898年7月1日强租威海卫。英国强租威海卫是威海历史上,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就是调查英国租借时期的威海卫,而我将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下英租时期威海卫的经济情况及其特点。

要谈英租威海卫,我们应当首先来谈谈英国租借威海卫的目的。英国其实是想要遏止俄国势力南下,使“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适宜之处”,并“保护英商在北洋之贸易”(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即利用威海卫作军事基地,来保证英国在中国、特别是其在华北的经济利益。其实威海自古以来一直都不是经济重镇,另外《马关条约》后,在日本占领下,威海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当时的烟台作为对外国开放的港口,对外贸易居于全省之首,其繁荣程度可想而知。而青岛,作为威海之前被德国占领的港口,德国下了血本对青岛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在经济政策方面则把英国在香港等地实施成功的自由港制移植到青岛(后改为自由地区制);胶州湾港阔水深,极具发展商业贸易的潜力。凡此种种有利条件,青岛的贸易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而距离烟台和青岛都很近的威海,夹在两大经济贸易港之间。威海卫工业基础先天不足,自然资源又十分贫乏。在这种情况下,威英殖民当局决定实行自由港政策。凡经威海港的进出口船只,不设关税,只征船钞。

以能在香港活动成果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自由港政策、转口港地位的确立、金融业的发展等等。在此,我想较为详细的讲解一下自由港政策。自由港是不属于任何一国管辖的港口或海港地区,外国货物可免征关税进出该港,并可进行加工、买卖、贮藏、装卸和重新包装,目的在于吸引外国船只或货物过境,从中赚取相应的搬运、堆栈、加工等费。这就意味着,从宏观来说,主权国家无疑将损失部分关税收入;微观上看却能促进自由港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早期的自由港一般设在地处交通要道的殖民地,如马耳他、新加坡、直不罗陀、香港等处,至此,威海卫名列其中。这无疑决定了英租时期威海卫经济将表现出强烈的殖民化经济特点。

然而,英国的计划在威海并没有得到期望的收益。由于英商是出于军事目的这个根部原因占领威海的,所以既未规定明确的租借期限,又于1898年向德国作出不在威海卫修筑铁路的承诺,表明将不在威海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此期间,正是英国资本大举向海外输出时期,但对威海的输出微乎其微,屈指可数的几处外国商号也多以经营贸易为主,从事工业生产的几乎为零。英租时期西商洋行在威海的发展非常缓慢,没有什么引人瞩目的成就拿其它通商口岸来比较,威海卫的外资流入不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资本构成单一,几乎全部为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输入微乎其微。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经济形式的多样性。英租时期威海卫的经济形式,既有外国式的洋行,又有中国式的商号;既有近代化的商品经济又有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还有古老的集市贸易,体现出中外并存、古今并存的多样化特点。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对高额利润的无厌企求,而这一目的大都是通过洋行这一形式来实现的。自由港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威海卫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其最大受益者无疑还是外国洋行。在洋行发展的同时,民族工商业集中的商号和轻工业等也在不断繁荣和发展。中国商号主要是指商埠区内的城里商号、租借区的农村商号以及渔商等。渔商比较专一,前二者在业务上互相渗透,其实并没有严格详细地区分。轻工业以绣花、织布、火柴、酿造、皮革、金银首饰加工等为主。城乡均设有很多皮革作坊和木材加工作坊。而英租时期,古老的集市交易仍活路在威海卫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甚至商埠区也有它的存在。威海卫的集市最初产生于明代,清康熙时期城内有六处。乾隆时以四街为集。北洋海军成军时驻军营房附近也设集市。除了城里及商埠区的洋行、商号以及连接城乡边界的集市,租界区288平方英里的广大农村仍以种植农业为主,由二十六个总董区的总董负责管理各村征粮纳税事务。农民交纳田赋,殖民当局发给收执,以昭公正。缴纳钱粮标准是每百亩纳钱粮一两,约合银元五元四角六分。由于自由港政策的实行及商业经济之发展,田赋在殖民当局年度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对比邻近文、荣两县,租界区农民自由较多,苛捐杂税较少,负担相对稳定,治安状况也比较好。

由于中国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威英殖民当局主导政策的相应调整,英租时期的威海卫经济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英租时期的威海卫经济大致可分为过渡、发展、繁荣三个阶段,他们分别是过渡期、发展区、和繁荣期。

(一)过渡期(1898-1904)

这段时期英国殖民统治尚未完全确立,其主要精力放在成立华勇营以勘测租界、标埋界石、镇压威海人民抗英斗争,以及组织殖民政府、建立巩固殖民,统治体系等方面。加上北方爆发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驻威英军多参加了入京镇压义和团的行动,军事活动较为频繁。

(二)发展期(1905-1923)

这一时期,集立法、司法、行政于一体的驻威办事大臣权力集中,官员任期相对稳定,各项政策连贯一致,从而保证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各项经济法规日益完善,形成简约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1905年后,(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先后颁布了官绝契章程、官典契章程以及船捐章程,对规范辖内经济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

(三)繁荣期(1924-1930)

中国政府交涉归还威海卫主权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和放弃过。1923年5月,中英双方议定《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二十四条,内容包括续租刘公岛10年;商埠区辟为通商口岸,邀请外人主持市政;承认威海卫高等及地方审判厅先后判决各案的法律效力;承认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颁发的房产地契等。1924年后,英政府取消了对威海卫地方政府的年度财政补贴;对于威海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威英殖民当局则是因陋就简,勉强维持。不仅不投入,而且从1928年开始,殖民当局开始抽拨威海卫地方积存税余以偿还英政府从前支付之补助金。

总之,英国强租威海卫是为了抑制列强以保护和维护自身利益,发展威海卫系不得不为,显非英政府之初衷。但由于采取了比较宽松灵活的经济政策和比较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威海卫的经济在这时期仍有较大发展,尤其是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形成了继春秋和汉唐时期之后威海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高峰;阶段性经济特点则反映出殖民统治下政治决策对当地经济的强烈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