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协调度评价

2014-08-27张开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产城产业园城镇

张开华 方 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确立了实施面向中小城镇来吸纳农村人口的发展城镇化的新路径。它标志着未来农村人口的主要吸纳路径是通过就地城镇化解决。要实现就地城镇化,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处理好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化为动力,推进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牺牲农业和生态发展,实现城乡实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上对新型城镇化评价的研究较多,评价系统也较综合,但对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耦合协调性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构建2个系统的多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协调度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协调发展质量进行研究。

二、相关文献述评

目前对于产城融合的内涵的理解、表述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由来已久,但是理论界少有对其深入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林华提出,产城融合核心问题是研究城镇化的发展定位是否与产业结构相符,其实质内涵是城镇社区和产业园区的融合、居住和就业的融合[1]。张道刚提出,产城融合的关键就是要以城镇社区标准来精心打造产业园区,把城镇社区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从而实现产业园区由“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产业社区—城市特色功能区”的转型,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型。“平衡”两字是城市与产业“双向融合”的实质,产业活了,人的需求就活了,也就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城市形态也就有了“魂”;反之,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品位的逐步提高也会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增强其竞争力[2]。李文彬、陈浩提出,产城融合是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其要求两者(即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进而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以人为本是产城融合的本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是产城融合的发展需求,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是产城融合的核心[3]。王丽华提出,“产城融合”最终表现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核心功能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4]。周海波认为,产城融合发展中的“产”目前在我国大多是指制造业集聚区,“城”主要是指体现城市其他功能区空间的服务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质就是形成一种产业空间协同结构即以服务业集聚为中心,而制造业集聚于外围,进而实现和谐发展、产城互动[5]。苏林、郭兵、李雪认为,产城融合是一种科学发展状态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功能良性互动、协同共进[6]。

纵观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对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实证研究的偏少;且已有的定量评价中多以单一指标测度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相对简单,指标数量欠缺全面性,未体现城镇化的“新”。因此,本文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这两个系统来测度产城融合度。

三、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协调评价方法

1.指标选择。产业园区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能否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出来,取决于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因此,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可操作性原则。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应用,为了便于统计和计算,本文尽可能地使用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第二,代表性原则。依据湖北省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和地区,以保证指标之间的可比性;本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有代表性的12个地级市为实证分析的对象;第三,层次性原则。指标以地级市这一层次为准,充分考虑指标的层次性、相关性、协调一致性。本文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上述原则,构建了具体包含2个复合系统和35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和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指标体现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设施水平、集约化水平、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口化率等因素,产业园区子系统指标体现了产业园区的就业带动能力、税收贡献度和经济效应水平等因素。

2.数据处理。根据表1的指标体系,查阅了2013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缺失的数据来源于各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及湖北省统计公报。在进行计量分析之间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达到量纲一致性,消除原始数据指标量纲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其中,Xij,Yij为样本原始值,Aij,Bij为无量纲化以后的值,Xjmax,Yjmax分别为原始数值对应第j列的最大值,Xjmin,Yjmin分别为原始数值对应第j列的最小值,Aij,Bij分别为无量纲化以后的第i行第j列的数据,指标体系中X11、X23为逆指标。

四、实证分析

1.单个系统发展水平分析。本文各个系统发展水平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主成分分析运用降维的思想来精简变量,其转换的理念是让原始变量指标的线性组合的变异程度达到最大,仅利用几个重要的主成分就能解释原始数据大部分的差异,同时抓住了主要矛盾,简化了问题,能够更好地揭示事物内部变量之间的规律。各因子的权重确定是由综合评价的贡献率来确定的,这样就使得各个因子权重的确定更加客观、科学,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原始变量与主成分之间具有如下关系:(1)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构成了主成分。(2)主成分数目比原始变量数目要少。(3)原始数据的绝大多数信息保留在主成分中。(4)每个主成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相关的。本文采用SPSS13.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实现对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发展水平指标的测度。提取主成分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1)特征根大于1。(2)累计贡献率达85%以上。依次提取反映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二个系统层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得出各系统层主成分得分的方差与方差累计贡献率(见表2)。可以将原始的23个指标降维为6个主成分来反映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将原始的12个指标降维为3个主成分反映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各指标主成分旋转矩阵(见表3)。

表1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指标体系

根据SPSS13.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数据结果,以主成分综合得分为变量,以相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表2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3 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各指标的旋转矩阵

其中,S1代表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S2代表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新型城镇化的6个主成分得分值分别用f1、f2、f3、f4、f5、f6代表,产业园区的3个主成分得分值f7、f8、f9代表;fi(i=1,2...9)数值分别由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以及指标标准化值加权平均得到,如:

其中A1-A23为按顺序代表各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变量。经过上述计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协调发展水平F(F=0.5*S1+0.5*S2,假定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对协调发展水平F的影响相同,权重是一样的,各占0.5)。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湖北省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相关指标

表5 协调度的分类标准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总体水平。结合表4结果和表5判定标准可以得出,2012年湖北省12个地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协调发展地区差距显著,宜昌、襄阳、孝感协调度分别为0.95、0.86、0.82属于优质协调发展类;武汉协调度为0.78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荆州和黄石协调度分别为0.43、0.40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黄冈、咸宁、十堰、随州、鄂州和荆门协调度分别为0.16、0.12、0.07、0.04、0.02、0.0002属于严重失调衰退类。结合协调发展水平F来具体分析,武汉市以总得分5.28居第一位,是第二位黄石的2.6倍,比最后一位黄冈总得分上多4.84分。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协调程度显著好于其他地市,除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本身发展基础好外,还得益于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宜昌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提出“四集中”即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探索出了一条“产城一体”的互动模式,有效带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湖北省各地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协调发展不平衡,与各市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呈一定的相关性,因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的内涵本身就涵盖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各自的实现程度。如武汉市、宜昌市和襄阳市作为湖北省“一主两副”城市,其在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产业园区实际面积、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处于12个地市前列,而协调发展度最差的随州市,其相应指标均处于底层位置。

2.系统内部分析。从新型城镇化系统(S1)内部看,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因子得分按降序排列依次为:武汉>黄石>十堰>宜昌>鄂州>咸宁>襄阳>荆门>荆州>随州>孝感>黄冈;从产业园区系统(S2)内部看,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因子得分按降序排列依次为:武汉>襄阳>宜昌>黄石>孝感>荆州>十堰>随州>鄂州>黄冈>荆门>咸宁。

为了具体分析协调发展度不高的原因,需要分别分析构成系统S1、S2内部的分项得分。新型城镇化系统内部的主成分得分上呈现出差异性,依据离散系数来衡量各主成分内部差异,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f2(6.60)>f1(0.83)>f3(0.70)>f4(0.59)>f5(0.54)>f6(0.46)。其中f1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拥有互联网用户数、城镇地均GDP、市辖区人口密度构成反映的是城镇综合服务功能,f2由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万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构成反映的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f3是由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建设面积占市区面积比、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构成反映的是城镇的空间构成,f4由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构成反映的是城镇的环境状态,f5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每万人医生数构成反映的是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f6由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构成。从中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指标即人的城镇化的一个代表性指标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在各个城市的差异性最大。

产业园区系统内部的主成分得分上呈现出差异性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f8(4.13)>f7(1.39)>f9(0.42)。其中f7主要由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开发面积(平方公里)、园区地均税收额、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园区外商投资金额(万美元)、园区出口总额(万美元)构成主要反映的是产业园区的规模效益,f8主要由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亿元/万人)和亿元以上项目占施工项目比重两个指标构成主要反映的是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f9主要由园区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构成主要反映的是产业园区的集中度。从中可以看出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在各个地级市之间差异最大。

3.鉴于以上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该坚定不移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城镇化的引擎是工业化,其牵引力越大则带动力越强;工业化的平台是城镇化,其辐射力越强则凝聚力越大。湖北省应该加大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市的城镇化潜力的挖掘,使城镇空间格局和规模结构逐步合理化,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的协调度。各地市应该注重发展具有资源禀赋的优势产业,并不断延长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城镇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发展高地;与此同时,必须打造具有优质高效的园区发展平台和服务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城镇化体系,并对城镇发展进行科学定位。

其次,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该把以人文本的理念融入产城融合发展的全过程。新型城镇化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促进农民转移,促进农民在当地就近就业、就近创业,实现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换。只有把以人文本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城镇化的好处,真正切实分享到城镇化的成果,真正能不断提高民生幸福质量。城镇化进程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实意地支持和参与,才能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

最后,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该以改革创新释放产城融合发展红利。在践行“产城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在城镇产业选择与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快产业培育的步伐,并将此过程与城镇的功能完善与承载力的提升相结合。只有深化改革创新,才能破解难题,赢得发展。

总之,湖北省各城市应该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发挥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生产要素,提振区域经济,催生现代服务业,为城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并集聚人气,同时,深化城镇化的发展推进现有产业的繁荣和新兴产业的萌芽,实现“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经济提升—产业配套完善—人口空间重组—城镇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格局。

[1]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1,(5):30—36.

[2]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1—2.

[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4]王丽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及策略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2,(31):29—31.

[5]周海波.产城融合视角下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研究[Z].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6]苏林,郭兵,李雪.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以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3,(7):12—16.

猜你喜欢

产城产业园城镇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旧改+产城业务双突破! 时代中国:有信心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文化边城镇远
千亿投资、国家战略、500强扎堆 中新知识城“产城融合”对标“世界级”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