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沁园春·雪》的英译分析

2014-08-27冯婷婷

考试周刊 2014年52期
关键词:三美论沁园春许渊冲

冯婷婷

摘 要: 许渊冲“三美论”是古诗词英译理论发展过程中诗词路径翻译的本体论。本文以许渊冲所译的《沁园春·雪》为例本,从“三美论”的翻译观分析许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以期为汉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许渊冲 三美论 《沁园春·雪》 英译

1.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是最具汉语言特色的文学文本形式, 其简短凝练但意蕴丰富,这种“浓缩”给翻译带来困难。谈起诗歌翻译,美国桂冠诗人Frost的话最无情:“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面对诗歌不可译问题,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对此表示异议,并提出著名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经过不断的阐释和发展,此理论成为古诗词英译理论发展过程中诗词路径翻译的本体论[1]。

毛泽东诗词是诗词当中的珍品,其取古典诗词之形式,表现代革命之内容。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在众多的毛泽东诗词中,《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出色的一首。本文从许渊冲“三美论”的翻译观出发,以其所译的《沁园春·雪》为例本,分析许先生在翻译《沁园春·雪》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归纳出其为达到翻译目的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为汉诗英译予以启示和借鉴。

2.许渊冲“三美论”概念阐释

许渊冲是一位实践和理论并重的翻译家,他半个多世纪汉语古诗词翻译的历程是“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英译理论”构建的过程。1979年,作为对翻译四十二首毛泽东诗词的经验总结,他提出著名的“三美论”,其主要内涵是:诗词翻译要尽量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其中意美是首位的,音美其次,形美再次;“三美”以“三似”为基础,但为了使译文达到三美皆备,可以牺牲部分形似、音似甚至意似。“三美论”是许渊冲诗词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许先生用毕生的精力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不懈追求和捍卫的译诗原则。 许渊冲的诗词翻译理论自1979年提出后虽然屡遭学术界的质疑,但是时至今日其理论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三美论”沿袭严复先生“信达雅”的精髓,与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有异曲同工之妙。2005年,他将自己的理论高度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并定性为“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这标志着许渊冲诗词翻译理论的成熟和理论构建的完成[2]。

3. 许渊冲“三美论”在《沁园春·雪》英译中的体现及分析

《沁园春·雪》属于婉约派旧词格,“全词均属平声尤韵,一气贯注,格律严谨,对仗精工,语言雄浑精粹,音韵铿锵圆畅,读来有一股磅礴大气”[3]。 将这首词译成英文并非易事,许译既传达原词的意美,又兼现音美与形美,无疑是一篇上乘之作。

3.1 意美

奈达曾这样定义翻译:“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4](Nida&Taber 1969)许渊冲先生曾说再现原诗的意美主要是再现原诗的深层意义,这主要通过措词和意象再现出来。

3.1.1 措词

“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做合适的措词,要学会借鉴英美诗人的诗词用语来实现意美”[5]。 许译《沁园春·雪》的上阕就以极合适的措词再现了原文的意美。上阕共包含四段,第一段许先生以感官动词“see”开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画面,接下来用运用两个动词“go”和“flies”让静止的画面仿佛动了起来。第二段许先生运用一个“white”,可谓达意传神,勾画出了一幅长城内外一片白雪皑皑的壮观景象;随后又使用了三个对称结构“within and without”“up and down”“boundless and endless”,这一用法符合目的语的使用习惯。第三段许先生运用明喻标志词“like”将白雪覆盖的群山比做舞动的银蛇,将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比做奔兀的象群,两个生动的比喻一下子赋予雪景以生命感。第四段许先生采取意译法,“sparking sunshine”向人们展示革命前途是一片光明的,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极为壮观的景象。

3.1.2 意象

关于意象,吴战垒在《中国诗学》中说:“意象是寄意于象,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为情感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使情成体,便于关照玩味。从语义的角度说,意象是诗歌抒写情志最基本的意义单位,是诗歌语法中的‘词。”[6]许渊冲认为意象是诗词的本质所在,毛诗中文化意象众多,如何将这些意象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是译者面临的最大难题[3] 。从许译《沁园春·雪》的第六和第七段,我们可以看出,许先生将原文中极富文化内涵的历史人名以音译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在译文的后面对此作了备注,以最佳的方式把文中提及的历史名人展现给西方读者。

3.2 音美

“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5]。音美主要体现在尾韵和格律上。

3.2.1 尾韵

诗的音乐品质的表现,以尾韵最具代表性。谈到诗歌是否用韵的问题,主要指诗歌是否押尾韵。许译很注重尾韵,且看下例:

1)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a)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b)

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a)

2) Behold! 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a)

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b)

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 all(a)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b)

3)Mountains like silver serpents dancing,(a)

Highlands like waxy elephants advancing,(a)

All try to match the sky in height.(b)

4)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a)

And see the fair 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a)

What an enchanting sight!(b)

3.2.2 格律

辜正坤说:“诗歌之所以谓之歌,就在于其音乐性,而音乐性的体现多半要靠格律。”[7]平仄是汉语独有的格律特征,而英诗的节奏则是以音步传达的。

原词在音韵上讲究平仄,上阕13句写成四平韵:飘、滔、高、娆;下阕12句为五平韵:娇、腰、骚、雕、朝。许译诗行大致为抑扬格或扬抑格,全文上下段分别押╱ai ╱和╱ei╱的半音韵,与原词的韵脚分布大抵一致,较好地体现音韵美 。

3.3 形美

诗歌的形式并非只是一种花瓶式的摆设,而是因其极大地有助于诗情诗理的表达而构成诗歌内容的一部分。在极而言之的情况下,有些诗歌若离开了诗人匠心独运的形式美,诗歌本身的美也就流失殆尽。

3.3.1 整体结构

原作是按照词牌《沁园春》的严格谱式填写的。由于汉语以字为音节,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不仅在听觉上容易造成美感,在视觉上也是如此。外形整齐对称,是中国古诗的固有特征,而英诗固有的外形特征是长短不齐。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之后,原诗整齐划一的视觉形式美,往往有所损失。但是许译大抵各句以两音节代替一个汉字,与原词各行字句对应较好,并注意表达原词的对仗格式和节律,具有形式美。

3.3.2 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毛泽东诗词中含有大量的排比结构,如何将排比结构传神地翻译出来是形美的重要所在。且以《沁园春·雪》中的两句为例:惟余莽莽(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和顿失滔滔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许译中,形容词“boundless”与“endless”构成排比,名词“land ”与“waves”构成排比,动词“is clad”与“are lost”构成排比,短语“in white”与“to sigh”构成排比。对于这两句的独到翻译,许先生可谓是匠心独运,再现原诗整齐划一的视觉形式美。

4.结语

许译《沁园春·雪》从整体上说,把握住原诗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算是一篇上乘之作。许渊冲在形式美和音韵美上的独到翻译是无人可比的,但是形美和音美方面的追求,会导致语义或意象上的损失,但是这种损失有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许译重在模仿了汉语的特点,为汉诗的异化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卢军羽,席欢明. 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的构建:述评与展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 (3):19.

[2]许渊冲. 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41-44.

[3]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84:65.

[4]Nida, E.A&Taber. The Theory &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J.Brill,1969.

[5]许渊冲. 毛泽东诗词选[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6]辜正坤. 中西诗歌鉴赏与翻译[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25.

[7]吴战垒. 中国诗学[M].人民出版社,1991:129.

猜你喜欢

三美论沁园春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沁园春·赞中原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折桂令·客窗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