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农民文体生活条件 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2014-08-27邢凤义

吉林农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需求农村文化

摘要:满足农民不同的文化需求,把政府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和扶持民间文化团体,保护乡村文化。遵守生态法则,传承生态文化,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

关键词:文化;需求;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21-1

1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首先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农村推进,建立农村文化服务事业的长效机制。注重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和均等性,以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提供便利、基础的文化产品,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劳动之余具有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的场所、场地;有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活动内容;有接受培训、展示技艺的机会和条件;有创造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2013年12月24日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关于“谁来种地”的问题指出,解决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扶持农民、提高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按照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确立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需求,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将县级图书馆分解为城镇社区图书室和农村社区图书室,即是满足需求,也是拯救图书行业的最佳选择。同时将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与职责分解到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以农村社区为主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打破常规,招收当地农民从事公共服务管理工作;二是文化活动场所,不一定非得新建,完全可以利用村委会办公场所,开展社区文化工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依托,遵循人本管理理念,为农民提供就近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2满足农民传统文化需求,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动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所在。

一直以来,有些人一直认为只有西方的,城里的东西才是文化,把农民一些传统文化习俗视为封建迷信,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被抑制,解决农民文化需求关键在于“多予、少取、放活”。同时要客观看待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红白喜事,请个民俗乐队,花钱不多,又办得风光,博得好名声是合算的。现在寺庙很多,农民也免不了烧香拜佛,祭祀活动、宗族活动等是农民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一些地方民间戏剧活跃正是得益于寺庙和祠堂的复苏。过去我们对宗教的负面影响看得过多过重,在看到它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对于农民精神世界的构建作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民间剧团、民间乐队要保护扶持和政策引导,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满足农民节日文化需求。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如果能够保持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管理成本。中国人重视家族的延续,希望人丁兴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孝做起,为人子者能够在父母生前身后恪尽孝道,就能够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树立忠孝传家的家风。家谱是每个家庭必须供奉的,也是要传承和保留的东西。另一方面,这种需求潜在巨大商机,光农村就有2亿3千万个家庭,我们应该用好用足中央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开发这一产业,不仅满足农民的需求,同时也起到拉动内需,促进农民就业的重要作用。

3传承生态文化,创建和谐美满的生态社会

传承生态文化,首先要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境界,天人合一是一种高尚无私、求贤禅让、造福大众被人称颂的美德;从社会学角度看,是泰德发扬、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和气生财、安康和谐的时代。重建一种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谐发展。创建和谐美满的生态社会,必须发展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拼弃现代投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中国生态农业强调的是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端,如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通过系统结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废弃物质循环利用等,改善其功能。根据生物之间互利共生关系合理组建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并使产生的废弃物质多次循环利用,提高能量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我们再用文化引领农村规划、住宅设计、田野景观等进行工艺美化,镶嵌更多的文化元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农村社会系统同步优化,构建一个远离喧嚣,没有污染,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

作者简介:邢凤义,抚松县抚松镇人民政府,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需求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谁远谁近?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赞农村“五老”