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
2014-08-27邓爱芬
邓爱芬
西咪替丁又可称为甲氰咪呱,是一种H2受体阻断剂, 药性较强,其可以选择性地将组胺作用阻断, 进而作用到胃腺体壁的细胞内的H2受体, 可以高效地抑制五肽胃泌素、胰岛素、食物以及组胺、咖啡因等刺激造成的胃酸分泌,进而起到很好的抗酸作用。因为西咪替丁在人体内的分布较为广泛, 因此无法对人体的多个组织中的 H2受体均起作用, 导致有较多的生理效应。最近几年, 据国内的相关文献报道, 西咪替丁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在治疗小儿水痘、小儿流行性腮腺方面, 临床疗效令人满意。本研究就此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0年9月~2012年 5月儿科门诊收治的5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和30例水痘患儿为研究对象。水痘患儿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5岁, 平均年龄为2.7岁, 全部病例均无诱因, 属突然发生, 常见于面部, 然后到四肢, 全身患病的较少, 皮肤损害为水泡, 且伴有痒感。由于患儿的哭闹影响到睡眠, 在夜间病症会有所加重。小儿流行性腮腺炎50例,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1~8岁, 平均年龄为3.7岁。全部是由发热而起病, 体温均在38℃左右,头痛、呕吐和厌食症状最为常见, 在发病24 h之内, 患儿多哭诉, 腮腺部位出现疼痛, 进而变肿大发红, 因此界限不够清晰。
1.2 治疗方法
1.2.1 水痘患儿 通过随机的方式将30例水痘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5例;30例患儿均在进行常规综合检查治疗。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15例均静脉滴注适量西咪替丁,具体为2次/d, 分早晚各1次, 每次20 mg/kg, 共静脉滴注7 d。而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综合治疗。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观察,如观察症状与体征的变化, 做好记录。观察的时间安排在治疗12 h后, 隔5 d做1次全面观察。具体观察皮肤是否还瘙痒,患处是否结痂, 患处痊愈情况。
1.2.2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 通过随机方式将5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5例。观察组静脉滴注适量西咪替丁, 具体为1次/d, 每次10 mg/kg , 融入5%的葡萄糖中。等到患儿退热后, 改静脉滴注为口服, 3次/d。对照组以抗腮腺炎注射液静脉滴注, 量同上。其中的主要成分为金银藤, 此外加服板兰根冲剂等。
1.3 疗效诊断标准
1.3.1 水痘 ①痊愈:1 d内瘙痒消失, 在2~3 d之内皮疹结痂, 在4~6 d之内痂落自愈;②好转:1.5~2 d之内瘙痒消失,在3.5~5 d之内皮疹结痂, 6.5~8 d之内痂落自愈;③无效:4 d后瘙痒消失, 7 d后皮疹结痂, 15 d痂落自愈。
1.3.2 流行性腮腺炎 ①显效:1 d内肿痛消失, 2~3 d肿块消失, 体温正常;②有效:1~2 d肿痛消失, 3~4 d肿块消失, 体温有所下降;③无效:5 d后肿痛消失, 6 d后肿块消失,体温不变。
2 结果
水痘患儿的治疗结果:观察组15例患儿全部在12 h内止痒, 24~72 h 结痂, 4~6 d 内自动脱痂痊愈。而对照组仅有5例病情有一定好转。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25例患儿的腮腺肿胀有明显消退, 且时间短。而对照组25例患儿的腮腺肿胀不见消肿迹象。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各地农村儿童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水痘是由疱疹病毒诱发的皮肤传染病。早期时此病毒存在于患儿的呼吸道黏膜, 最后经血液到皮肤而引起皮疹, 其能经飞沫和皮肤接触来传染, 多见于1~5岁的小儿, 病程通常为2~3周。本研究中, 在治疗水痘时, 应用西咪替丁的免疫调节功能来提高患儿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进而增强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 此外西咪替丁还具有止痒、止痛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可有效减轻相关的炎症反应, 起到退热、止痛以及缩短病程等作用, 无副作用, 临床疗效令人满意[1]。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尤其常见于春季, 其主要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患者炎性反应。腮腺炎病毒是一种黏液病毒, 可经过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传播,而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主要的传播渠道为飞沫传播, 一般在接触患者食物、餐具可发病, 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腮腺的非化脓性脓肿、发热以及疼痛, 患者肿大的腮腺一般呈现出半球形, 并以患者的耳垂为中心, 伴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感, 患者在张口和咀嚼的时候有局部疼痛, 且少数患者合并颌下腺、性腺乃至胰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临床症状。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 流行性腮腺炎将导致患者出现炎性连锁反应,并出现微循环异常等。所以, 及时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对于患者的病情而言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西咪替丁是匀圆受体阻滞剂, 同时, 它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其能够不断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能力, 抑制炎性介质的分泌, 并减轻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 是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首选药物[2]。西咪替丁在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时, 具有较为明显的抗毒、止痛与消肿的作用, 其不仅能够减轻患儿的痛苦, 且不易导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等, 药物的安全性较好, 值得推广[3]。
西咪替丁在临床儿科中的应用不仅限于上述两种, 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 西咪替丁还具有多方面的用途, 例如在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疱疹性口腔炎、病毒性腹泻、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口腔溃疡以及红霉素致胃肠道反应等治疗中均有疗效[4]。
综上所述, 西咪替丁是一种抗H2受体阻滞剂, 在临床上多用于消化道疾病, 不仅价格便宜, 且服用较为方便, 特别适合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本研究中, 利用西咪替丁的抗病毒性强, 能显著提高患儿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 缩短病程、促进恢复等, 将其作为治疗小儿流行腮腺炎和水痘的首选药物[5]。通过临床治疗观察, 其疗效令人十分满意, 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杨君, 向东劲.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腹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4(23): 3083-3084.
[2]黄国坚.西咪替丁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50例.实用医学杂志,2008, 24(11):1988.
[3]李江涛.利多卡因、西咪替丁合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12):157-158.
[4]张小佛, 李颂宜.黄芪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6(1): 117-118.
[5]陈霞, 易湘平, 黎建丽, 等.西咪替丁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观察.临床误诊误治, 2009, 22(4):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